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肇始于刘辰翁评点文言小说《世说新语》,却借助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等人的一系列通俗小说评点风靡天下。文言小说评点的尴尬,与文言小说创作的低潮不无关系。被誉为文言小说压卷之作的《聊斋志异》一出,随即吸引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评点也应运而生。在《聊斋志异》诸家评点中,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冯镇峦。他“有意作文”的评点立场和“作品一历史”的宏观视角,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2.
洪雁  高日晖 《理论界》2006,(10):174-175
张竹坡在对《金瓶梅》的评点中论及了许多有关小说接受的理论,虽然大部分言语只是针对《金瓶梅》而发,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观念和思想。本文将张竹坡关于小说接受的本质、方法以及读者等问题的论述系统化,并与西方接受美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张竹坡小说美学思想之我见陈金泉明清是我国古典小说空前繁荣时期,也是小说美学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不仅出现了李蛰、金圣叹这样一些我国小说美学史上的先驱者,而且出现了张竹坡这样一位在我国小说美学史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小说评点家。然而,人们对李贽,特别是金圣叹...  相似文献   

4.
刘晓军  李鑫 《学术月刊》2023,(12):136-145
相对于古代小说评点而言,近代小说评点发生了三个重要转变:评点主体层面,由书商型、文人型评点者转变为政治家、小说家评点者;评点旨意层面,由劝善惩恶的道德教化转变为启迪民智的思想启蒙;评点理论层面,由讲究技法的文章学理论转变为偏重叙事的小说学理论。近代的小说评点者利用小说评点传播新知、启迪民智,在公民政治意识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普及等方面首开风气之先;其使用叙事学的概念、方法与视角评点小说,在现代小说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职业报人和专业作家的身份有助于小说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对小说的现代化进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略论《聊斋志异》冯评与但评的理论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聊斋志异》评点有多家,冯镇峦、但明伦两家评点的理论性最强,本文从小说虚构思想、叙事思想与形象塑造思想三方面论述了两家评点的理论价值。就小说虚构思想而言,两家评深化了从文本内部验证小说虚构特征之合理性的观念;就小说叙事思想而言,两家评从文章写作学视角对小说文本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就小说形象塑造思想而言,两家评对志怪小说形像塑造方法及其文本效果做出了独特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6.
1980年笔者曾撰《评张竹坡的<金瓶梅>评论》(载《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2期),对张竹坡的小说评点作了初步探讨。近几年,在领导与师友的关心支持下,参加搜集汇编张竹坡与《金瓶梅》资料工作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新资料。在此基础上,现对竹坡生平思想、竹坡与第一奇书、竹坡小说评点的历史地位、张评本对曹雪芹创作的影响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明清小说评点理论在重视叙事时间的前提下,把批评眼光落在叙事中的空间意味和空间功能上,关注空间问题,以空间性情景的评论为评点的基础和出发点,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表现的叙事理论。明清小说评点表现在方位性、视觉性、听觉性、嗅觉性、温度性方面的空间性观念,是形成小说评点空间叙事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的理论概括,大量存在于小说评点之中。小说评点的初衷在指导阅读欣赏,其论述比较分散而具体,不象近年从现代西方引进的叙事理论那样成系统。但是,由于这些评点是对中国古典小说文本的直接分析,能给人提供更  相似文献   

9.
毛宗岗是小说评点派的佼佼者。他和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但明伦并称为清代小说评点派的五大领袖。他修改、评点的《三国演义》,自十七世纪四十年代问世以来,迄今已逾三个世纪的历史。长期以来,人们对他评点的《三国》,尽管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既点头又摇头,但都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毛评本”一出,使所有版本的《三国》无不相形见绌,并一直为有关的专家、学者所重视。毛宗岗评点《三国》的理论和实践,何以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特有的批评形式与立论方法,意象批评在明清小说评点文本中的承继与衍化是对传统书画诗文意象化书写的文体拓展与文本深化,其在评点文本中引发的叙事模式的改变对小说评点文本的叙事结构、情节处理、文法特征乃至语言技巧都带来了深远影响。评点文本中的意象化书写多取材于传统画论的审美特征又在小说理论与传统画论之间架构了互文的桥梁,它将明清叙事性作品的互文性导向凸显,其对小说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成熟所产生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吴子林 《河北学刊》2006,26(5):142-147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从叙述结构、叙述节奏、叙述观点等方面,总结出了小说叙事的诸多“文法”,这些“叙事成规”与当代叙事学理论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它们的提出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小说叙事艺术独立性、自足性的认识,是建构中国叙事学理论可资借鉴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2.
张世君 《学术研究》2002,(1):113-117
明清小说评点家以鉴赏山水画的方式评点小说 ,采用了一系列的山水画术语 ,利用空间意象在时间中的视觉次序寻求绘画的视觉功能 ,追求绘画的空间意识和境界。它表现了小说评点理论的空间性特点 ,奠定了中国空间叙事理论的一个基础面  相似文献   

