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卡夫卡是一位有着较强宗教意识的犹太作家,我们不从宗教角度出发将难以读懂他的作品。《圣经》中的伊甸神话对卡夫卡有着深刻影响,其小说即是对亚当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可以从小说人物所犯错误、对罪的感受以及受到的驱逐、死亡等惩罚中得到印证。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卡夫卡思考的重心。在上帝与人之间存有鸿沟的情况下,卡夫卡推崇信仰方式的个性化,这也是走向上帝的救赎之路。写作是卡夫卡的"生命之树"。  相似文献   

2.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天才.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被他以独特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卡夫卡的世界是一个梦魇般的世界——“一个合乎理性又反常的世界”.“对于一个天真的读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令人不安的奇闻”.而卡夫卡正是借助他作品的荒诞性和象征性,来表现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批判的.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题就是:人与现实世界的对立.个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危机感、异化感以及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无望追求等等,是他的作品经常展示的内容.正如奥斯卡.包姆斯说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对20世纪的文学影响巨大.他之所以走上文学写作的道路,主要源于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绝望和悲观.他不仅视人生为一场无望的争斗,而且认为现实世界的存在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束缚和压迫,甚至是一个关押和压迫人的牢房.在这种情况之下,他选择了文学和写作,视写作为唯一的精神救赎方式,写作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在其短篇<寻常的困惑>中,把自己的创作视为"我梦幻般的内在生活的表现",他的每部作品都是对他内心生活的形象写照与诠释,是他自己的"象形文字".卡夫卡的作品带有明显的自传性,它是卡夫卡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现代派作家的重要标志.卡夫卡这些装载在文本中的个人生命体验又成功地与无数个人的不同认知发生碰撞与共鸣,这也正是天才的卡夫卡自传性创作能流芳百世的缘由.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的《变形记》将肉体的生命动态引进现代生存诗学的理论视域,以身体感官的真实表达来诠释现实世界的生存逻辑与隐秘的个体自我建构间的矛盾。卡夫卡的"变形"以一种分裂的思维原则和艺术手法开创了个人与世界融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挪威的森林》的生死链展现了日本现代个体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征了现代个体的生存悖论与救赎悲歌。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生命景观并不是催人奋进的激情之表述,其中人物的生存抗争只是对生命存在的一种应对姿态,而死亡也仅仅是将现代人的自我拯救推上自我毁灭的救赎悲歌。  相似文献   

7.
"荒诞"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区别于其他荒诞文学的哲理表达,卡夫卡在小说创作中体现的荒诞感更多地与他的个人生活、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在表现手法上,他采用"变形"手法来凸现陌生感和隔离感,用漫画手法来凸现世界的无生命状态和机械性.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与海明威的创作具有两两对立的总体特点,本文结合他们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实践,对两人的创作试作平行比较研究。卡夫卡视文学为生命,他的人物人格模糊,担任的角色具有社会制度化倾向,人物与世界的关系是"我与它"的关系;海明威视文学为生命价值的表现,他的人物人格鲜明,所任角色具有个性化倾向,人物与世界的关系既是"我与它"的关系,也是"我与你"的关系。卡夫卡与海明威小说的叙事模式也迥然不同,卡夫卡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梦魇的世界,海明威创造了一个现实的醒觉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生命即创作,创作即生命"言说着一个孤独而倔强的生命个体灵魂的自我求证。他以独特的"审查世界"的方式审视人类的真实生存境况,包括自我的存在、犹太人的存在乃至人类的存在;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自我及人类存在的荒诞感、孤独感、恐惧感、负罪感及无归宿感,言说着西方现代人"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忏悔意识自新文学时期始发至今,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在忏悔意识普遍缺乏的当代文化场域中,虹影的小说便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在继承鲁迅和郁达夫开创的现代忏悔意识的基础上,虹影将探索救赎之道也纳入创作主题。虹影明白"罪"是苦难的根源,忏悔是解开"罪"的钥匙,是救赎的前提,所以她在苦难中体认"罪"的存在,领悟苦难的意义;始终把对个体与社会的关注看作文学的使命,将写作看作一种具有忏悔和救赎双重作用的力量;最终,在徘徊和惶惑中回归童心,用爱治愈人性缺陷,找寻自我和人类精神救赎的终极奥秘。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优秀作家。他以农民作为文学创作的对象,对这一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予以深情的关注,开创了乡土气息浓郁的“山药蛋派”;他求真求实求是,使摹写与创造有机结合,就革命文艺怎样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作出可贵的探索;他先做人而后作文,以公正无私、仗义执言的人格魅力,被农民朋友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12.
内地会传教士连福川集其在青海藏区20余年之布道经历,著成《生锈的铰链:青海藏区的门户初开》一书,从政治、经济、社会与人文诸角度,尤以深厚的地理学涵养,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近代青海藏区的社会概貌。虽然连福川运笔不免有其偏颇之处,但重读其文字,不仅可以重新审视近代基督教在青海藏区布道之历史,增进对近代青海藏区社会的认识,亦可在对青海藏区自然与人文社会影像的认识的再认识、理解的再理解中,窥知在传教士将西方的知识和观念带到东方的过程中,因文化和族际差异产生的交流与碰撞。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他对现代文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尤其是"自叙体小说"的创作。郁达夫受到"私小说"的影响,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又使得他超越私小说,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风格。本文意在通过对郁达夫与"私小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与阐释,为郁达夫研究提供一个向度。  相似文献   

