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任维忠 《中华魂》2011,(5):37-41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的观点是其剩余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资本论》全书,在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专门讲《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接着在第二卷、第三卷逐步展开,重点在揭示资本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此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恒性。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论》中,考察剩余价值的产生也就是考察剩余价值概念的形成,是从分析资本总公式G—W—G'的矛盾开始的。矛盾是很清楚的。单纯流通就其物质内容来看,是不同种使用价值的交换,是物质变换过程;就其经济形式规定来看,是价值的形式变化,即价值由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和由货币形式变为商品形式的过程。商品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已经存在,流通既不创造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的增殖,只能是等价物的交换。所以,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形态、性质和秘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劳动形式发生变化,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拜物教呈现为技术和数字拜物教等新形态,对社会尤其是人文精神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文精神在人工智能时代受到数字拜物教的影响呈现出一些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自我精神的异化。基于此,对于人文精神疏离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出应有的时代回应。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篇第四章开始,从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入手,分析了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以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资本的本质. 资本总公式G-W-G'(货币-商品-增大的货币)与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商品-货币-商品)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资本总公式中产生了价值增殖“G'=G+_Δ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将交换类型分为两种:物物交换是自然和正当的,物币交换是不自然不正当的,前一种交换是为了自用,后一种交换是为致富。而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又认为,货币是使得所有物品可以衡量和可以平等化的唯一尺度,肯定了货币的正当性。亚里士多德对交换和货币的矛盾看法在于,他是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两个不同视角看待交换和货币的,这正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经济伦理学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及《资本论》中认为,货币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物化形式,体现的无非是在劳动交换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而货币拜物教将货币从手段变为了目的,剥夺了一切事物的价值,扭曲了人的感觉与需要,甚至使之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对货币异化、货币拜物教的这种批判,对于生活在当今越来越成熟的市场经济下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今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并未将人类带入其所描绘的包容、平等、互通、自由的数字生活新图景。相反,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的共谋,使数字资本成为支配和改变人的现实力量,人因而陷入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的“泥沼”中。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是资本与大数据、算法等技术融合中,形成的以数字、数据符号为标识的社会图景,它以数字世界的“现实性”掩盖了人与人间社会关系的现实性,个体沦为“自愿深陷其中”“不愿自我挣脱”的数字拜物教徒。立足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梳理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生成逻辑、指认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幻象、透视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本质对探寻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破解之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货币的经济功能已为人们熟知,但对其背后隐藏的社会功能,众说纷纭。马克思用唯物主义特有的历史的、内在批判的方法透视了货币的本质——特定社会历史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从货币的历史形成、货币的资本形态和货币导致的拜物教现象三方面分析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并探讨这一理论对理解唯物主义哲学的精髓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变革的非常意义。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物物交换、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三个阶段。在物物交换阶段,人的社会性与个性从同一开始了分离,在商品流通阶段,人的社会性与个性在形式上完成了分离;在资本流通阶段,人的社会性与个性从形式到内容出现了全面的分离。因此,人的社会性与个性的分离是市场经济形成的实质和标志。  相似文献   

10.
考察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需要区分物象化一般与生产关系的物象化、物化一般与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需要区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与竖立其上的拜物教观念。生产关系的物象化是指生产关系表现为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是指物在特定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它作为物就具有的属性。资本的拜物教性质非常复杂,远不是生产关系的物象化和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能够透彻地说明的。拜物教观念指的是一种把物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的错认,它直接与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而不是生产关系的物象化有关。在拜物教观念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混淆了生产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抽象化、永恒化了。  相似文献   

11.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金钱、货币、与金钱有关的事件以及围绕金钱所展开的商业活动被刻意地反复书写,体现了沈从文从金钱视角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从而使得与金钱有关的主题成为《边城》中的核心主题。沈从文意识到资本抽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诗性关联,导致人、自然、世界的祛魅和空间的均质化。而通过有意识地将金钱从一种等价交换的抽象物还原为一种象征交换的礼物,以及对由资本所带来的同质性空间相反的异质空间的书写,沈从文表明了他对建立在资本原则上的现代性观念的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12.
货币在当代现实的分析中占据重要位置。货币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与批判的重要环节。继马克思之后,帕森斯、吉登斯、科尔曼、波德里亚等现代社会理论家都将货币作为他们分析现代社会结构的重要参照系。货币在现代社会中的强大功能和效应,是马克思与当代社会理论对话的空间.但同时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的立场看.现代社会理论的货币研究忽视了货币的社会关系本质及其资本规定性,由此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流动性过剩集中在银行体系和广义货币供应量两个层面.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累积的巨额存量货币的流动性增强,而信用货币派生能力的提高和境外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现象.化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应着力于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中期需要调整汇率政策,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长期来看,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为重点.  相似文献   

14.
宋代"钱荒"成因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学界关于钱荒成因的传统看法,导致宋代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商品交换规模扩大和细碎性贱金属货币的支付能力有限这样一个矛盾。如果这一判断成立,则钱荒将主要表现在长途贩运性大额贸易之中;然而历史实际表明,宋代长途贩运可以使用交子、钱引、钞引、银锭等支付手段,钱荒主要还是表现在基层市场的细碎性贸易中。至于铜钱向官府集中,同时在民间(富豪)沉淀,又往海外流失,则是导致钱荒的直接原因。然而,宋代铜钱的钱面值(名义价值)小于其币材值(实际价值),导致铜钱不断退出流通领域,乃是造成上述状况的深层原因。而两宋政府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钱禁"和"铜禁"法令则加剧了钱荒和铜荒的程度。中唐以降愈演愈烈的钱荒问题,要到明中叶以白银为主币的贵金属货币体系取代此前以铜钱为主币的贱金属货币体系时方才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国际游资流入对我国宏观经济冲击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我国发生大规模国际游资流入,根据国际游资流入规模和资金投向特点可将此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资金投向国内增长迅速的热门行业;第二阶段资金押赌人民币升值,主要投向长三角房地产业.大规模国际游资流入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不确定性外部冲击,这种不确定性冲击在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两个方面都显著地表现出来名义变量即符号包括货币、利率、汇率、价格、工资等变量,实际变量主要有外汇储备、制度创新等.作为对策,当前最重要的策略是应当设法削弱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但更为有效的根本性解决办法是选择适当时机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变外汇储备"只能增、不能减"的政策思路以及审慎对待资本账户自由化.  相似文献   

16.
拜金主义价值观与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相违背的,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人们正视金钱给人的发展带来的两面性:一是金钱拓展了人的自由度,为人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机会和可能性;二是金钱锻造的平均化、量化价值取向的现代生活,导致人的生命感觉萎缩和真实自我丢失.完整的人应该是全面、健康发展的人,不是被金钱宰制的片面、畸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对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进行估算,文章对传统的货币需求缺口模型进行改进:增加用于股票市场和土地市场交易的第三种货币需求m3,通过从实际货币供应中扣除国内各种货币需求和沉淀货币,间接估算境外人民币流通数量。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改进后的估算模型以1996年第一季度到2005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为基础,对2005年第三季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境外持有规模进行了估算,并根据估算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丘浚是明代大政治家、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大学衍义补》中,有许多关于货币的杰出的思想:1.货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的交换而产生的,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贮藏手段的职能;2.主张货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应统归国家;3.提出了以白银为基础,银、钱、钞平行流通的货币改革方案,并明确规定其兑换比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