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在它传入哈萨克族后,与哈萨克族所处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传统的意识形态以及民情风俗等结合起来,在促进哈萨克族伊斯兰化的同时,也在哈萨克族传统信仰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伊斯兰教信仰。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与中国文化长期的矛盾冲突,最终被融摄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这一系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一支外来文化能够在它的本土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这在世界文化交往史上也是罕见的。本文从宗  相似文献   

3.
虞夏之际 ,中原地区的后岗二期文化因素和二里头文化因素相继大量传入远在燕山北麓的西辽河地区 ,从而引发了古代中国北方社会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层面出现的重大变革 ,并由此促进了北方地区政治社会礼制化建设的进程。古代中原文化区与燕辽文化区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就存在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亲缘关系以及龙山时代以来 ,由于周边各支优秀古文化纷纷内聚而形成的中原地区的中心地位 ,是早期的中原文化北向传播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主要体现在:三皇五帝兴起于中原,文明源头发自中原,万姓之根始于中原,帝都之乡、圣贤居所定于中原。中原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显著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典型的集成性和代表性。这是由于:中原地区最先进入文明时代,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对周围尚处于蛮荒时代的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促使彼此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通过长期的融合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以中原为中心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扩大,将周围地区不断汇入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之中。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敦煌曲子词与中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君 《中州学刊》2002,(6):45-52
敦煌曲子词自发现以来,学术界多注意它与西北地域文化的关系,而且从方音、方言的角度去证实它为西北本土作品,较为忽略其中保存的中原作品,也忽略了它与中原文化的复杂关系。今存敦煌曲子词写本中既有唐昭宗李晔与李嗣周、韩建君臣的唱和之作,还有花间词人温庭筠和欧阳炯的作品。《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所反映的内容、描述的情境和刻画的形象都可说明它们是中原文人的词作。敦煌曲子词所用词调四十五个,其中三十八个即为盛唐京都教坊习用的曲名。敦煌曲子词很大部分的词调来自中原的事实,更有力的说明了这唐五代早期的新体音乐文学形式——曲子词绝非敦煌的特产。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缘,使中原的新体文学形式即词调在此与河西本土、西域、中亚、印度音乐文化的结合,创造了新的文化因子。此种文化现象表明敦煌曲子词所代表的河西地区燕乐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敦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西陲的神奇沃土,它不仅始终保持了中原文化的主导地位,也保持了与中原文化的同步发展。敦煌曲子词中的中原作品,不仅是以罕见的写本出现,而且绝大部分是现中原不存有的早期词作,因此可谓弥足珍贵,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学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一现象在世界文明中也是独一无二的。1915年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最终打破这一传统,使许多西方思想观念传入中国,对传统文化造成极大冲击,儒家思想受到批判。然而,由于儒家文化内在的演进逻辑与中国文明能够很好的贴合,儒家文化实际并没有消失,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  相似文献   

7.
原产于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在西方还很难形成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分庭抗礼的局面。然而自2000年前后,建构主义传入中国后出现对其研究的繁盛现象,主要是由于建构主义适应了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现实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广泛的契合。  相似文献   

8.
佛教自传入古代中国后,渗透到了各层次文化之中。它丰富了中国的民间文化,体现了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民间佛教文化的发达,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某种缩影。  相似文献   

9.
六朝时期江浙士人守丧出现了一种不食盐的风俗.这种守丧不食盐风俗虽发生在六朝时期,却是对汉代以来中国传统守丧习俗的继承,这一习俗与两晋时期流行的玄学风气有很大差距,这可见江南地区更多保存了汉晋以来的传统文化.江南地区对汉晋文化的保存,与同时的北方相比照,更能看出江南文化承系传统文化的脉络,这为江南地区以后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佛教作为以信仰观念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宗教文化,也是全面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综合文化。本文追溯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考察了佛教传入的时代背景,分析了自佛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期传入我国后,以自身的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强大渗透力,在其流传过程中对整个中国文化发生的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佛教通过北方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时值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前期.它在传入过程中逐渐改造自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和;尤其是传入时注重宗教思想传播,没有什么政治图谋,这满足了统治者需要,因而受到支持.基督教的传入稍晚一些,虽然前后有三次,但是前两次没有传入哲学思想,时至16世纪时,第三次才大规模传入,而在第三次,其传入目的则是要使中国成为罗马教廷一个教区,因而为中国统治者与人民所抵制.  相似文献   

12.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行为,一种文化体系表现,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文化中最具活力的文化现象。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本文通过将广告文化与民族文化,这两个现代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的文化现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广告文化中民族情感因素,民族伦理道德和民族风俗的阐述,以及对大量现实广告例子的分析,旨在说明广告文化其特有的一种民族情节,突出民族文化在广告中的重要地位。民族文化从一开始就被深深地烙入广告文化的灵魂之中,因此,广告要突破,要有大创意,就不得不将民族情感、道德、以及风俗加以吸纳,加以运用,才能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西域歌舞戏对中原戏剧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郎樱 《西域研究》2003,(1):55-61
本文论述西域歌舞戏的发展轨迹及其传入中原后对唐代歌舞戏形成发展的影响 ,并指出它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宋杰 《东南学术》2004,(4):104-113
国际法有两种不同的传播模式:被动接受与主动接受.这两种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截然不同.国际法首先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入发展中国家.当其被传入一个在文化传统上与欧洲迥然有异的国家时,建立在两种价值观上的世界秩序必然会产生冲突,其传入中国的情形即是如此.这种冲突构成了我国近代法制现代化的滥觞,作为历史的延续,它对我国今天的依法治国同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福建文化内涵的形成及其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文化传统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古闽越文化的遗存;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传入;宋、元、明、清阿拉伯、波斯与欧洲文化相继东渐入闽.在这种文化结构中,中原汉文化是其主体构成,然而,作为区域文化,福建文化却因其能够深深扎根于八闽大地,善于吸收、融汇异质文化而独呈异彩.它在适应自然环境变迁与社会经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内涵与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论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化的诸种地域形态中,中原文化占据着主导性的位置,它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源泉.但是,正如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艰难的现代转型一样,中原文化作为一种起于家耕文明的文化形态,它的转型则不但决定着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形象的转变,而且也必然对建构当代形态的中华民族精神持续发挥着重要影响.据此,对于中原文化的研究,不仅具有整理历史遗产的学术价值,而且是为当代社会发展寻找精神动力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珏 《江西社会科学》2007,2(5):208-210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他们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次尝试都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转型才最终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除了传统文化的窘境,指导并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公元11至13世纪上半叶是中亚伊斯兰化时期。7~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中亚西部呼罗珊和中亚腹地河中地区;10~11世纪,在喀喇汗和伽色尼两个王朝的推动下伊斯兰教向东、向南传播,今中国新疆西部、阿富汗中部和印度河流域的居民陆续皈依了伊斯兰教;11~13世纪,伊斯兰教深入到中亚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亚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从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剖析了伊斯兰教对中亚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中国化是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文化输入。佛教自传入之日起,就处在同中国原有文化的不断调和,斗争之中,依据其特有的开放机制,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汉地佛教及藏传佛教两大分支。 一 佛教是在西汉时期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但当时,了解它的人不多,传播非常缓慢。自汉代末年以来,中原政局动荡,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各种封建割据势力蜂拥而起,造成了政治上的恐惧,很多人对前途丧失了信心,看不见将来的出路。而广大的下层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社会风俗,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各个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实际上也就具体生动地反映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因此,研究中国社会风俗,对于认识与评价中国社会及其传统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