14.
《贫民院集市》是厄普代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小说,虽然写作技巧上不如以后的作品成熟,但它却奠定了厄普代克以后的宗教创作主题。本文从分析《贫民院集市》里两个层面的矛盾入手,揭示这些矛盾实际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和世俗主义及物质主义的对立冲突。身为基督徒的厄普代克在目睹宗教所处的发展困境时,不可抑制地发出了悲叹。  相似文献   

15.
废名是京派前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独创性地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理论应用到了小说写作领域,将散文化写作与乡村题材、诗化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化诗体小说文体,对京派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及促进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文体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废名的代表作《桥》为例,从非情节化的散文诗式结构、归隐与禅心的静寂意境、简洁幽深的诗化语言三个方面对废名诗体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文化乡土小说经历了乡土文化寻根、现代文明反思到现代乡土社会的新文化建构的探索过程.在形式上,则由写实转向意象化的手法,进而采用民族寓言的文本形式,把乡村的凋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联系起来,展示了知识分子对当下乡村和中华文化价值选择的思维轨迹.  相似文献   

17.
台湾小说家蔡文甫一方面对现实传统“一往情深”,从司空见惯的现实中取材,摹写日常生活中小人物、平常事,表达着对处于新旧交替时期普通人的人生、人事的悲悯与嘲讽;另一方面又在现代和后现代文化交替的时代语境里,吸收现代主义的艺术营养,写出了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人性困境、人性的挣扎、人性的异化及情感的冲突。其作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特色,穿行于现代与传统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小说把大自然当作潜在的说话对象,赋予大自然以生命的血肉,将自然人格化。不仅如此,他还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自然之子形象,直观体认人类在天地间存在状态。这一切既彰显出作家心中的神性之光、理想之光,也表达了作家对现代工业社会孤独而痛苦的沉思。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诗歌从诞生开始到现在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九十年中正是一批又一批先锋诗人的努力,才使得中国新诗在变革中不断前进。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诗歌写作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变化,出现了多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诗歌事件。本文借助对于"先锋"的定义,从底层写作、本土化写作、口语化写作等三个诗歌写作倾向,及其包含的"底层诗歌写作"、"打工诗歌"、"草根诗歌"、"新古典主义"、"梨花体"、"下半身写作"等六次影响巨大的诗歌事件进行分析,去探索当下诗歌写作中的先锋,对他们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同时也对伪先锋现象进行分析批判。在对十年诗歌史进行总体性的发掘、批判与反思中,更加客观地看待新世纪十年中国诗歌发展的现状,总结这十年诗歌史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去探索中国现代诗歌可能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对阿瑟·米勒的作品《推销员之死》中的人物威利.洛曼的形象进行探讨分析,旨在向人们展示在人情淡薄的美国商业制度下推销生涯的辛酸与无奈;剖析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定位,以及两代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揭示主人公对成功的错误梦想与无情现实之间发生碰撞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