13.
古小说评点本所见对技法论的评点,旨在揭示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特征,呈现出独特的阐释价值。一方面,在批评过程中它援引传统批评概念,并结合小说叙事特征使既有批评概念产生新内涵,使中国古代相对薄弱的叙事理论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另一方面,古代小说独特的美学品格也因技法论的批评进一步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说技巧论的形成是明清小说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叶昼、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以大量的笔墨对小说的艺术技巧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总结出一整套内容丰富的叙事法则,如“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大落墨法”等等,成为古代小说技法理论的奠基者。其后,张竹坡、毛宗岗、脂砚斋继之,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内容。虽然这些名目繁多的技巧技法,有的颇显琐碎、重复,并不完全符合作品创作实际,但它们的出现,说明小说理论已经由对小说与社会外部联系的研究,转移到对小说内部规律的探讨,理论家不再满足于仅仅从政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角度,对小说加以价值判断和评价,而是开始更多的从审美的、技巧的角度对小说中的一切进行鉴赏、分析和品评,探索其得失。这是古代小说理论的一次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5.
张伟  周群 《兰州学刊》2012,(10):99-103
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的典范样式,明清小说评点以其鲜明的叙事形态、艺术特征和时代特色而著称于世,作为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小说评点文本中戏谑化的艺术书写既是对评点者"以文为戏"审美旨趣在新的文本样式中的理论阐发,又是评点者对戏曲文化深入关照和体认的思想结晶,它为小说评点文本的"跨文化"书写赋予了颇具代表性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世君 《学术研究》2005,(10):135-138
明清小说评点家从看戏的审美视角评论小说文本,借用了一系列戏曲概念,诸如楔子、折、关目、收煞等。这些概念表现出评点家以舞台艺术的空间观念看待小说叙事,引导读者对小说文本做舞台时空表演的理解,也表现出评点家特别关注小说的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17.
张世君 《学术研究》2002,(10):114-119
“间架”是明清小说评点家使用的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概念。间架概念源于建筑术语 ,被各门艺术广泛使用 ,它具有空间间隔与围合的特征 ,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间架的“间” ,是指空间的间隙、距离 ,在文本叙事中用以表述情节发展出现的障碍和曲折 ,间架的“架” ,是指空间的围合框架 ,用以表述情节线索的错综复杂 ;间架作为小说评点理论的结构概念 ,表明中国古典小说具有不同于西方小说在时间次序中叙事的空间性结构特点 ,它强调的是空间叙事结构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平面延续性。间架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说理论概念 ,与西方的时间化叙事理论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18.
运用比较方法对作品展开批评、进行理论总结,是文言小说评点的重要批评成就之一。评点者大量使用比较方法,将文言小说与《史记》等历史经典和小说戏曲作品相比较,肯定了文言小说的地位与价值。比较批评法体现了评点的整体观,增强了批评的力度,从而提高了评点的理论批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张曙光 《船山学刊》2012,(1):145-148
明清时期的评点家在对小说、戏剧等叙事作品的评点中不同程度地描述了阅读共鸣现象。在当代文论话语观照下,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评点家所揭示的阅读共鸣现象及其特征:作为读者审美经验中的高峰体验,阅读共鸣要经历一个"耐"、"止"、"思"的情绪酝酿与动力蓄势过程;阅读共鸣的发生体现了文本内在的意义要求,读者往往会在阅读共鸣中领悟到某种人生哲理和生命意义。深入分析评点家对阅读共鸣及其发生机制的评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评点所蕴含的丰富的阅读理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小说理论,往往植根于具体作品的批评之中。明代各具特色的“四大奇书”,就为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四条不同的道路。其中《金瓶梅》一书,从明末《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的评点(以下简称《新刻》),到清代的张竹坡,再到现代的鲁迅,都称之为“世情书”。它不同于《三国》描写古代的帝王将相、兴废争战,也有别于《水浒》刻划超人的英雄豪杰、刀光剑影,更大异于《西游》虚设奇幻的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