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西文学具有不同的传统。西方文学重叙事和写实,中国文学重抒情和写意。抒情传统加强了中国古代文学以情动人的力量和诗情画意之美,体现了文学是作者感情的自由展现的本质;写意传统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简洁精炼和含蓄隽永、生动传神之美。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写意传统表现了它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2.
无论从文学本体还是客体意义上看,只要稍微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新文学作一比较,就不难列举出种种不同的特点,也就是说,新文学作为一种存在的传统,确实是有许多明显特征的;例如它的开放性、自由探索精神、启蒙思想、个性主义,等等。但是,如果我们不从更高深的层面考察和思考这种传统的发生和形成,不进一步研究“传统’在历史转换中新的内涵,这些个别的特征意义就会被过去的历史所吞没。人们会习惯地发出追问:难道中国古代文学中就没有接受外来影响的传统吗?就没有人道主义吗?就没有对形式美的追求吗?··。…无疑,这种习惯性的追…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宽 《中州学刊》2003,3(4):60-64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可以概括为八点 ,即载道、教化、救世、哀民、崇义、养性、言情、尚美。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传统 ,认识中国文学传统所表现与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 ,对于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的第一部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见解,似乎认定“五四”文学革命所建构起的现代文学大厦是“全盘西化”的产物,是完全从西方文学系统中移植过来的;它是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造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断层。这种看法既不符合“五四”文学的实际,也不符合中国文学演变的历史逻辑。虽然“五四”文学革命中诞生的现代文学是以西方近现代文学作为借鉴和参照,但它并没有斩断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联系,也没有脱离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西文化交汇冲撞的背景下由传统文学转换出的新型文学,而这个转换则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6,(5)
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问题应该从对"传统"的基本语义及其构成要素等问题入手。中国古代文学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传统。该传统有着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有着维系自身,拒斥不合传统规范的对外排他性。同时,传统一旦形成,便会对未来文学的走向与发展产生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在发展演化中形成了以儒家、道家的思想和屈原的精神为内涵的动力结构体系,该体系也有其既维系自身,又彼此共同作用的内在机理。明确古代文学传统的构成及其作用机理,可以有效把握古代文学的演进脉络与深层规律。认识古代文学传统的基本特性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并准确把握与传统特性相关的理论问题,有助于我们振叶寻根,辨明我国古代文学传统最具价值的内涵所在,为民族文学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 五四时期诞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外文化交汇的背景下,由鲁迅、郭沫若等开拓者们创造的辉煌成果。就其文学渊源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得力于西方先进的近现代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的借鉴,一是得力于中国固有文学优良传统的继承。横的借鉴也好,纵的继承也好,都不是简单的照搬、模仿,而是创造性的转换。对于外国的先进文学,是给以“民族化”的转换,洋为中用,使之变成我们民族的东西;对于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是给以“现代化”的转换,古为今用,使之由古典的东西变为现代的东西。就新文学诞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横的借鉴起了主导作用,纵的继承则属于基础的构成。如果没有外国先进文学的输入,我们固有的优良传统不可能迅速地实现现代化转换;但是,如果没有优良的文学传统与输入的外国先进文学相呼应,舶来品就无法在中国扎根。不承认外来文学对五四新文学起了催生作用是不合实际的,认为五四新文学造成了传统文学的“断裂”也是不合实际的。本文只就后一方面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深入探讨文学传统问题,大力推动文学的发展演进的,主要有东汉的王充,齐梁的刘勰,中唐的韩愈、柳宗元,明中叶的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清初的叶燮等,他们有如五个关节点,支撑和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总体过程,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超越古今之辨、新旧之争,以人心为本,充分肯定人心对于文学发展之根本作用的心理学倾向。  相似文献   

8.
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两种文学本位观主宰着当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正是这两种文学本位观使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缺乏主体性。在古代文学的立场而视 ,近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延续 ,但更是古代文学的衰落和死亡 ;在现代文学的立场而视 ,近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新生 ,是现代文学的先声和开端。古代文学更看重近代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现代文学更看重近代文学中新的文学因素的萌生和壮大 ,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学本位观观照下 ,近代文学被拆解成两种面貌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学。更重要的是 ,不论是站在现代文学的本位立场还是站在古代文学的本位立场 ,近代文学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肯定 ,其地位都不可能得到认可。无论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还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 ,中国近代文学都是边缘性的文学。中国近代文学没有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那样的内在统一性 ,不具备充分的类型化 ,同时表现出典型的变革时代色彩。建立起恰切的中国近代文学本位观 ,是修治中国文学通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研究与现代阐释问题,也就是通常表述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问题,已是一个存在了多年的问题。人们普遍意识到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遗产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但是中国五四以后的文学实践中,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理论观念,所受西方的影响远远大于对于中国文学与文化传统的继承。由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体学研究的兴盛意味着中国文学研究内部已出现一种自觉的学术转向,即对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传统的回归和对古代文学本体的回归.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重要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同文体体系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中国文学样式及其发展的特色,也决定了中国文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式之特点.中国文体学不仅仅是文学的体裁问题,而是古代文学的核心和本体性问题,因此,中国文体学的研究是开放的.