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胡适的文学革命纲领深受其翻译实践和世界文学观的影响,同时,其文学革命宣言也为现代翻译指明了方向.胡适主张翻译"欧西名著"为新文学创作树立典范,以白话翻译代替文言翻译以利于向国人进行文学启蒙,主张自由流畅、严谨有度的直译以达到对原文的忠实.胡适的文学革命观、翻译思想与策略,无疑是建构现代翻译规范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
文学革命的核心理念——解读胡适文学进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进化观应是五四文学革命的核心理念,与其他文化先驱的文学观念相比,胡适的文学进化观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与功能效用:文学进化观与时代结合首先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文学的命题;文学进化观演绎出非同寻常的文学革命论;文学进化观引入历史领域形成"历史的文学观念论";文学进化观与比较文学研究融合则获得"高深的方法与观念"。文学进化观的哲学基础非是一般的生物进化论,而是与进化论密切相关的实验主义。  相似文献   

3.
"文源于道"是一个古老命题.根据对"道"的不同理解,各家形成了其相应的文学观.本文在比较易学、儒学、老庄"道"论的基础上,指出庄子文学观的特质是根于无为、虚静的"境界"之"道",是源自动静与天地同流的"大化"之"道".道"化"生万物,万物"化"而入道,就是"物化".在道的物化背景下观照文学,就形成了庄子独特的"物化文学观".物化文学观,重视文学的道缘与化境,破解文学的僵滞与现成.文学缘道而生,向道而化的本质决定了其重化、求真、尚正的本真品格.这也构成了庄子"物化"文学观与儒家"尚用"文学观及老子"法自然"文学观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4.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在长期诗歌翻译实践中,我国学者曾提出"散文释义"、"形式对等"和"三美"等三种不同的诗歌翻译观。以《天净沙·秋思》的英译为例对上述三种诗歌翻译观进行讨论,认为"三美"观优于"散文释义"观和"形式对等"观。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少有的全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艺术成就卓越,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书法和画作,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是豪放派的代表,早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藐视权贵,忧国忧民。后期作品超脱自然,解脱礼教束缚,尊重个性价值和人性之美。而六朝文学观历来被文人所诟病,但在苏轼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对六朝文学观的体现。本文笔者从六朝文学观形成的原因和苏轼的人生轨迹与写作风格出发,探讨了苏轼作品中对六朝文学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沃尔特·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翻译观在形式与意义、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可译性等一些基本翻译问题上颠覆了传统观念:驳斥了"译意"的观点;消解了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关系;悬置了"可译"与"不可译"二分。反传统的纯语言翻译观带给文学翻译这样的启示:文学翻译应重视形式的传译,摆脱意义的束缚,跳出语言的框囿,实现译作对原作的超越,把握可译性意味着强调语言的差异性,追求语言的互补性。译例的分析揭示了纯语言翻译观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实践表明:文学翻译中释放、转换纯语言、显示语言间的亲缘性、追求语言间的互补性是可能的。译者的天职正是完成语言间共生互补的伟大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与他的小说都可以算是非常独特的。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即梦"文学观。"文学即梦"文学观与独异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读者对其小说的阅读和理解,同时也是他小说晦涩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季羡林不仅是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家,同时也是成就卓越的翻译家,但目前他的翻译思想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探究了季羡林的翻译实践活动,总结了季羡林翻译观的五个主要方面。最后指出,季羡林的翻译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译论,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他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9.
“上剥远非下补近失”不是个别观点,而是皮日休整体文学观的一个表征。这个文学观,由文学理想论、文学作用论、文学批评与创作论等三个分支组成,是皮日休作为唐末新儒家承前启后的中介人物在追踪并摹仿韩愈过程中形成的。三者散而为文学观的不同支点与不同侧面,合则为整体的文学观。皮日休的文学创作就在这种文学观中展开,而他的政治活动,乃至生平,也都在这种文学观的影响下逐步完成。  相似文献   

10.
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同”,而是“存异”。因此,翻译应尽量反映语言之间的差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之前,多数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对等”。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原作二元对立关系,冲击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原则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新定义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处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形神观"是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从东晋顾恺之和现代傅雷的"形神现"学习认识切入,从理论、实践以及审美等角度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文学翻译理论中的‘形神观'进行对比研究,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从而丰富和拓宽文学翻译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雅明的作品《译者的任务》(1923年)被认为是西方解构主义思想的发轫之作。本文从解读本雅明论翻译的作品《译者的任务》(1923年)来探寻他的语言观和翻译观,并指出本雅明论翻译是在语言哲学的框架下,探讨翻译的可译性,翻译的语言和语言的翻译。《译者的任务》看起来像是讨论翻译的问题,实际上是讨论语言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茅盾的"实践型启蒙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前期的启蒙文学观不但具有浓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而且富含系统性的建构趋向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中表现出十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实践型的启蒙文学观"。强烈的启蒙意识使茅盾文学观的启蒙负载与启蒙内涵极度膨胀,并潜在地影响了他的文艺观与创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正常发挥文学功能的目的出发,以王蒙对《红楼梦》和王朔作品的古与今、雅与俗的评价及其对文学教化功能的批判为视角,从理论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王蒙文学消闲观的形成过程,指出王蒙文学消闲观的基本内涵就是为满足闲暇时间消费需求而向大众提供的以娱乐为主的一种非政治功利的文学观,它体现了由政治意识形态消费向大众娱乐文化消费转型的时代特点,其目的是满足消闲娱乐的文化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丘逢甲的诗学观,可以概括为求真、重志、尚雄和求新等几个基本方面,而其中"诗贵真面"、"以经世为心",即求真和重志是他论诗的要旨。他的诗学观融入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的主要潮流,在社会转型时期体现出它的进步性和时代性。本文将力求从时代精神和文学审美需求的角度,及以求真、求新为旨意,去探讨丘逢甲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6.
论清末民初文学翻译观的演进与文学翻译选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文学翻译早期,由于文学意识的不自觉,文学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文学本身而是为了宣教启蒙,文学翻译选材较为盲目,缺乏系统性.随着文学翻译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文学社团的蜂起,不同的文学倾向被直接反映到文学翻译思想中,我国的文学翻译观出现了为人生、为艺术的转向,文学翻译选材也随之变得有选择、有计划、有主题,从而促进了文学翻译的繁荣和发展,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月派成员多有留学欧美的背景,重视中外文学交流,擅长文学创作与翻译。新月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也是其文学观念的重要载体。从新月派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翻译标准和翻译实践等方面入手,可以多方位观照新月派现代的、世界的文学观,从而正确认识新月派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与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为当下文学的转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和关联理论语境观在翻译研究中存在互补性,这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翻译家,有着深厚的中英双语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优秀审美能力。他是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文章以其对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①英译文②为例,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策略,探究其翻译观。认为他的翻译观包括:1.翻译既忠实,又背叛,翻译是在忠实和创新两者间的折中;2.翻译是一种改写,好的译作读起来如原始创作般流畅;3.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读者因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伊格尔顿将自己的政治立场、实践取向和理论反思统合起来,通过对文学本质及功能的进一步讨论,试图建立一种策略式的新文学"事件观":文学具有自律自足的本体价值,同时在伦理学意义上起示范作用,以事件或行动的方式参与对世界的建构。这种从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到结构化的事件观的焦点转变,体现了他对自身理论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基于人类存在、政治效用与文学本体而言,伊格尔顿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始终未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