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五十年代初期直到现在,我国哲学界、经济学界对于生产力的构成及其定义的问题争论不休,最激烈的是二要素和三要索之争。二要素论认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三要素论认为除了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之外,生产力的构成还应包括劳动对象。最近几年,又发展到四要素、五要素、多要素之争。生产力的构成之争自然涉及到生产力定义的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不仅批判了以往把科学技术看作是生产力的外在要素,从而否定了生产力能动性的生产力理论,而且弘扬了人类智慧之光,在生产力的要素理论、生产力的能动性、生产力的社会作用等方面引发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关于生产力的定义以及生产力基本要点的解释,现在看来已很不够。我们需要从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要把生产力看作一个复杂系统,一个由生产者、生产资料等多种要素,按一定的结合方式,分层次的有机结合。要更加注重生产力系统内部的矛盾性,寻求先进生产力要素,用先进生产力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新论——大生产观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八种生产力定义各有其特点和不足.定义生产力范畴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必须依据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和特点重新审视生产力.基于此,生产力的新定义是: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认识、改造和建设世界的能力系统,而生产力系统是由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自然生产力是其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在自然生产力中,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其基础和要素,生物的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在社会生产力中,物质生产力是其基础和条件,精神生产力是其关键和先导,人才生产力是其主体和主导.而且生产力系统是一个有规律地运动发展着的统一整体;有机联系、重心转移、互动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生产力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一般法则.这种新生产力定义的提出,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深化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深化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同时对于深入阐述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唯物史观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这篇文章对近二年在《北京大学学报》和《哲学研究》上进行的“生产力系统”概念能否成立与“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做了综合评述。作者认为,生产力系统”问题是把生产力从它与其他社会要素的总联系中抽象出来做静态考察,生产力是组成它的各类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所形成的生产力系统整体的特定功能,驳斥了“生产力系统”、“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不能成立的观点;“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则是把生产力放到与其他社会要素的总联系中做动态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驳斥了“生产力的内部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的观点。欢迎同行对这个问题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力要素的内涵不断充实,生产力要素的构成不断扩延。生产力要素的构成及构成生产力的每一个要素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扩充为生产力的发展要素,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一、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生产力的构成,就内容来看,它是参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总和,它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生产力的质和量具体体现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之中.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论断,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对文化生产力进行客观的认识,从文化软实力角度来把握文化生产力,思考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尤其是结合各地文化生产力的实践,分析影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相关要素,对文化生产力的内涵、结构和表现形式进行全面的探讨,以利于实践中更好地发展文化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包括哪些要素,在我国理论界中有三要素论和二要素论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分岐的焦点在于劳动对象是否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持生产力二要素论视点的人,主张劳动者和生产工具是生产力要素,否认劳动对象也是生产力要素。还有人认为,如果承认劳动对象也是生产力要素,就会“危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事业。(见《学术论坛》1976年第1期)所以,讨论生产力要素问题,是同探讨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密切联系着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从原材料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的作用看劳动对象是生产力要素  相似文献   

9.
社会生产力系统包括了科技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呈现出正反馈机制和负反馈机制的复杂局面。科技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其他矛盾运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动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生产力概念所存在的矛盾出发,对生产力这一范畴的定义及其要素进行了重新认识,同时分析和探讨了生产力要素间物质的和技术的具体联系,进而提出了“社会经济力”这一崭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标准”的科学性,在理论上是无可置疑的.但生产力究竟包含哪些要素?这倒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蒋学模主编的获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指出,关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在我国理论工作者中,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同生产工具这两项构成了社会生产力;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对象也应该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现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也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笔者认为以上观点还不够全面,因为忽视了构成生产力的另一要素——经营管理.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如下: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以自然力为主,…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更替。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要素的主导因素,而现代科学技术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因此,知识分子是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生产力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其一,它强调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并举,在“协调”中培育生产能力,这是对以征服与改造自然为要义,在“斗争”中彰显生产能力的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纠偏;其二,它强调资源、环境、生态并重,将生态环境作为潜在要素和内生变量纳入生产力范畴,这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三,它强调生态环境与民生相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价值目标,这是对生产力价值目标的当代拓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定义,是社会科学领域引人注目的理论问题。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多有评论,其间在观点上不无歧异。但大体上是以马克思《资本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和斯大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社会的生产力”要素的两种解释被大家当做通论的,即“三要素”论和“二要素”论。我们以为尚有可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内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工业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与其他生产力要素比较,并无特殊的地位,它们之间表现为算术的累加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包括劳动管理,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与其他要素表现为几何乘积的关系,它在社会生产力构成中,起着全方位的制约作用,占据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和谐生产力主要是指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力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亦即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亦即民主法制下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亦即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准则,人自身的和谐亦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统一.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和谐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文化生产力客体性要素是指文化生产劳动所指向的劳动对象以及文化生产劳动者所创造和使用的生产工具、劳动资料等。在文化生产力系统中,文化生产力客体性要素制约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也是文化生产得以进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同时直接影响文化生产力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在人们生活中的地往日益显著。休闲与生产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休闲通过对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产生作用,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我们要倡导科学休闲,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在现行的一些哲学教科书中尚未得到充分、准确的反映;教科书除增加了“科学技术是能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中去的一种潜在生产力”这么一点内容外,传统的“三要素”生产力定义并未作相应的变动(长期以来,关于生产力定义的争论没有突破“三要素”和“二要素”之争的范围。最近几年来,虽然有人提出了“多因素论”和“生产力系统论”,但教科书中的生产力定义依然没有实质性的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包括哪些要素?这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我认为,研究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相互的关系,不能从静态出发,应从动态出发.因为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构成生产力诸要素不是固定不变的.本文试从动态出发,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高级形态的现代生产力的构成及其诸要素相互关系,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