中国古代文体谱系的结构与观念、与之相关的文体价值谱系、文体学的跨学科研究、传统文体的现代转化等,都是中国文体学可开拓的学术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文学中,对谏诤行为的关注是普遍存在的.这一文学现象,是先秦时期的独特思想、文化的结晶,是上古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当时的作者对谏诤主题文学,与其说是视之为纯文学的,莫不如说是视之为政治性的.这种对文献文学性的漠视与歪曲,是由古史传说与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的政治设计共同的合力而造成的,它在先秦一经形成,就成为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根线索,成为准确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把钥匙,我们可称之为"文学的政治化",这是古代中国过度重视政治文化的必然结果.本文认为,只有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切入,才能够真正理解包括谏诤主题文学在内的先秦文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学在五四时期开始了现代转型 ,而非五四时期之前或之后 ,具体地说是 1 91 8年。这一转型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以现代的人学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学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的。从此 ,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卷入了世界现代性文学的潮流 ,并与传统的古代文学形成明显的区别 :这不仅表现在文学观念的变化 ,也表现在文学创作的主流倾向上。五四文学的现代特质主要体现在 :以人的解放为目标 ,以人的生活、生命和心灵为本原 ,以人的个性化表达为准则。“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性文学 ,比传统的古代文学更自觉、更充分地实现了文学的“人学”和审美的双重本质。因而 ,将五四文学确立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学科是在晚清以降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其中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对这一学科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催生作用.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广大知识阶层转变就业观念,彻底从学而优则仕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术研究的队伍和延续问题,同时它还改变了人们对学术研究的态度,解决了人才和观念等诸多重要问题.其后,高等学府设置文学专业,开设文学课程,文学由此进入大学课堂,从制度层面为古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小说和戏曲课程的开设,更能体现中国现代学术的新变,这也是古代文学研究学科得以成立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古代文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传统: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撰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并随古代文学教学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国学与古代文学并非等同的二者,而是具有相同相近的因子而又各自独立的学术载体.从学科史来看,在中国传统的学术领域,两者并没有明确的分野,只是到了近代的学术科目,才有了相对"西学"的"国学",有了文、史、哲相结合相沟通到古代文学的区分.从研究史来看,国学虽然有词章之学,但其主体为考据之学、义理之学、经世之学,而古代文学虽离不开文学文献学和文学史学,但其重点在诗赋论、词曲论、小说论、文论,重在古代文学的美学、趣味和鉴赏.从学术史来看,国学是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诸多知识系统和方法系统,甚至包括某些自然科学领域中科学学说和方法论的考镜源流、分源别派,而古代文学则仅就文学方面的知识系统和方法系统,历史地呈现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和文学方法等方面历史血脉的延续与走向.在未来的学术构架中,国学与古代文学的联系同样广泛,并且在研究方面会有更多的互为依存与互为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葛红兵 《社会科学》2003,(2):107-113
苏童打破了20世纪主宰中国文坛的启蒙主义文学语式关于时间的叙述图式,他对时间的非线性认识,对事物轮换、人事反复的体验,使他更能深入中国人的性与命的深处,挖掘那具有民族史志色彩的人性蕴含。苏童在语言上突破了启蒙语式以逻辑为中心的叙述构架,使用一种更加接近汉语言传统、更加适合汉语言特征的意象性语言,形成了意象主义写作风格。“五四”一代作家用白话代替文言,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作出了惊天动地的革新,使中国文学获得了一次新生。但是,中国文学白话化以后,一直没能解决其语言平白如水、缺乏沉厚隽永的深层韵味的问题。苏童以他独特的语言才华,从中国古代文学中汲取养料,创造了独特的意象主义文学图式,应引起当代文学界的重视和肯定。  相似文献   

16.
张晶 《学术研究》2005,(3):127-130
在中国文学的研究中, 我们感受到了两种趋势: 一是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增加带来的研究队伍的扩大; 二是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而引起的学术创新度的弱化。因而, 古代文学研究在新世纪初应当如何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辽金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部分, 自然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新时期以来, 文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方法论热”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和方法。这使文学研究呈现出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脱离研究对象客观情况、仅凭主观臆想的空谈之作。辽金文学的研究者们则体现了严谨求实的学风, 检…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对象与内容、理论与方法、问题与意识、意义与价值及其学科性,学术界经过多年的讨论,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关键是中国文学"古"与"今"的关系问题,即中国古代文学如何向中国现代文学转换,"古今"和"演变"是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进程相一致。在探讨这一问题时,要注意对待文学遗产、政治与文学关系、关于现实主义三个论争要点,从中可见研究方法与学术话语的演进,这就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相结合,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学体系提供了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鲁迅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研究古代文学,重视"历史性"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了"知人论世"的传统批评方法,强调文学作品得以展开的具体历史境域.这种研究活动奠基于社会实践之上,从传统的认识论转向对人生的积极介入,突出文学研究的批判功能和实践功能.他完成了"知人论世"古典范式向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范式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20.
梳理从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学传统论争的主脉 ,可见出西方文学传统论的社会学倾向有其思想文化传统的深厚背景。西方从古希腊起就形成了细究物性、明辨事理的科学精神 ,受到近代自然科学和近代工业革命的理性之光的辉映 ,哲学认识论成为西方近代哲学的主流 ,从而长期以来西方人抱有一种向外部世界审视和探索的冲动。这不能不影响到其文学传统论到文学以外的社会体制、时代生活和历史内容中去寻求立论的根据 ,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从而以其社会学倾向形成鲜明特色 ,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心理学倾向各领风骚而特立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