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智芹 《东岳论丛》2005,26(5):118-120
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产物,而是自我对“他者”的想象性制作,即按照自我的需求对他者所做的创造性虚构,是形象塑造者自我欲望的投射。就英国文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来看,中国始终是作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作为“非我”出现的,在这种非我、他者、异己的意象中,体现的是西方人的价值观。英国人需要中国形象,就像他们需要一个自我超越的地方,在英国文人塑造的中国形象中,体观的是英国人精神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自我”是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热点之一,也是文化撞击给中国文化提出的严峻挑战,更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对中西方文化“自我”设计的原理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知与把握。本文的努力就是通过东西方文化“自我”形态的比较,探索建立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我观。人情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自我”设计中国文化在关系中确立自我,认为自我是各种关系的复合体。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自我确立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抽象的“生物我”如何变成具体的社会我呢?为此,传统文化设立了这种个体心理与社会互动的机制:面子与耻。面子与耻是中国文化十分突出的文化现象,凡是留心观察中国人行为的人,几乎都认为支配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一个核心原则是面子观念。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而三女神  相似文献   

3.
张容南 《云梦学刊》2023,(1):94-102
在《道德运气》的第一章,伯纳德·威廉斯对西方道德哲学的主流传统发起了抨击。他批评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对道德的抽象理解无法容纳品格和个人关系的重要性,无法帮助我们解答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威廉斯用“人格完整性”这一厚实的人格概念来挑战以往对人格同一性的薄理解,认为它构成了对现代道德哲学的一个根本挑战,即难以回答“人为何要有道德”的问题。威廉斯的批评自有其道理,但他的错误在于,第一人称的视角虽然是实践慎思的出发点,却不应该是它的终点。我们还应当具有在第一人称视角内构想他者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道德的能动者。与康德主义那种构想他者的“薄”的方式相比,还有一种构想他者的“厚”的方式,即真正地“看到”他者,从而与他人一道实现我们的好生活计划。  相似文献   

4.
习俗的本质与生发机制探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认为 ,习俗作为一种“自发社会秩序” ,其对象性即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交往中所呈现出来的诸多“原子事态”中的同一性 ,一种演进博弈论者所理解的“演进博弈均衡”。它不但在现代市场经济形成之前的习俗经济中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纽带 ,也是现代发达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文章同时指出 ,尽管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方一些学者从演进博弈论的分析理路对习俗的生发机制做了非常富有成效的理论探索 ,但在对习俗生发与型构的原因与机理的认识上 ,仍有人们理性不及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5.
人格是人性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道德人格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自我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自我同一性则是依赖于我们经历过的所有不同的自己的综合,可感受为对自身发展的一种强烈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自我在同一性危机时期的不同表现,会映射出最常见的几种道德人格取向。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与自我认同焦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代化作为一项不断颠覆现有行为方式的进程,将不确定性的关系注入到了人类事务当中,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评估所面对的一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在自我同一性的解构、归属感的匮乏、感性欲望的膨胀当中,深陷于自我认同焦虑的困境。如何建构一种新型的自我观,从而为解决现代人的认同焦虑奠定理论基础,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人”是一个复杂大系统 ,它包含着多层次的含义与结构 ,现在人们普遍认可的有这样三个层次 :一是作为社会上的角色 ,二是作为生物学上的人体 ,三是作为心理学上的精神人格或心理统一体。然而当今人体高新技术的发展 (冰冻人、克隆人、脑移植等 )又将涉及到人的更深层次的存在与作用 ,这个更深层次乃是一种深层的心理精神因素 ,即哲学上所说的人的深层自我 ,本文将其简称为“我”。下面拟分“我”的含义、存在、作用三点进行论述。1、“我”的含义浅释“我”与“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词 ,“人”也是一个“我”或自我 ,但本文所论的“我”则…  相似文献   

8.
莫里斯在1948年出版的《开放的自我》一书中,把西方世界社会病的根源归结为“封闭的自我”,从而导致“封闭的社会”,人们只有争取实现“开放的自我”并建立一种“开放的社会”,才能摆脱这种局面,莫里斯这些思想强调在人类自身发展中要保持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平衡,提倡积极进取和乐观精神,揭示人的身体特点对自我创造的影响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供我们借鉴。但由于他是用实用主义哲学观点去研究人和社会问题的,这就不能不使其理论具有抽象的人性论、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正> 一近代中国社会人们所广为关注的东西方文化的问题还囿于现象界的直观描绘,本世纪初几代知识分子所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考和研究的努力,则把这一文化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微观研究领域中。对于向来缺少思辨的民族来说,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挑战性。国民性这一富有深厚的文化意味的问题,在中国现代思想家与作家那里,一直没有真正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但凭借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中国人以东方人特有的精神特质,完成了与西方启蒙主义哲学相似的精神主题。鲁迅对这一课题的思索几乎耗去了他一生的精力。在这一困惑的文化现象与人的本体现象面前,他总是不断地自我选择着,超越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了解鲁迅精神的一把钥匙。他的审美理想,他的创作动因,他的自我塑造过程,几乎都与这一思想有  相似文献   

