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景元,北宋著名道教学者,字太虚,师号真靖,自称碧虚子,建昌南城(分属江西)人。生平事迹主要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和《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和文疏》卷一。“自幼读书,至老不倦”,尤其喜爱老在思想,“几道书皆自校写”,积日穷年①,除著有《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十卷》、《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外,还集成《老子西升经》,“将示同学,使昭昭乎见古人之大体”②。宋神宗闻其名,特召对天章阁,累迁至右街副道录,赐号“真人”。从此,四方学者从游者众。后归庐山,卒于哲宗绍圣元年(1004)…  相似文献   

2.
明太祖之祖制,相对而言是中国古典政治中皇权专制比较强烈的制度,然经儒家士大夫的努力,已有所化解。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是明代君主中之专权者。本文通过刘宗周对于崇祯的谏诤,揭示儒家士大夫的宪政理念与行宪努力。君道极至,在于无为,此为"虚君"之理念。落实于明代政治制度而言,如刘宗周所争,则为以票拟归内阁,以庶政归部院(包括以刑狱付法司),以献可替否付言官。  相似文献   

3.
曹氏学田记     
曹拱臣先生。历官湖北施南府知府。国变后弃官归里。既十有五年。岁在丙寅。乃承祖父道南公遗训。捐置归德九都水田百亩于西亭曹氏宗祠。而与族人约。别于祠产。择族中之贤主管之。时其出纳而储其息。岁疏学童七岁以上至十二。贫而失学者。资之令就所居地学。其年逾十二未登十六。习艺徒者。给如所需之数息无虚糜。  相似文献   

4.
赵景飞 《船山学刊》2011,(2):102-105
严遵的《老子指归》采用宇宙论的形式表达本体论的诉求。他构建了一个由“道”、“德”、“神明”、“太和”、“万物”逐层展开的“天地起源论”;从万物的层面,《指归》逆着天地起源的线索来追寻世界的终极法则,最终把以“虚、无”为特性的“道”确立为万物的根本,达到了它“要物之本,秉事之根’’的逻辑终点。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指归》是魏晋玄学之滥觞。《老子指归》的思想呈现出承上启下的重要特征。是思想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元稹妻韦丛卒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稹妻韦丛卒于何地 ?今人卞孝萱先生《元稹年谱》未考 ,而朱金城《白居易研究》却断言 :“元和四年七月九日 ,元稹妻韦丛卒于长安靖安里第。”然据我考证 ,韦丛确凿无疑卒于洛阳。证据如下 :(一 )元稹《空屋题》云 :“朝从空屋里 ,骑马入空台。尽日推闲事 ,还归空屋来。月明穿暗隙 ,灯烬落残灰。更想咸阳道 ,魂车昨夜回。”韦丛已死 ,故云 :“空屋” ;“己”身系职 ,不得亲抚灵柩归葬祖茔 ,故云“更想咸阳道 ,魂车昨夜回”。 (二 )元稹《城外回谢子蒙见谕》云 :“十里抚柩别 ,一身骑马回。寒烟半堂影 ,烬火满庭灰。稚女凭人问 ,病夫空自哀…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山东纺织手工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山东纺织手工业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就有“齐冠带衣履天下”的记载。秦汉,山东纺织手工业达到鼎盛时期。我们应该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发挥山东地方优势,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秦汉时期山东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沃野千里,气候温和,适于桑麻的生长。史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鲁地是“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齐、鲁千亩桑麻。”这就为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这些客观条件,必须和主观条件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据历史记载,齐国从一建国就很重视手工业、特别是纺织手  相似文献   

7.
从元末农民革命战争中建立起来的朱明王朝,面临着社会经济十分凋残的严重局面。大江南北,到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朱元璋不禁慨叹道:“自元运既随(隳),连年战争,加以饥馑疾疫,十室九虚。”人民流亡载道,田园荒芜满目。北方破坏得尤  相似文献   

8.
田家何所乐。浊酒有余温。老翁介眉寿。春风刚到门。试衫小儿女。罗列拜堂前。负鸟亲山泽。鸡豚散郊原。歘来三五叟。相见无杂言。但道加餐饭。其乐殊便便。主人原爱客。欣然留久飡。既醉亦既饱。撚须笑语喧。虚室无所思。烦襟顿然释。但愿素心人。相与数晨夕。日出同耕作。日入同憩息。春雷隐隐鸣。百草皆甲坼。农事方渐兴。老犊听驱策。长为陇亩民。事事悉如昔。遥遥沮溺心。勉励从兹役。  相似文献   

9.
庄子之水可分为喻"道"之水和非喻"道"之水。当水为喻"道"之水时,庄子突出了"道"之"虚静"本性。"生如静水"是人生存的完美状态,体现为内在境界和外在事功两方面;"法水而行"是人的生存之则,侧重去除外在世俗智巧和是非价值判断,归复"虚静"本性;"归"于水是对"道"的体悟,是人的生存境界,表现为人内心的"能化""清虚"和"洁净"。非喻"道"之水中,当水为"命"之象征时,庄子突出了人对"命"的安顺,人生存之应然为"安于水"和"忘水",前者是对"命"的主动安顺,后者是抛开对"命"的成见;当水作为清净环境的象征时,人能够在纷扰的生存境遇中"自藏于畔",即暂时性的选择隐遁,是合"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冯生讲学声容壮。山雨打头神转王。九天珠玉唾春风。万顷琉璃动高浪。山灵欢喜大叹惊。破空一夕春雷鸣。草莱尽辟狐兔走。艰难快睹斯堂成。搴帷晓伺谷风变。开户暝纳湖烟明。一亭虚白月长在。三径屈曲云徐行。长纔投老命所托。欲往将之采灵药。苍松翠竹任栽移。细草幽花助生活清流映带石敷座。四壁凿空书拥阁。虚堂悬榻招我  相似文献   

