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是个地道的中国女婿,娶了一位美丽善良大气的中国姑娘,生了一对混血宝宝。2007年,我和我的爱人相识相知相爱在浪漫之都巴黎,当时她在巴黎索邦第三大学留学,当年我就随她回到了她在中国的家乡——安徽大别山,我了解到,那是中国的革命圣地。第一次去她家乡我很不适应,因为那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超市,交通也不便捷,  相似文献   

2.
我总是邋遢。我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我常说,天才,尤其是创造性的天才都是不拘小节的。因此,我认为,大大咧咧的性格非但不是我的缺点.而恰恰说明我将来是一个下大事成大器的人。然而,进了大学以后,我的室友可不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3.
季羡林:前几年,国家科委送了一本资料来征求我的意见,说社科院要搞院士,怎么搞?有的人不赞成搞,原因是太复杂,自然科学比较好一些,社会科学的成果不好确定。我想,社会科学院士制非揭不可,但是不会顺利,有困难。选谁不选谁有困难,还有一个是用什么样的制度才能管理好呢,一时还想不出来。_同行评议行不行呢?你要当院士,就拿出著作来,看有没有贡献。看学术界对你的评价如何。这是客观的标准。总之。要搞就不能给任何非学术的人进来、要搞就不能““通货膨胀。一膨胀,就不起作用。教授满天飞、敏授就不值钱。院士多了也不值钱…  相似文献   

4.
以后,丈夫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她又回到家乡,一人担负起上奉老母、下抚儿女的重任。只是在唐敖庆回国后她才有了一个安定的家,从此她又成了丈夫不可缺少的助手:借阅资料、打印论文英文摘要……唐敖庆对夫人一往情深,相敬如宾。可此时夫人的好心劝告,使他又象听到了那些不准搞物质基础理论的人发出的胡言乱语,他一直压在心头的满腔愤怒竟然对夫人发了出去: “怎么能不搞呢?不搞是要误大事的!” 这声音象深藏地下滚动的岩浆突然从火山口喷发而出。 老科学家炽烈的爱国热忱是任何力量也压抑不住的。他顶着随时都可遭受“革命大批判…  相似文献   

5.
我乡·我思     
曾几何时,以为能够逃避那山、那水、那人,曾几何时,以为能够不用再去理会它的感情,可是如今,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此时此刻,心里对它却是感慨万千。我出生在内蒙古一个偏远的小市,虽然不是农村但比起许多城市,它的落后、闭塞让我以及和我一样的许多人都一直怀有鲤鱼跳龙门的愿望。于是在家长的督促、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考上了重点大学,离开了养育我近二十年的家乡。离开家乡的那天,天色很暗。我起得很早,睡不着。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妈妈,心里极为难过,泪水止不住地落下来,一旁忙碌的母亲眼睛红红的,忙着为我做可口的饭菜。临行前,我抓住母亲的手就是不想松开,母亲反而坚强许多,只对我说了一句:努力读书,别忘了家乡!  相似文献   

6.
去年7月26日,在江苏省大丰市小海镇守贞村食用菌基地,吕小军与往常一样,面对着繁星密布的蘑菇床似欣赏又在思索。小海镇邮电支局邮递员,手拿一封色彩抢眼的信件,来到吕小军面前,嚷道:“吕小军,北京来信。”吕小军抬起头,以最快的速度拆开信封,一边看信,一边笑着对围拢在身边的人说:“是与我联系专利开发的事,北京三晶集团公司写来的信。” 吕小军27岁,初中毕业回乡后,几年时间相继申请到六项国家专利。令周围厚道的庄户人怎么也弄不明白,那些专家教授搞的东西,怎么让一个初中生捣腾出来了。 (一) 巴尔扎克曾说过:…  相似文献   

7.
<正>写这篇文章时,我的思绪也随之回到了从前,回到了我在伊斯兰堡国立现代语言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时候。2007年,我在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遇到了第一个中国同学。作为班上的外国学生,他受到了很多关注,但语言也成了主要障碍。他尽力用英语交流,可当时我们的英语水平也不高。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就再没见到他了。也许,他离开了这里,进入了巴基斯坦的其他大学。  相似文献   

8.
做好的学问需要稳定的环境。中国在“文革”前那些年是稳定的,尽管经济条件差一些。那个时候也不开放,也没有太多其他的机会。没有其他的机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人沉下心来,拼着老命做好学问。我在香港长大,在那里念中学。那个时候香港只有两个大学:一个香港大学,一个香港中文大学。我家里没有钱不能出国,香港大学是英文大学,我学的是中文,它不要我。我只有一个大学可以选择,那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只有这条路可以走,所以就拼着老命走了下去。当年,陈景润那一代数学家也是这样的,沉下心来拼命做学问,做着做着就成功了。“文革”十年把以前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基础打破了。到了“文革”以后,那批本来学问做得很好的人年纪大了,而且经过十年“文革”胆子变小,做学问时也怕做错,怕出问题,不敢闯。  相似文献   