10.
萧军在1950-1970年代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旧体诗,他在这些旧体诗中呈现出或隐含着多重自我身份及其修辞意图。这主要表现为隐士、国士和传道者三种自我身份,而这三种自我身份的文学建构意在实现对“边缘人”、“待罪之人”等现实身份的修辞性转换,以期接通意识形态话语所许可的合法身份。这三种身份彼此联系、贯穿始终,体现了诗人萧军重建自我历史的心理诉求,以及他与意识形态话语之间复杂、隐秘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艳芳 《齐鲁学刊》2004,(5):154-156
新时期女性写作在自我的行为规范、情感理念、生存困境及其解决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某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充分验证了女性自我对男性中心文化的反抗、无奈和绝望,其对女性自我精神困惑与分裂的展示是女性自我救赎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 2 0年来西方进化论观心理学家对符号自我的概念、内容及功能所作的研究。这些研究认为 ,符号自我是一种适应 ,而且由于其高度的适应性意义 ,它还是一种被选择的、仅属于人类的、具有广阔基础的能力。符号自我不仅具有适应功能 ,而且还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休谟的道德世界中,情感代替理性成为道德评判和道德原则的主宰,扭转了古代伦理学的理性思维,开启了自我的情感世界。休谟认为,道德的区别来源于情感,这种道德情感,对自我而言,实则是一种基于苦乐感而来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于人性中共有的同情感,个体自我的道德情感与他人相互传递、产生共鸣,普遍的道德基础和原则得以确立。重新审视休谟理论的情感特质,不仅可以展现他对丰富和发展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做出的独特贡献,也能反思当下人们为解决现代道德危机所提出的“非此即彼”的僵固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被卷入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条约体系中,开始派遣使西人员,以了解西方。这些使西人员由于亲身体验到西方作为“他者”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层面与中国的种种不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更是萦绕在他们心里,挥之不去,体现在他们心态中主要表现为四种张力关系,即“文化自我”与“文化他者”的张力关系;“政治自我”与“政治他者”的张力关系;“文化他者”与“政治他者”的张力关系以及“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我”的界定与文化形态是一个双向建构的有机体。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自我的界定是不同的,同样,自我界定也影响着其文化形态。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强调“人”的客观实在性,以及个人所拥有的法权关系;东方文化中的“自我”,则强调了人的关系,凸显着人的关系属性,以及人所处的社会等级位次。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形态也决定了“自我”的本质与界定——对“自我”的界定和设计构成了文化的结果,并反映着一定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认识论中 ,真理问题也就是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在当代美国哲学家罗蒂看来 ,人们对自身的生活方式的思考 ,即真理论理路有两种 :一种是从自我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来思考 ,另一种是从自我与人、社会之外的事物的关系中来思考 ,第一种方式表达了人们的真理即协同性的观念 ,第二种方式表达了人们的真理即客观性的观念。对于罗蒂对以往哲学真理观的二分法 ,当代美国哲学家普特南持认同的态度 ,但他反对罗蒂对于协同性的真理观的完全赞同和对客观性的真理观的完全否定的那种非此即彼的态度。他主张建立一种超越客观性与协同性的真理观。从根本上讲 ,西方哲学家对真理的研究可区分三种基本的真理观 :符合论 ,融贯论 ,实用论。文章认为 ,马克思现代实践哲学所实现的真理论变革 ,不仅现实地解决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 ,而且借助于公共性维度的引入 ,还可以实现对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的辩证统一 ,真正超越客观性和协同性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17.
综观现代西方史学之发展,不仅表现为史学家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视野,而且表现为其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处挖掘。自奥地利著名神经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创立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以来,西方悄然兴起了一门历史学研究的新学科─—心理史学。经过弗氏后继者们如法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勒邦及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心理史学家埃里克森的不断丰富、完善及修正,心理史学的研究引起了令人瞩目的关注。所谓心理史学,套用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中坚人物、美国当代心理史学巨擘埃里克森的话就是:“从根本上说,心理史学就是…  相似文献   

18.
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这部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人们时刻生活在谎言和监控的世界。而主人公温斯顿对他所生活的世界仍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以他独有的方式进行着对抗。他所记日记的内容、他在日记中表达出的情感和他的语言均表现了他的强价值:对自由、真理和爱的追求,这些追求也构成了温斯顿的自我。他的强价值与党的指导思想的背道而驰直接导致了他的被捕和改造。党希望在温斯顿身上看到的是“理性”、双重思想和对“老大哥”的热爱,这一任务由深受温斯顿信任的奥布兰亲自实施。虽然在改造过程中,温斯顿不停对抗奥布兰,但是奥布兰向他灌输的各种言论最终还是被他内化为新的自我,他原有的自我也随之消解。  相似文献   

19.
杜赞奇认为,民族“自我”大多都是相对“他者”而定义的.在晚清文人志士的自我认同和民族想象中,“西方”和“妇女”是他们指称的最多的“潜在的他者”.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对“西方”和“妇女”所展开的想象,不仅展现了作者书写异域文化的策略,也可让我们从中一窥晚清知识分子在倡导民族革新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他者”来认知“自身”.  相似文献   

20.
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现在人们多把劳动仅仅理解为劳力、劳务、劳役。导致人们鄙夷劳动的根本原因是现实世界中异化劳动现象的大量存在。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其劳动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之对抗的力量。异化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劳动才能成为一种快乐,潜藏在每个人身体内部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我们在劳动中生成,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被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艺术和手工艺运动",尽管能够使人们找回与自然的亲近和友好,但毕竟不可能是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