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圣明 《学术探索》2005,1(4):19-26
资本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的两重性。从自然性和自然形态来说,资本是一种有用物,是一种财富。价值的源泉是一元的,即劳动;财富的源泉是多元的。不仅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资本、自然资源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是财富的源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产品是财富的主要形式,在一切财富的源泉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创造能力。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富观的基本点。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创造条件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资本的社会性来说,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从资本的社会形态来说,资本是一定量的价值,或者说是一种能够使价值增值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资本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在当代,劳动的外延已经大大拓展,除了直接的生产劳动外,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成为新的重要劳动形态,不仅直接在企业就业的人员属于生产劳动者,那些直接或间接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科研、服务的人员也成为生产劳动者,劳动者群体已经大大扩展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只有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而非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凡是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而又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否则便是非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不等于剥削劳动,更不等于无用劳动,只要是符合社会道德、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劳动,都是人类社会的有益劳动,如国防、外交、公共卫生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自己新的特征。社会主义资本是能够带来“净增价值”的价值。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无偿占有的剥削收入。我国今天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剥削仍将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所有权就是通过生产劳动而自然享有并使用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所有权.起初劳动所有权是劳动者集体因其劳动而享有的集体对于其劳动成果的占有支配权和享有享受权力,脱离集体所有权的个人所有观念得不到大家承认,因而也就不存在与集体公共所有相分离的个人所有权问题.财产所有权是与劳动所有权相联系而产生的一种权力,但它们在历史上由于个人关系的演变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只有在私有制社会才有个人所有权与劳动所有权相分离的现象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取代劳动者劳动所有权规律的社会,是资产阶级的个人所有权取代和消灭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和劳动所有权的社会.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的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才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否定的否定”确立和实现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劳动成果、在个人收入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合法享有不可剥夺的劳动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之权利.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在这种意义上来讲的.  相似文献   

3.
共享发展理念是一种正确回答劳动机会如何平等、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地位和作用如何保证、劳动关系如何协调和谐、劳动成果如何公平分享、劳动价值和社会财富如何有效支配、劳动者劳动权益如何保障、活劳动与资本如何有序结合等基本问题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态度。只有当摆脱了资本逻辑的桎梏和劳动异化的奴役,劳动者真正成为了自己劳动的主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以及各种形式的劳动对象物的时候,这时的人民才从资本奴役的必然王国进入到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了,人们才可以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和劳动成果了",保护劳动所得"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现实。只有在全体劳动者面前构筑起共同拥有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社会基础,劳动者才能在劳动价值创造中真正平等地实现价值创造主体与自己人格主体的完美结合,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合理需要才能在自己勤奋劳动的多元性价值创造中得到满足和实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一直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即“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实行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只有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整个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产品,在扣除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和用于其他各种必不可少的社会基金外,剩下的就是劳动者个人消费基金.由于这部分基金是由劳动创造的,而其他任何加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对于个人消费基金,只能由社会按照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原则分配给劳动者用于个人消费.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得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进一步发挥,后来又被社会主义经济学家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价值创造问题上,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劳动创造价值,二是“要素”或“资源”创造价值。这是处于经济矛盾中对立双方不同的视角所决定的。前者体现的是劳动者的利益和意识,后者体现的是非劳动的统治者的利益和意识。   值得探讨的是被“要素价值论”或“资源价值论”纳入其中,并与劳动相分别的经营管理和技术,它们实则都是劳动的内容,而非劳动之外的独立“要素”或“资源”。   在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今天 ,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必须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不但体力劳动创造价值 ,脑力劳动也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于联合劳动范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劳动主要是劳动者付出的活劳动的联合,是劳动者共同支配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联合劳动的生产力基础是社会协同.联合劳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是劳动者以联合劳动力的形式支配生产资料的形式.每一个个别的联合劳动者,其联合劳动的构成一部分是客观劳动,另一部分是主观劳动.客观劳动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等劳收入.等劳收入是劳动者之间基本等同或大体等量的工资收入.没有等劳收入,就不能表达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相似文献   

