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意地栖居     
《北方人》2008,(5)
如果需要选择一种生存姿态,我以为应该是"诗意地栖居"。他对真理永远怀有赤子般的虔诚。他追索,他冥思,他叩问,他喜欢将自己简朴的蜗居搭建在离真理最近的地方。他是校园中最善于学习的人,他把新知视作生命的给养,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吸纳着,不知疲倦。  相似文献   

2.
渊明隐遁,古来多评,仁者见仁,异见迭出。文章从海德格尔的观点切入,倒也新鲜。  相似文献   

3.
秦文君 《可乐》2008,(6):73-73
所谓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往往是指历遍孤独、坎坷,善良真诚的初衷不变,慢慢徜徉在磨难之中,细细体味丰富独特的人生滋味。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还意味着永远有自己的思想,不断学习,不断思索,让灵魂焕发着奇异的亮光。因为在人多如蚁、生活节奏快捷的信息时代,人往往容易短视、实利,为眼前的雾霭挡住视野。只关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教育管理普遍存在教育目标崇尚效率、教育过程追求量化可控及教育评价倾向优胜劣汰的管理导向,最终导致生命的生成性发展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处于弱势地位。由此,教育管理活动应注重对生命发展需要的关怀,秉持使人成其自身的教育管理理念,并以满足人之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目的,建立教育管理中各主体间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最终走向成人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深层病因在于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所导致的人类生存家园的沦丧.贯穿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栖居理论对人的本真存在和家园意识有着独特的见解.真正的栖居将人的存在置于天地人神的四重整体之中,呵护人与万物回归其本己的自由.通过对“诗意地栖居”这一命题的阐释,海德格尔指出了人类向存在家园的复归之途,为生态存在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小说把大自然当作潜在的说话对象,赋予大自然以生命的血肉,将自然人格化。不仅如此,他还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自然之子形象,直观体认人类在天地间存在状态。这一切既彰显出作家心中的神性之光、理想之光,也表达了作家对现代工业社会孤独而痛苦的沉思。  相似文献   

7.
8.
正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坐落于川流成碧、锦帆如织,拥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美誉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锦溪镇。近年来,学校本着一校一特色的发展方向,利用锦溪的水乡古镇旅游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走出了一条独具风格的发展之路。立足地方优秀文化,建设优美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我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艺学是一门新兴的由现代文艺学与现代生态学交叉而产生的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它以其宏阔的审美意识,一方面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两方面的关系都纳入人性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之中,为营造人类美好家园,塑造人的诗性灵魂,创造精神良方服务.在当代中国,这门前沿学科在政治上体现为邓小平同志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论述,在实践上体现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海南8岁女孩张慧敏在长跑方面有天赋.被称为“海南小神鹿”。其父张建民策划她从三亚跑到北京.此事一开始就引多起多方质疑和反对.张建民不为所动。8月4日,张慧敏跑到武汉市.新闻发布会一结束,张建民告诉小慧敏,要去步行街宣传奥运,搞签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诗意地栖居: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美学作为生态哲学的一部分,对生态文学批评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海德格尔的 "人,诗意地栖居"的理念,作为其"天、地、人、神四元合一"哲学的文学性阐释,被视为生态美学的典范表述.而在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中,早已蕴涵并且具像化了海氏的这种生态美学思想,尤其是类似黄金时代的神话更呈现了一种本原性的、无主客二元对立的先定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2.
面对当下人们对"诗意地栖居"的闲谈与误解,在文本细读、立足原著的基础上,从人之为人的生存论根基、诗作为此在的生存论言说、栖居作为有死者的存在方式、大地之为大地的生存论意蕴等四个方面揭示出"诗意地栖居"所包涵的生存论蕴含,从而在根基处为真正领悟"诗意地栖居"的意义廓清障碍。这种蕴含不可理解为印证与重复,而是思想的回行,是应合思想本身召唤之后的前行,只有从此出发,才可能真正理解在当今世界"无家可归"的状态下"诗意地栖居"的意义及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李海凤 《今日南国》2008,(11):66-66
让你感受美轮美奂客厅空间 客厅是家中功能最多的一个地方--朋友聚会,休闲小憩,观看电视……客厅是最抓人"眼球"的场所.  相似文献   

15.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他具有四重基本品质:顾炎武是心系天下的爱国者,他科学地界定了天下与国家这两个具有根本区别的概念,而且他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顾炎武是见诸行事的文学家,他实现了文学创作与现实需要的完美结合;顾炎武是弘扬中华传统学术的典范,他在经学、音韵学、历史地理学和社会经济史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顾炎武一生淡泊名利,凸显了一个真学者的品质。顾炎武一生不倦地奋斗,他在奋斗中寻觅到了人生的乐趣。顾炎武用自己的一生在四个维度上诠释中国知识分子诗意栖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正想去平遥的心愿由来己久。终于,在七月流火的盛夏来到这座渴慕已久的古城。城墙是古城最原好始的符号,平遥的城墙有着深沉远意,站在城墙上远眺,城夕外远山绵亘逶迤,城内老楼古色古香,青石绵延成古巷,岁月斑驳成砖墙……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便是绝好的水墨丹青。迎面吹来的风载着岁月的厚重,诉说古城千年的繁华和落寞。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当年林徽因拖着孱弱的身体坐驴车也必须到山西了。因为这里最接近古典的中国,四处弥漫着返璞归真的古朴之气。这些气息有着磁铁一般强烈的牵引和魔一样的诱惑,足以让每一个与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称之为“文学”的那些事儿,满打满算也就三千年历史。即使追溯到混沌的原始艺术和祭祀礼仪中的口头艺术,大概也不超过一万年。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的出现,也仅仅是18世纪中后期的事,而且版权属于西方,以莱辛《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和史达尔夫人《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为标志。  相似文献   

18.
“诗意地栖居”——人生审美化的至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工业社会,工具理性膨胀,人文价值丧失,道德意识危机,人日益沦为“物化”的存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正遭受空前污染,人和这个世界变得毫无诗意可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类迫切需要精神上的终极关怀和灵魂救赎,极度渴望重返精神家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海德格尔将荷尔德林的诗句予以深刻的哲学诠释,为苦苦寻求终极觉悟但又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危机之中的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本文拟从“诗意地栖居”的本质内涵人手,探寻导致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内在根源,旨在剖析“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命题对于医治现代人精神疾病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自"启蒙"之后,"自我"得以充分挖掘,科技得以迅猛发展。人类便不自觉地沉浸于欲望极度张扬和膨胀之中,这造成了工具理性成为一切价值评估的标准,而人文(价值理性)这个价值评估的重要维度被越来越边缘化。自20世纪以降,工具理性与人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工具理性在人类和自然上的消极影响日益突显。所以,重塑道德在价值领域的判准地位,人类社会与自然才有可能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阵雨 《北京纪事》2014,(4):77-78
正去菊儿胡同,绝非仅仅冲着菊儿这个好听的名字,更重要的是那里窖藏着浓厚的胡同文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便是那里经过改造后百姓诗意的栖居了。这条全长438米,宽6米的胡同,明朝时称局儿胡同,清乾隆年间称桔(橘)儿胡同,至宣统时,始称菊儿胡同。1965年北京整顿地名,菊儿胡同曾改称交道口南二条。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文化大革命中,菊儿胡同竟打上了大跃进路八条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