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球化进程中的本土文学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本土文学和世界文学界定的基础上,论述本土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辩证互动关系。认为:本土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基础,世界文学是本土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本土文学到世界文学必然要经历文学的疼痛,反抗与融合是疼痛的历程与归宿。  相似文献   

2.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但他又最少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在西方文艺史上,他鲜明地反对世界文化的“欧洲中心论”,大力提倡发展民族文学,并且在世界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他的文学观是最早具有全球化视域的总体性的文学观。歌德提出的关于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理论,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当前对"文学终结"的反驳主要强调了文学作为写作—阅读活动的特殊审美价值,未曾提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基于"人的文学"的立场为文学的未来作出的有力辩护。"人的文学"从个人化角度出发来确定文学的自律及其独立审美价值,强调文学与其他公众性文化形式的区分,符合文学的历史常态,还与康德之后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发展以及作家们的创作信念相契合。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世界华文文学既面临着新的挑战,又面临着新的机遇。作者本着这一理念,主要从返初归根、认同危机和人类性忧患三个方面来重新反思华文文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歌德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歌德还对世界各地的民歌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搜集欧洲主流之外的作品。他参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前者受波斯诗人哈菲兹影响,后者受中国戏剧和小说影响。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高宽容度,他的"世界文学"我们现在称之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对话和交换。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趋明显,个性却也并未被抹杀。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来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并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平静地接受或忽略它们。歌德赞同康德艺术和科学相互启发的观点。他的科学实践以及"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寻找一切生命体在不同中体现出的统一和和谐。  相似文献   

6.
“世界城市”:现实考验与未来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对全球化的响应,城市发展领域在20世纪末出现以"世界城市"为核心概念的理论思潮及社会实践,并且设定了城市研究的主流范式。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世界城市"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其理论缺陷及实践问题得到充分暴露。因此,需要基于更为多元化的城市化基础和城市发展经验,对"世界城市"的基本理论框架从发展战略、经济基础、社会效应和文化导向等多层面展开审视和再造,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世界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这可以归纳为:强调国家责任和本土意识的"在岸发展"战略;兼顾流量枢纽和创新中心的全能型经济框架;贯穿利益相关者视野的社会共治之道;基于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力支撑的本土文化自信。尽管全球化遭遇重大挑战,但其基本进程并未中断,全球范围的塑造"世界城市"的追求仍将持续。只不过是在具体塑造路径和认识上,将以更为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式展开;同时,"低碳发展"、"幸福城市"等新兴发展理念将与更新后的"世界城市"理论共同丰富人们关于城市发展范式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五代文学”“十国文学”概念的形成受“正统观”影响,对之应进行必要的概念史研究。“正统观”是一种具有极大争议性的国家观、民族观,其中有可以丰富文明史观、文化史观的精神和内容,自不必完全否定。但论正统是否存在,应以道统的存续为根本,以文化的质态为基础,同时既要看到阶段性分裂割据,更要看到发展后的接续整合。故宋初正统“三绝三续”说应该得到重新审视,注意分裂时期政治文化的过渡性质和战争形式的文化碰撞意义;中华文化版图的长期一体存在应该得到认知,注意文学史的客观性与完整性;史学话语与文学话语的区分应当成为学术自觉,注意文学史发展的内生性与相沿规律。如此才能客观看待和深入研究“五代文学”和“十国文学”。  相似文献   

