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屈原南行的事迹《屈原列传》说: 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连张仪不及。其后,……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按《楚世家》,屈原谏何不杀张仪在怀王十八年,屈原谏会武关在怀王三十年。中间相隔十二年,不见屈原言行。这在屈传前段是个大空白。那么长的时间没有一言一行,可见屈原已不在朝,屈原哪里去了呢?从屈原赋中探索,我们发觉,屈原在这段时间有一次南行。所谓南行,就是江南之行,这里特指湖南之行。屈原与湖南的关系特别密切。屈原一生中先后有两次南行入湘。初次南行与再次南行迥然不同。今简略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2.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史记·屈原列传》说:“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所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诌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里讲了三层问题:1.《离骚》创作于怀王时期,屈原被疏之时。2.屈原被疏是由于小人嫉妒谗言所致。3.屈原被疏后忧愁幽思,委屈难解而作《离骚》以发其怨情。郭沫若先生不赞成司马迁的说法,他把  相似文献   

3.
《招魂》实乃屈原为招怀王魂魄之所作。虽然屈原对怀王有相当的怨恨,但他同时又对怀王存有明显的爱恋与怀念之情,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既恨又爱,恨爱交集,爱大于恨。特别是当屈原看到子兰的险恶用心与顷襄王为维护一己之利的行径以后,他的歌吟就显得格外沉重而哀伤。这种情感与痛苦的歌吟在《招魂》中表达得淋漓尽致,非至伤、至痛者所不能发;而具有如此之至伤、至痛者,舍屈原实无他人。  相似文献   

4.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起怀王左徒。博闻志,明于治乱,邢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通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庸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俊屈平为今,众莫不知。每一个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通解]《屈原列传》:《史记》列传第二十四为屈原和贸谊的合传。本篇以宋庆元黄善夫刻本为底本,对其中讹误之处则参其他本子改正。楚之同姓: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他》说:“…  相似文献   

5.
《招魂》为屈原所作,看法渐趋一致.至于是自招还是招怀王,仍有分歧.我赞同自招说.本文先指出招怀王说的可疑之处,然后正面阐述拙见.如果采取招怀王魂的说法,作品开头好几处似难讲通.请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楚辞选》为例,节录其注解于下:[朕幼清以廉洁兮四句]“朕”,屈原自指.“主”,君主的主,作动词用.“盛德”,谓盛德之人,指怀王;“主此盛德”,是说以此盛德之人为君主.这四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修身洁行,竭忠事君,君主本来是位有盛德的人,应该可以辅佐他做出一番事业;但可惜的是:君主的盛德,为世俗所牵累而败坏了.[上无所考此盛德兮二句]“上”,上天.“考”,成也.因为牵累于俗,所以盛德无成,“离殃”.指怀王被秦国所扣留“愁苦”.指怀王被扣留以后的心情,其时  相似文献   

6.
前曾写《论<招魂>为屈原自招》一稿,有些问题谈得不透,有些尚未谈到。本文拟就以下八个问题继续进行讨论: 一、《招魂》的创作时间,定于何时较合情理? 二、开头六句怎么讲比较通顺? 三、《招魂》和《大招》的对象,能不能同是怀王? 四、“西方之害”一段,是不是影射怀王客死于秦的史实? 五、能否肯定屈原时代无招生魂的风俗? 六、“工祝招君”一节所描写的,是不是招死者之魂的仪式? 七、“故居”生活究竟跟谁的身分不相称? 八、招魂回郢是否只适用于怀王而不适用于屈原?  相似文献   

7.
论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学者对屈原异常心理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总体看来依然羞羞答答 ,尤其是对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缺乏显豁的揭示和全面的概括。对屈原来说 ,顷襄王二年的陵阳之迁和翌年怀王卒于秦是其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此后屈原表现出明显的感知错幻、情绪躁狂、焦虑症与绝望感等异常心理。但是站在人性的高度 ,把屈原当做一个“人”而非“神”来看待 ,我们就不会因其心理异常而否认其人格的光芒和人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论顷襄曾与屈原谋返怀王──读《抽思》、《思美人》发隐张叶芦清末民初王运《楚辞释》(凡引用第一次皆出书名,后引用同者不再出)在《〈离骚经〉序》和屈原、宋玉作品的注释中揭示顷襄王即位之初与屈原之间的一件秘事,即怀王被骗入秦不归,二人曾密谋迎返怀王,惜未为...  相似文献   

9.
屈原北行考     
屈原北行,是指屈原被楚怀王疏绌后的汉北之行。屈原北行的事迹,史籍并没有记载,是后代学者发觉的。 《史记·届原列传》说:“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绌。”屈原被疏绌后他在何处,本传就没有说了。《新序·节士篇》说:“屈原遂放于外。”屈原放逐到哪里去了,《节士篇》也没有下文。厢原被怀王疏绌(或初放)后的踪迹是一个问题。 经过古代学者的探索、研究,终于发觉了屈原被疏绌后的去向。  相似文献   

10.
屈子远离人间,然而,他所表现的一代人杰的伟大品格,所创造的理想艺术王国,所反映的大千世界的人类智慧,都成为龙的传人的文化遗产。炎黄子孙视之为民族珍宝,从中汲取营养,化成自身力量,追求理想,“受命不迁”,“秉德无私”,“九死未悔”,繁荣文化,振兴中华,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鉴如此,仅就屈原精神之理解,略谈二点,以就大方。一“来吾导夫先路”,为国为民志改革屈原任左徒之后,便向怀王忠诚而恳切地提出:“来吾导夫先路”(《离骚》)。“先路”是什么“路”?又以何“导”之?目的是什么?这些根本性问题,必须给予历史性的明确回答。“导夫先路”,绝非复古倒退,更非主观空想,而是《离骚》所表述的“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尧舜之耿公兮,既遵道而得路”。这就是所称颂的“克明俊德”,“平章百姓”(《尚书·尧典》)的道路;这就是屈原一生所要引导怀王共同走“三后”、  相似文献   