8.
王克忠 《社会科学》2002,26(1):16-19
文章提出 ,在当今时代“新的实际”条件下 ,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并对经营劳动和科学劳动及其价值创造的特点进行了重新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论”当代价值的重新激活,需要建立在对以数字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观照之上。 “活劳动”作为剩余价值唯一来源这一论断,正在面对着以“无人工厂”为代表的新的生产方式的挑战;以数字劳动为代表的劳动新形式也使得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程度进一步加深。面对数字技术加持下的劳动产品形态、劳动过程的控制、劳动者自身等正在发生的变化,仍需要回到价值生产领域之中,立足于资本主义劳动和资本的结构性矛盾,借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立场和方法,把握数字技术与社会现实生产方式的复杂关系,从而深刻理解数字资本主义的本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劳动的自然形式看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有 :生产商品的劳动越来越以脑力劳动为主 ;劳动成为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科技劳动逐渐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导因素 ;直接操作劳动正在让位于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 ;劳动协作更多地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等。从劳动的社会形式看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有 :由市场关系联结的两个层次的联合劳动是社会主义劳动的本质特征 ;多种社会形式的劳动并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是劳动阶级内部的分工 ;经营管理劳动是生产商品的总体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的有效性由世界市场来决定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提出经典劳动价值理论修正和完善的方向。并对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作了新的认识与评价。认为劳动在价值起源上具有最终性 ;劳动及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具有主导性 ;劳动在新增价值或财富构成中具有主体性。结合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论认识 ,提出社会财富按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分配的科学依据 ;从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是市场交易的经济规范的契约关系 ;当前非公有制人士的收入主要来自资本和他们的技术劳动及管理劳动贡献的收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二重性”学说找到了“商品交换”这把分析劳动价值的“金钥匙”,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探寻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并通过对劳动价值与劳动时间关系的分析,实现了价值的“人学转换”,更是通过对市场机制下价值创造的机理分析,揭示了社会生产中资本盗取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破除资本逻辑下不平等的社会生产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劳动与“劳动正义”提供了“利器”。化解社会生产中的不平等劳动需要打破资本宰制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实现“人的解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劳动价值目标,引领劳动价值自觉,坚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制度,使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13.
社会劳动价值论是钱伯海教授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的“新见解”。其所提出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科学技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从社会看,产品价值只分解为收入”、“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等观点需要澄清。对社会劳动价值论主要观点的辨析: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但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和新价值;第三产业并非都创造价值,如果认为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那就混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社会总产品价值只分解为收入的观点是马克思严厉批判过的“斯密教条”,它不仅在理论上不能说明产品价值中的C部分为何消失了,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构成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内容提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实质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如果说资本主义股份制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并没有完全改变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性质的话,那么,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产生所有权思想,社会主义劳动股份制在生产资料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则是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在这里,实行的是同量全部劳动的商品交换。只有结合实际情况首先找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的最佳形式,才能更好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解决“两权分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形式论     
三、关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形式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性质是什么,这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来说也是一段难解的方程式。蒋学模在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中说:“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都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都是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不同的是:集体所有制不是全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而是以一个个集体经济为范围的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同书,第三版,第213页)这能说  相似文献   

16.
张媛  许成安 《江汉论坛》2022,(12):13-19
信息技术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必然会带来新的颠覆性革命,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数字劳动正在不断地改写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数字资本为载体的数字劳动也是驱动数字资本增值的动力,并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数字劳动的治理体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数字劳动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符码逻辑和物化逻辑,被技术拜物教捆绑的数字劳动者在主体性发展方面陷入能动式微、发展失衡和建构混乱的困境。将数字劳动者置于资本主义体系中可以发现,数字劳动者只有彻底脱离异化和剥削,回归到以劳动为第一目的、以交往为第一需要的主体发展状态中,才能真正实现对个人本质的全部占有。对资本主义条件下数字劳动的批判并不意味着拒绝数字技术所引发的科技革新和社会进步,而是在广泛运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克服数字劳动者的异化状态,充分促进劳动者的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创造价值的劳动在微观上呈现出“前延式扩展”、“水平式扩展”与“后续式扩展”三种形式;在宏观上出现了伴随着“使用价值形态的变化”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扩大”所造成的劳动扩展的两种形式;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扩大正是在这些扩展的基础上发生的。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仅消灭了剥削阶级 ,而且劳动者的队伍、劳动的范围明显扩大。资本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在本质上是所有权在经济利益上的实现 ,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参与收入分配 ,核心是突出了科技型、知识型劳动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现在 ,人们公认私营企业家是劳动者 ,实际上就使得私营经济的性质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相比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于澄 《南京社会科学》2002,9(Z2):276-283
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身份、劳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科学研究、管理活动、投资活动、第三产业等都是劳动(脑力或体力的耗费),同样创造价值。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和主人翁地位的确立,都需要劳动至上、劳动本位的经济理论来支持。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应与时俱进。只要是人类劳动,而且是进行交换的劳动,就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乃圣  陈明 《东岳论丛》2002,23(1):11-13
“要素价值论”主张资本、土地等都是价值的源泉 ,这与事实不符 ,也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违背 ;西方庸俗经济学提出“要素价值论” ,是为了用它来否认资本主义的剥削。因而 ,不能用“要素价值论”来深化劳动价值论。深化劳动价值论必须坚持马克思的价值一元论 ;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正确认识 ,从而科学评价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及其创造价值问题 ;必须坚持理论的科学性与政策的功利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