11.
。;竞。。,}’ 丫以:。COOO我和萝次惊︸0 0 00桔宜呈天女身飞丈一叉,,打卜.乞fL卜心平北︵如不住春长州惟00心门OO佛多病腮愁人一室雄题道因女居士小照@龙绂年~~  相似文献   

12.
老大不尤贫。投闲已十春。儒冠宁误我。风雨适愁人。出乏幽齐逛。居惟虚室亲。哀时何所事。衰白一吟身。共道春光丽。其如穑事何。寒深十日雨。愁损二毛皤。辍学悲年迈。裁诗误字讹。八荒同一暝。烟雾莽山河。柳翠娇如滴。桃红润更妍。湿云屯绝壑。寒雨锁轻烟。无复义鞭日。谁留石補天。何时开望眼。风物丽晴川。眉月长离毕。连阴寸寸屯。上天疑有漏。大地欲无尘。江海悲行客。云山老故人。又听今夜雨。愁颂一犂春。  相似文献   

13.
依据史料记载,甘肃省之通渭县,开化甚早,远至秦代已属秦郡属地,汉、三国、晋均设县称平襄,隋唐时废,归陇西县地,宋、元、明、清均设县,仍称通渭县、分别属巩昌路,府、渭川道(治所天水)。民国是县,属天水专区。解放初仍之,五十年代中归定西专区所辖(本《甘肃新通志》)。  相似文献   

14.
书罗孺人事     
邑中有里媪羅孺人者。其夫远出。久无音问。抚子守志三十余年。已旌表节孝矣。忽一日其夫携一妇人远道而归。入门相见。悲喜交集。孺人爱其妇。礼遇有加。蓋外纳之妾也。于是里中亲友远近之人争来问视。皆啧啧驚羡。诧为异事。因遂播为嘉话云。孺人姓戴氏。幼失怙恃。年十二归羅德润。十六生子正锷。十九德润远游。正锷甫三岁耳。无何其翁世举访亲乔口。数月不反。其后四远寻觅。杳无蹝迹。孺人事继祖姑孝谨。抚正锷以教以养。以至于成立。蚤莫勤礼灶神。焚香筊卜。祝翁若夫得归。久  相似文献   

15.
在一家夫妻店购买厨卫器具,付款时我问收银的男店主:"你家谁管账?"他笑道:"我是颗粒归仓。"我说:"好男人,我老公也是‘归仓男’。"那夫妻一听,眉开眼笑。说到"归仓男",我在家族里打捞一下,大抵占一成。尽管表姐数不尽,可"归仓姐夫"却屈指可数。首席应是霞姐夫,他是爷爷级别的人了,一直保持"归仓男"的本色,霞姐一说到他上缴环节,一脸  相似文献   

16.
壮岁怀书志奋飞。行经万里意多违。平心接物穷原分。枉道求人直亦微。茆屋空山时有梦。桃源何处可能归。十年倘见昇平日。近定九年后立宪老去泥涂未  相似文献   

17.
从《人间世》的文本语境来看,“心斋”并非单纯的内在化、精神性的虚静境界,而是以应物为其旨归。“心斋”的这种应物旨归有“待之”“听之”“达之”三个层次:首先,“虚而待物”说明面对独立而超越之他者,主体应当通过“虚而待之”的方式敞开一片浑沌之境,以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交往奠定根源性场域;其次,“听之以气”是“虚而待物”的行动表征,这种倾听姿态意在肯认并尊重对方的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跨越“言—行”“彼—我”“言—意”之间的各种间距,化解这些间距可能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以建构一种均衡而开放的交流“气场”;再次,经由“虚而待之”与“听之以气”,庄子期待的是“达之,入于无疵”的应物效应,这种通达效应以与“人心—人气”的相互通达为依归。总之,“心斋”是一种由“虚”而生、以“达”为归的交往德性与应物之道。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版的《史记·魏世家》中有如下一段话:无忌谓魏王曰: ……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阸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我认为在“行三千里”处标上句号(。)是值得商榷的,应改为“行三千里而攻冥阸之塞,……”。按原文,无忌谓秦伐楚有两道:道涉谷;道河外。原文如下: 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阸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倍大  相似文献   

19.
从“吾丧我”和“道”看庄子“齐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吾丧我”是道家大德在气功修炼中亲证的极高境界,呈现出主客合一、空虚寂静、独立自在、自身同一、无边无际等极其神奇的境状特征,由此意味“吾丧我”属于形上超越境界;道之体也是道家大德在气功修炼中亲证的与“吾丧我”相同的形上超越境界,但庄子从不同角度视其为道之体和“吾丧我”;庄子之“齐物”,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融人道之体或“吾丧我”境界,齐化为毫无差别的虚寂之“一”,可见其“齐物”与道之体和“吾丧我”都是通过气功途径达到的同一形上超越境界。  相似文献   

20.
老驴推磨     
金江 《快乐青春》2011,(11):42-42
老驴推磨,一圈又一圈地转着。它觉得自己走了不少的路,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格外的满意。“一里、二里……十里……百里、千里……真了不起,我已走过这么长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