8.
陈新 《学术研究》2005,(1):25-27
“全球化”是近20年来一个既热门又甚具争议性的话题。那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于沛认为,全球史观是当代西方有广泛影响的史学思潮之 一,近年在中国史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要真正做到汲取全球史观的有益内容,为中国史学理论建设服务, 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并进一步肃清各种形式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郭小凌认为,全球史 观是一种借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已有成果的新提法,而不是解释历史的新方法,更不是一种博大周密的理 论体系。20世纪以来的专业史学尽管流派林立,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仍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裔昭印 指出,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发展交织着共性与个性。撰写世界文化史应当具有全球 史观,编纂者需有开阔的全球视野,注意表述整个人类的历史经验,等等。林中泽认为全球史观并不是不 需要历史中心,而是要建构新的中心。全球史观十分重视历史联系,因而大大推动了我国中外关系史等学 科的发展;可是与此同时,人为地制造、夸大或破坏历史联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程美宝则叙述了全球史 与世界史的差异、全球史的独特视角、全球史与全球化的关系、过去中国史学某些研究传统与全球史契合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和世界各国对外开放互动格局的形成建立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世界历史”中加以展开的基础之上,面对生产的社会化日益表现为国际化的历史大趋势,中国在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政策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的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世界历史理论实质上已经涉及到全球化问题 ,它向人们展示了全球化的前景。对此 ,当时的中国人却缺少应有的注意与回应。时至今日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依然可以给我们提供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和观察当代全球化 ,从而使我们制定出合理的应对全球化的战略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经济和技术、信息密切结合之下的客观产物,它不可能对文学的民族性构成根本性的压抑。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学在保持和其他文化与文学对话的同时,既要坚持自己的价值准则、审美精神、生命智慧、思维方式,又要适应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这样才可能保持自己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80后"文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特色,在文化市场和文学界掀起了一场文学风暴。尤其是他们想象丰富,为广大青少年受众创造出了一个个臆想出来的梦幻世界,使得他们的文本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激变期"五四",茅盾的现代文学观极为丰富又具有前瞻性。近30年对其研究达到相当高的学术层次,但是对他提出的"民族的文学"与"世界的文学"两个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究却显不足。早在19世纪20年代歌德提出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概念,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世界的文学"设想;逮及20世纪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勃发,首倡建构"民族的文学"(即国民文学)与"世界的文学"的茅盾,既对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精辟论述,又对先创造国民文学再联合各国建设世界文学的缘由给出充分阐明,也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学必具的美学特征作出了科学的预测。茅盾的现代文学观不仅具有原创的理论价值,而且它的前瞻性也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繁荣背后的"乱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的狂飙式发展 ,“反全球化”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 ,这为全球化的未来发展增添了变数。“反全球化”运动是对全球化负面效应的集中回应。虽然“反全球化”运动不能阻止全球化的进程 ,但会对它的发展起到制衡作用。从“反全球化”运动的角度审视 ,2 1世纪的全球化将更富有人性、理性、公正性、多样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不可回避、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全球化浪潮滚滚袭来之际 ,文学传统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从而发生了某些蜕变 ,如文学与文化的合流 ,文学功能向娱乐功能的转移 ,文学从语言艺术变成了图像艺术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传统行将消亡 ,在当今电子媒介时代 ,语言媒介仍有其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独到之处。种种迹象表明 ,文学传统仍将活在人类生活之中 ,仍将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依托与人类同行。  相似文献   

16.
“台湾文学”并不是新名词,在台湾光复前就有作家使用过。但这不等于说,“台湾文学”在任何时代或对任何人来说,意义都是相同的。“譬如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是殖民地台湾的心声,是精神与灵魂的表达;是挫折、希望、悲哀、喜乐的交融。但在同一时期,从日本统治者的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如火如荼地向前发展,然而这一潮流给世界人权保障提出严峻挑战。在现有体制无法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权问题的背景下,有学者提出通过推进法律体系的全球化来制衡经济全球化下的人权危机。关于法律全球化的争论,至今形成了三种观点,即激进主义观点、怀疑主义观点和折衷主义观点,本文对三种观点加以评析后提出,应当大胆地主张推进和努力实现法律全球化。但是在现阶段,法律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不到全球化的程度,未来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在全球形成共识,因此目前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人权问题,只能依靠和完善现有的各种层面上的人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语境中文学的民族性与人民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辉 《河北学刊》2001,21(6):65-68
全球化给民族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动 ,其中既有正面影响 ,也有负面效应 ,我们必须抵御具有强烈文学文化殖民倾向的负面效应。这就要加强我们文学的民族性。而要加强民族性 ,就必须强化人民性 ,因为文学的人民性是其民族性的精髓与活力源泉。在全球化语境中 ,走向人民性是文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20.
在东亚殖民主义理论视阈下考察满洲文学概念,会发现不同族群所指各异。在殖民统治者日本人眼中满洲文学的意义指向,摇摆于殖民地文学和国策文学之间,暴露出其殖民统治的狂妄与虚弱;殖民统治下的中国文人借东北文学漠北文学无名文学北国文学与满洲文学交锋,形成反抗殖民统治的反殖文学与解殖文学;日本殖民统治夹层中的朝鲜文人表面上认同满洲文学是国策文学,实际上并不相信满洲文学实存,唯欲利用满洲文学概念获取朝鲜语文学的创作空间;俄系作家因其身份特殊,作品揭露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丑陋形象,更具批评性。满洲文学,是殖民者欲利用文学为其新型殖民意识形态服务的实验,结果却在殖民地开启了一种新型的反殖民方式——借文学消解殖民统治。满洲文学的破产,也显示出大东亚文学的虚无。满洲文学是理解东亚殖民主义文学的一个关键词,藉此可以探入东亚殖民主义理论内部的错综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