9.
著名老作家,上海老年书画会会长杜宣同志讲话 叶尚志同志,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家乡也很邻近。十年前他的书法展,我也出席过,这次又举办八旬诗书画展,我又特来祝贺。 叶尚志同志对诗、书的钻研,老而弥坚,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诗,政治情绪饱满,反映出他对党、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无限衷情。这是近年来的一些展览会中很难看到的。 祝贺叶尚志八旬诗书展成功!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王遐同志讲话 今天在青松城举办叶尚志八旬诗书展感到很有意义,在此,我首先代表市委老干部局、市老干部大学,对叶尚志八旬诗书展表示热烈…  相似文献   

10.
现在企业正在进行的很多培训,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培训距离是越来越远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在不分企业背景、受训群体、培训讲师的情况下,纷纷上演。很多公司认为,不搞一搞拓展培训,就好像没有完整的培训体系,不请培训公司来外训一下,就没有重视培训一样。而在这些各种培训盛嚣尘上的时候,我们是否能想想培训的本质是什么,有多少培训只是走走过场?  相似文献   

11.
1978年,十年动荡刚结束不久,中华大地百废待兴.如何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国家加快发展的需要,是当时党和政府必须决策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首倡大批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并在6月23日下午听取清华大学负责人刘达的汇报过程中,发表了关于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重要讲话:"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大学的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学习,这样也可以有一个比较,看看我们自己的大学究竟办得如何.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有朋友从美国回来。 大概有十多年,他没有吃过正宗的家乡菜。于是找饭店为他接风,相谈甚洽,宾主尽兴。但是到了结账的时候,闹得却有些不愉快。他拿出了钱,非要AA制,当着他妻子和孩子的面。我感觉他是给了我一个狠狠的耳光,当然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  相似文献   

13.
我们搞计算机的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类到了2000年的时候,是不是天上的飞机还在飞,地上的火车还在跑,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系统是不是还在工作。这个2000年的千年虫问题,使我回想起三年前。1996年我被尼葛洛庞蒂先生叫到伦敦参加“先锋论坛”会议。当时我正处在融资的非常艰苦的阶段,这个会议非常重要,如果我在会议上的发言好,可能尼葛洛庞蒂先生就会投资,如果他认为我什么都不懂的话,他就不会给我投资,就没有今天的搜狐了。我经过  相似文献   

14.
离毕业不到一个月了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的特里萨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特里萨在电脑上选择了4个关键词芝加哥商业销售全日制。立到她找出了原则上相符的几个工作其中之一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一管理人的助手。4周后她以32000美元的起薪受雇。“我没有受过电脑训练”特里萨说“但因特网极易利用如果没有它我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份工作。”特里萨是敲开求职之路的美国人之一而史蒂又·图尔又是一个。1996年马里兰州罗克维尔史蒂文仍然发现一个Career-Builder招聘网址。他刚刚被提拔为一家公司的销售主任搞产品展销制作他并非在找工作。出于好奇…  相似文献   

15.
1996年7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到唐山考察,特意安排时间会见了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余力。大学、留苏时期的老同学,一见面,围绕着经济,就打开了话题。江总书记问:“苏联为什么会垮台?”余力教授说:“他们搞的计划经济,太死了,那还不走进死胡同。”江总书记说:“我们中国要把社会主义大旗扛下去,就得实现两个转变,搞  相似文献   

16.
我第一次算命是不寻常的1974年.因为上大学的梦像一个炫目的肥皂泡又一次破灭了。  相似文献   

17.
嘀嘀、…嘀嘀……每早六点半钟,闹钟像往常一样准时把我从睡梦中叫醒。于是,新的一天的生活开始了。我来中国两年多了。花开花谢了前次。这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中国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国度。可是两年的北京生活,让我习惯了这里的一切、我不仅感觉北京不再陌生,而且觉得非常亲切。我跟一个中国家庭在一起生活。这将是我终生不会忘记的一段生活。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跟中国人一起生活会很不适应的,但长时间的相处,如今感觉已经像一家人了。我们经常~边吃派一边聊天)LO房东叔叔做菜的手艺很好,我们每天都吃得很开心。早晨…  相似文献   

18.
那年高考前夕,我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到县城培训英语的机会。要知道,在我们那个偏僻的乡村学校,英语几乎是每个人的习项,很多人常常因它与大学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9.
1991年,我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任教,认识了一位来自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学生。我向他提起了想到中国做一些考察、研究的想法。他替我出了这个在中国边工作、边考察的好主意,接下来我向外文局提交了申请,并如愿从1992年8月起受聘到外文局工作。在此之前,我已经被密西根大学录取,准备攻读博士学位,所以计划只做1年考察。然而,就像人们常说的,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 在北京,到机场接我的是一位美貌的年轻姑娘,也是即将跟我在问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同事,几个月很快过去了,接下来是一段闪电式的爱情,我们结婚了,…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是外国大学在中国大学校园内建成的第一个实体建筑。“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实验,我们正在试图了解这样做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为我们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