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对手文化同路——曾国藩洪秀全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洪秀全在政治、军事方面是拼死相争的对手,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又同为中西文化大交汇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洪秀全代表了"草根"阶层,集两千年农民战争、农民革命思想之大成;曾国藩代表了传统士大夫阶层,儒家修、齐、治、平的经世致用之学,到他这里发挥到了极致.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终结式的人物,都是近代中西文化会通的前驱先路人物.他们的文化品格都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是一个如何理解、把握西方近代文化以及对西方近代文化持有何种心态的历程。就法思想而言,对西方近代法律文化的体认提供了研究近代中国法思想的一个特定的角度和线索。本文即以这样的角度和线索分析太平天国两位思想代表洪秀全和洪仁开的法律思想。洪秀全的法思想;与西方近代法律文化的异质作为一场旧式农民起义的精神和思想领袖,洪秀全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属于农业小生产者范畴的(1),其法思想同样归属于这个范畴而不例外,从而呈现出与西方近代法律文化的质的差异性,表明了洪秀全对西方近代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既具有传统农耕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近代文化开放的思想因子。研究和探析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对于认识和把握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特别是家庭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钟 《江汉论坛》2003,(12):81-83
在中西文化激荡之际,洪秀全抉择采用了西方文化浅陋的宗教部分,并以此为旗帜发动了太平军起义.但这浅陋的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社会(包括农民大众)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曾国藩敏锐地看到了刀光剑影之下的文化冲突与危机而大作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儒学)与载体(绅士与农民)组建湘军,并依靠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这一内在活力来革新文化机制,整合社会,最终将带有西方文化变调的太平军淹没在血泊之中.所以,太平军失败的根本因素在于文化抉择的失误,而这一悲剧在其1853年进入湖北之际就已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5.
论孙中山的文化思想陆炎(山东教育出版社)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颇得西方近代文化之陶冶。孙中山不仅主张汲取中外文化的精华,还强调对其糟粕予以剔除,进而建构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观。一在近代中国,是否应摈弃闭关的心态而置换开放的理...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强大的“他者”———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落后,使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面临尴尬境地:一方面,如果要自强于世,必须全方位地追求现代性;另一方面,如果要保持本民族的独立品格,又需要对带有浓厚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现代性保持高度警惕。对于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近代中国既爱又恨,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既忧又憎。处于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夹击下的这种双重困境,促成了近代中国民族认同矛盾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国的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展开了激烈碰撞和冲突 ,既相依相生 ,又相悖相克 ,既以教兴国 ,又以教亡国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基督帝国的时代已经过去 ,试图利用宗教神权建立空想的人间天国 ,失败是必然的 ;要推动中国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必须学习西方 ,但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 ,一定要分清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谬误  相似文献   

8.
洪秀全罗孝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泽泓 《学术研究》2001,(11):90-95
对洪秀全与罗孝全的接触交往,已有学者作了全面研究.本文拟作进一步探讨,主要观点如下洪秀全在接触梁发的《劝世良言》之前对基督教已有一些了解;洪秀全病中异梦是浏览《劝世良言》的反映;洪秀全广州教堂求道的经历,对洪秀全的宗教观有重大影响;天京时期,洪秀全罗孝全宗教观的争论,是中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农民运动宗教观上的激烈碰撞,罗孝全的出走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史》(人大复印资料)1989年11期全文复印了王庆成、苏双碧、茅家琦、祁龙威等著名学者关于“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笔谈”(载《宝鸡师院学报》1989年2期)。苏。茅二位先生都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程。笔者认为此问题值得商榷。因限于篇幅,二位先生自然不能在“笔谈”中深入阐述自己的观点;笔者也自然不可对二位先生的论点牵强附会,横加评论。而只是从洪秀全的文化观入手,来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是在洪秀全的错误的文化观指导下的农民运动,因此,该运动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代近化。 简而言之,洪秀全的文化观是中国专制主义的制度文化与西方中世纪的精神文化的混合体;其反科学性,对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了阻碍的作用。 如所周知,洪秀全的思想主要来自如下两个方面,并具有如下两大特征: 其一,来自于实践。使他与封建知识分子相比,是一个具有农民平均主义思想最多的读书人,另一方面,他对西方的认识却又大大地落后于同时代的进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学术界虽没有专门设题阐发,但在论述曾氏的洋务思想与实践时则有诸多方面的论及。比如曾国藩能够正视鸦片战争后的现实,勇于承认中国文化有不如西方文化之处。又如,曾氏首次设译馆,翻译出版了数百种西方近代科技等方面的书籍,为中国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再如,曾氏首次奏用清廷选拔幼童出国留学,开了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先河,由此诱发了对中国旧式教育体制的发难,使中国旧式教育与近现代教育的接轨成为了必然,如此等等。其实,这些观点无一不说明曾氏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与洪秀全比较》一文(以下简称《比较》,见《光明日报》1987年8月5日),将中国近代史上这两位引人瞩目的人物进行了比较和评价,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该文认为,就本质而论,曾国藩表现出彻底的守旧倾向,洪秀全则表现出在社会变故中对传统的精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革命,是在洪秀全思想的指导下层开的。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把洪秀全与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称为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找寻真理的一派人物,是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个评价近年来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洪秀全学的不是中国近代需要的西方资本主义真理,而是西方千百年的历史陈迹基督教,所以他没有、也不可能站在时代前头,指引历史潮流前进,因而算不上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但也有人为之辩解,认为洪秀全在当时新的历史条件下,已经越过以往的  相似文献   

