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时期汉族先民在东北的活动与开发考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史学认为,东北地区最早是少数民族居住地,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对东北的影响不大。但近年的考古成果表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汉族先民居住在辽西地区,他们所缔造的文明,丝毫也不亚于黄河流域。商、周时期,更有中原汉族先民迁居东北,和当地各族不断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在河西地区聚居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他们人数众多,时叛时降.他们与汉族交错杂居,对河西地区影响深远,使魏晋时期的河西走廊呈现出多种民族聚居的居民结构.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契丹朝和元朝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远.近现代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较大,已深入到中国东北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苏联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深远.当代中国及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应当加强.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为了更好地解决民族矛盾和边疆问题,往往都从“用夏变夷”思想中汲取各自所需要的内容。贯彻“用夏变夷”思想,则是各政权在处理东北边疆问题时的最佳选择。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贯彻“用夏变夷”思想的原因和目的并不相同。贯彻“用夏变夷”思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加快了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步伐,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5.
满族肇兴时期所受蒙古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北,以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自古以来便成为渔猎、农耕、游牧民族生息繁衍、往来融通的理想场所.不同的文化荟萃于此,相互濡染滋养,进而陶治、孕育出一个个雄强健伟的民族.在东北地区渔猎、游牧、农耕三大文化相互濡染的问题上,以往论者 或偏重于对南部汉族农耕文化影响的说明,而疏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彼此启迪发凡的考察.实际上,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东北诸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现象,无论就时间还是就空间意义上讲,均异常丰富、异常复杂.限于篇幅,本文仅撷取满族肇兴时期所受蒙古文化影响这一片断,略作说明,以为全豹之一窥.  相似文献   

6.
东北移民与新型关东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东北土著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 ,具体表现为尚武精神和开放的文化心理。清中期以后 ,随着华北人民出关者的增多 ,汉族成为东北的主体民族 ,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交融 ,奠定了新型关东文化的基础 ,形成了今天东北人独特的人格特质———勇敢进取与鲁莽敷衍共生 ,开放与保守并存  相似文献   

7.
在展示率先发展的中原文化的凝聚力、辐射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缘活力”.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是“由上而下”,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则是“由下而上”,这是一个旋涡型的轨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学,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学史应该把这种整体风貌和深层脉络描绘出来.当中原的正统文化在精密的建构中趋于模式化,甚至僵化的时候,存在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边缘文化就对之发起新的挑战,注入一种为教条模式难以约束的原始活力和新鲜思维,突破原有的僵局,使整个文明的动力学系统重新焕发生机,在新的历史台阶上出现新一轮的接纳、排斥、重组和融合的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在青藏地区的传播,正是儒家文化对青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影响的过程。而这种影响首先是通过儒学对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产生影响,进而对回族、撒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产生影响。一方面,儒家文化不断丰富、充实了各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内涵;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与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也是各少数民族对儒家价值观不断认同、创新、发展的过程。这不仅增进了汉族与青藏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相互了解与沟通,而且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以及不断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对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作了详细的规划。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依据全会精神和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立足东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探索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途径,促进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与进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0.
慕容鲜卑是中国古代北疆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立的三燕政权影响着东北历史的发展进程.辽西走廊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历史时期东北民族聚合和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东部鲜卑通过战争完成了内部整合,段部、宇文部汇入慕容部,同时吸纳了部分汉人、周边夫余、高句丽等民族成分,期间经历了民族间的“同化”与“异化”,最终形成了慕容鲜卑民族共同体及独具慕容鲜卑特质的三燕文化.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东北被视为满族的龙兴之地。清初派置大量八旗劲旅,设置众多的旗地。清初东北旗地是一种具有满族本身特点的早期封建土地制度,它构成清初东北土地占有关系的格局。这种土地制度伴随康乾时期大量汉族流民涌入东北,满汉经济的不断交融而逐断发生变化。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包括侗族在内的中国南方众多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中,有大量吸收汉族古典文学创编的叙事歌。此类口头文学是南方少数民族叙事歌发展之结果,它植根于南方少数民族悠久的歌唱传统中,是基层民众对待外来文明之自主意识的一种呈现,具有表达民族声音、口头艺术自律发展以及外来文明本土化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素质与民族融合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落后的民族可以征服文化处于高位的民族。但是,历史证明了,最后的结果都是征服者被同化,被高位文化所“征服”,实现民族大融合。这是个重要的启示:民族的生存、聚合、再生、融汇等等能力,归根结底都是以文化素质作为基本点的。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文化相对于汉族来说处于低位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但最后还是被融合到汉族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素质的高低情况。高位文化最终反过来将处于低位文化的征服者加以“征服”,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因而,每一个民族的上述各种能力,其关键所在还是文化素质,使得该民族可以凝聚本民族,可以融合其他民族,长存长盛而不衰不竭。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汉族大学生,都把乌鲁木齐市及新疆其他大中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返乡就业的意愿远远高于汉族大学生,这是受其家长影响的重要体现;无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汉族大学生,都十分青睐于选择稳定性较高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去企业工作的接受程度远远低于汉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工作收入和待遇的期望值低于汉族大学生,而无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汉族大学生对于去南疆工作都有较高的收入期望;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就业时最具竞争力的条件是汉语水平,而汉族大学生则认为人际沟通能力最重要;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就业时"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的比率较高,而汉族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从遗传学探讨中华民族的源与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根据38个基因座的基因频率,对我国各地的汉族人群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及各族的人种归属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全国各地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可分为南北两大群,南方各地汉族及各族间的遗传距离都比北方要大;长江以北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属北方蒙古人种,长江以南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属南方蒙古人种。且南、北汉族均与当地少数民族的血缘相近,而南、北汉族间的血缘却很远。这说明,长期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有很多血缘交流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成为突出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汉族文化和文学的话语压力;现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挑战;全球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质化威胁.面对这一危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表现出了积极地建构民族认同的姿态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的关系在先秦的孕育阶段,经过深刻的"华夷之辨",处于关系建构、探索奠立时期。汉唐之间由儒学对我国少数民族先民哲学文化思想观念的初始传播到深入影响,有的少数民族的哲学文化、思维水平甚至显现出与一定时期中原儒学文化的交流融通或理论同构性特征。五代十国两宋时期,演进到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主体意识增强、各以本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为母体自主地消化融会儒学,元明清三朝转化创新并涌现出"释儒""伊儒"等少数民族儒学形态。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和而不同"、交融互动的关系,由外在到内生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儒学多元化理论形态的创新性建构,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和谐共进的重要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西晋时期有关少数民族的谣谶大量流传,深刻反映了民众对少数民族内迁的担忧。谣谶在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首领争相宣传与利用对己有利之谣谶制造舆论,争夺正统。少数民族首领认识到汉文化中天命的神圣,这启发和引导着他们由单纯倚重武力征伐而转向武力与德行并重。这种转变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治国理念和政治走向产生了一定影响,引导着汉族民众对少数民族政权的看法和心理预期。  相似文献   

19.
元代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有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在汉族文化影响下,这些丧葬习俗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对于元代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中原地区的汉族纷纷南迁,在各民族大迁徙过程中形成了杂居共处的局面。改变了各民族传统的分布格局和经济生活。在长期的交融过程中,北方形成了以异源同流为民族融合特点的民族发展格局,南方则形成了以同源异流、异源同流为民族融合特点的民族发展格局。在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过程中,汉族进一步发展壮大,汉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为隋唐时期更高层次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