11.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年。其时正是诸侯兼并加剧的年代。刘向在《战国策序》中说:“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出身贵族又与楚王同姓的屈原,眼看楚国逐渐由强到弱,由盛及衰,怎能不忧心如焚。他决心辅助怀王振兴楚国。但腐朽的保守努力却使他遭谗见疏。他身虽被逐,心仍系于楚王,他全然不顾个人的安危,谠言直谏,期望楚王能效法前贤,遵道得路。他虽屡遭失败,可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上下求索,为实现理想不懈地奋斗,又始终不愿离开楚国。在那楚才晋用的年代,什么力量牵系着屈原如此眷恋楚国?我认为爱国主义是屈原的精神支柱。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屈原是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又是位杰出的美学大师。他降生于威王鼎盛之时,自沉汩罗于顷襄王衰败之际,而主要“从政”和创作活动,则在怀王多事之秋。此时正当战国后半期,社会急骤变化,秦楚齐争强更为激烈;而适应时代发展便出现了思想解放、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生长在南楚的屈原虽然没有创立学派或为后世遗留  相似文献   

13.
屈原《涉江》"辰阳""溆浦"地望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涉江>云:"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后人以为辰阳地望为辰溪辰阳,即今怀化辰溪.这种看法值得斟酌. 屈原涉江是在顷襄王初年秋冬之际,原因是子兰劝王去秦.后怀王客死于秦,遭到国人非议,子兰迁责于屈原,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被迫漂泊于江南之野.  相似文献   

14.
一、从战国时汉水下游的地理状况看汉北的地望屈原在怀王二十四、五年被放汉北,顷襄王初年又放之“江南之野”(《史记·屈原列传》、王逸《九章序》)。关于江南之野其地,王逸未作具体说明,或以今日江南之地当之。如胡文英《屈骚指掌》注《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一...  相似文献   

15.
楚辞招魂篇发端诠释 太史公为屈原传有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是以招魂为原作。洎王逸为《楚辞章句》谓为宋玉招屈之文。自后遂滋异说。朱晦庵《楚辞集注》亦以为宋玉所作。王船山《楚辞通释》大意同于叔师,惟以为作于顷襄之世,不以讽谏怀王之说为然。或以为屈原招怀王之辞。以其叙宫庭居室之美,饮食服御之奢,乐舞游艺之盛,非国君不足以当之。此论发自桐城吴汝纶,而张裕钊、  相似文献   

16.
一屈原约生于前三三九年(楚威王元年),卒于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关于他的生年,他自己在《离骚》里曾说过:“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据此,不少前辈学者用不同的历法推算,引起了一些争议。尽管如此,一般都集中在前三四三年(楚宣王二十七年)至前三三九年(楚威王元年)这四年间,其中以浦江清先生推算屈原的生年为前三三九年,至为详审精当,为学者们所公认。①至于他的卒年,也有些争议,一般都采用王夫之的说法,即卒于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②屈原活了六十二岁。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战国中、后期,他历经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朝代,但他参与政治活动的时期,主要集中在怀王  相似文献   

17.
屈原“哀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哀郢篇”中有“方仲春而东迁”一语,自来楚辞家皆不确定为怀王何年;又有“至今九年而不复”一语,也同样不能确定为顷襄王何年.这是全篇两个主要问题,如果曼胡过去,那末,里面有许多句段将不得其解,而屈原晚年经历及自沉原因,恐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恨.兹不揣浅陋,共分三个部分,详为疏明,敢以质之大雅.  相似文献   

18.
楚辞新证     
顷读《楚辞》,于旧注每有所疑,辄翻阅古籍、字书与有关史料,以求确诂。偶有所得,则记之书端行间。今集其数则,稍事梳理,不敢信其必是,愿献诸大方,以求正焉。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壮”字,王逸《楚辞章句》释为“年德盛日壮”。朱熹《楚辞集注》本《礼记·檀弓》之说,释为“三十日壮”。按王、朱之注似失之泥。此为屈原怨责、劝说怀王之言。屈原以为怀王之失在于斥远忠正贤良,而亲信谗贼奸邪。《离骚》诸诗多寓此意。王逸知“秽”为“行之恶也,以喻谗邪”,却不知“壮”与“秽”相对为文,当指忠正贤良者而言。“壮”训忠正贤良,乃借“壮”为“庄”。《庄子·天下篇》“不可与庄语”,《释文》曰:“庄,一本作壮”。是其证。又《逸周书·祭公解》:  相似文献   

19.
张怡雅 《南都学坛》2010,30(3):136-137
<抽思>是屈原<楚辞·九章>中很重要的一篇,表达了屈原退居汉北以来眷念怀王的深切思念之情.实际上,屈原在这篇作品中还抒发了对南阳故土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和南阳无法割舍的缕缕真情和游子故土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碰到一些“说文解字”方面的难题,比如:(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庸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史记·屈原列传》)有人望文生义,“夺”解释为“抢夺”;“与”解释成“给’.意思虽然能够连贯,但是和实际却大相径庭.我们查找资料,旁征博引,还其本来面目,释“夺”为“改变”,”与”为“同意”,这样符合原意义了,可是学生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好勉强记下来.而遇到同类问题,则又不知所措了.如:(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篇》)(3)于是会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