13.
湖南近代知识界对曾国藩的评价,既受到中国近代社会政潮起伏、文化变迁的深刻影响,又受到传统的乡邦观念和地域人文兴衰的有力牵制。追溯和探讨这一过程,对研究湖南近代文化史、思想史是必要的。 (一) 戊戍维新运动以前,在湖南士人的心目中,曾国藩不啻为相业匡时,武功定乱,举世托安危,只手挽乾坤的英雄豪杰,其功业、道德和文章受到普遍的感佩和追慕,对他的颂  相似文献   

14.
江凌 《社会科学》2012,(8):150-157
文化性格是一定文化区域内居民长期形成的、共同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和精神追求,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行为习惯方式。近代两湖地区居民的文化性格基于悠久的楚文化传统涵化,同时,在社会动荡背景中的明清移民影响下和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出现了一些变异,其文化性格主要表现为既爱国爱乡又崇尚革新、既包容开放又经世致用、既机智狡巧又刚悍劲直、既尚武好勇又多元并存,而这些文化性格的形成则是地理生存环境、楚文化传统、宗法血缘传承、明清移民、经济社会发展、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等因素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吴汝纶青少年时代受到规范的儒家传统教育和桐城文派的熏陶,人幕为官后又深受曾国藩、李鸿章的影响,因此他笃信儒家传统政治伦理,又极力探寻西学,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教育制度.主持莲池书院时,积极探寻新的办学形式.吴汝纶赴日探寻学制,对中国近代学制建立,推动教育近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奠定了他作为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 ,绝对不能超越时空漫谈 ,更不能忽视中国文化在近代曾发生的深刻变革。近代中国文化的变革范围之广泛、程度之剧烈、举步之艰难、影响之深远 ,都是空前的。但近代文化的变革又显示出许多矛盾现象 ,既急剧 ,又艰难 ;既广泛深刻 ,又不彻底 ;既凸现了文化的巨大进步 ,又遗留了不少误区。了解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变革 ,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即放眼世界 ,重视传统文化的创新 ;清醒正视文化变革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要有健全理智的文化心态 ,既不自大 ,也不自卑 ;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近代变革实质就是向文化近代化、现代化的迈进  相似文献   

17.
一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而不对曾国藩的文化观进行较全面和较具体的探索,有许多问题难以说清楚。现提出个人一些看法。曾国藩是我国近代集封建文化之大成的人物。我国传统的封建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就其占统治地位的部分说,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有为封建统治制造理论根据的义理之学,有研究封建社会的实际问题的经济之学。  相似文献   

18.
近代先秦名学研究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从冲突到融合过程的全息写照,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化观念与哲学方法的重建,也是实现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一个重要媒介。先秦名学对内承接先秦哲学与文化,进而延伸至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对外与西方逻辑对接,进而触及到西方近代哲学与文化,成为连结中西文化的桥梁,也使西方近代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成为可能,并影响到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义 ,与中国传统文化、百姓的迷信观念和斗争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使之成为太平天国革命的思想武器。但是 ,由于洪秀全对基督教所知有限和随意取舍 ,基督教在他那里变得荒诞不经 ,这就为其政权最终被西方传教士所抛弃埋下了伏根。  相似文献   

20.
汪洪亮 《天府新论》2008,(5):118-122
近代和谐社会思想与实践开启了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近代化过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和谐文化的对接和契合,在中国和谐社会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近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与努力,就是近代国人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进行近代诠释的过程,而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