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玄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主要社会思潮对文论之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言意之辩""有无之辩""才性之辩"等玄学论辩是影响文论的直接因素。"言意之辩"对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论方面,因为创作实际上是以言达意的过程。"有无之辩"对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虚构方面,艺术虚构与"贵无"派"有生于无"的思想原理相通一致。"才性之辩"对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家论方面,"才性"是作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中选取三个论争中心“天人之辩”、“古今之争”、“言意之辩”为角度,在人与世界、传统与现在、语言和意义的关系问题上,对中国传统哲学和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进行若干比较研究,以反观中国传统哲学,并促进中西哲学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3.
在<庄子·逍遥游>中,"小大之辩"揭示了"逍遥游"的主体,因此也可说是"逍遥游"主体之辨."小大之辩"还涉及与"逍遥游"相关的时空大小之辨.至人、神人、圣人都可说是逍遥游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至人高于神人、神人高于圣人.庄子的"大言"是与"大知"相联系的,人们可借助其"大言"走向"逍遥"与"无为",因此其"大言"并非无用.惠子认为庄子的"大言"大而无用,与他仅有"小知"而无"大知"有关.在<逍遥游>中,为充分理解"逍遥游"以及"小大之辩",需结合"有无之辩"."小大之辩"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局限性大小之辨,而"有无之辩"可说是在特定方面局限性有无之辨.  相似文献   

4.
《墨辩》是先秦哲学中最具逻辑性反思性格的哲学文献.在现代学术形成和奠基的阶段,关于《墨辩》的研究一时蔚为显学.《墨辩》中"纯客观"的物观的出现,是春秋末年礼序崩坏的结果.墨家以激进的"理性主义"态度,消解了礼序赋予物的价值属性.而更为抽象的几何意义的物观,则源自墨家对辩论的庄重态度,以及随名辩之学的兴起而来的形式性论证和辩护的需要.辩者之学是在儒、墨之间以及墨家内部各派之间的持续论辩中产生的,随之而来的普遍的质疑和辩护的思想氛围,对"子学时代"的各家哲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语言中国哲学研究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围绕"名实"、"言意"关系两大语言中国哲学研究重要问题,以正名理论为基础,展开对语言中国哲学研究的探索.其"名实之辩"的内容包括: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名实关系是互动的辩证关系;检验名实是否相符的标准为"礼".其"言意之辩"的主要内容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言道两个方面.孔子语言中国哲学研究凸显语言的规范功能,本质上是以道德行为实用主义为取向,以语用学为圭臬的.  相似文献   

6.
裴頠对贵无论有着双重态度,一方面为对治西晋元康时期偏执空无的贵无论,他提出了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崇有论体系,但受限于对治情境,这个体系依然存在层次缺失,并因此制约了其理论的深入;另一方面在追求整全真理的意义上,他实质又肯定一种"真正"的贵无论,认为它通于融贯有无的最高哲学。就其批判的现实指向看,裴頠的崇有论旨在针对当时的贵无论,而无意针对王弼贵无论乃至整个魏晋前期的贵无论思潮。进一步就学理看,裴頠的崇有论其实也无法对王弼贵无论乃至后来有所偏执的阮籍贵无论构成真正有效的批判。所以无论从事实或学理角度,崇有论都不适合被整合进魏晋玄学"有无之辩"或"自然与名教之辩"的逻辑闭环之中。如若淡化对思想史特定发展逻辑的强调,崇有论的思想意义或能得到更好揭示。  相似文献   

7.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宋代由于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使得义利问题更加凸显和复杂。宋代义利之辩主要聚焦于情欲问题、理欲问题和公私问题等内容。从本体论的角度重新辩护论证儒家“义以为上”的主导价值导向和在与功利思潮的论争中将理论进一步深化是此阶段义利之辩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魏晋形神之辩的展开为自然与名教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陶渊明在与慧远的相互辩论中对此一思想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推动.具体而言,陶渊明运用"形""影""神"的三元结构来论证形神关系,同时也恰当地处理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然而,虽然陶渊明用一种超越性的自然观念来界定"神"的内涵,但他并没有更加清晰的说明形与神的关系问题.而这一思想的...  相似文献   

9.
"有""无"问题在中西方哲学史上都是探讨的中心话题之一.我国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魏晋玄学围绕"有""无"展开讨论,形成了"贵无""崇有"两派.两派的代表人物王弼、裴頠、郭象的思想既有相异性,也存在着内在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0.
“天人之辫”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孔孟苟虽同属儒家,但他们对“天人之辩”的不同解答,正体现了哲学的发展。孔子“天人之辩”中对天的理解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等多重含义,主张人要顺天命;孟子主张人通过“尽心”、“知性”过程,最终达到“知天”、“事天”的境界。使得儒家哲学走向了唯心主义;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收了《老子》、《管子》的思想,把天人关系放在了天人相分、人能够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上,克服了孔子、孟子思想的弊端,在巩固儒家的理性精神的同时,将儒家天人关系推向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12.
"回到三代"是朱熹毕生努力的理想追求,他建构这一理论体系是在继承二程"道心"、"人心"二分的基础上把二者有机地贯通起来的,并对"道心"、"人心"提出完整的诠释,使"道心"、"人心"合而为一.朱熹"回到三代"的理论构想是在解决"道心"与"人心"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心"与"人心"是同一的,不是对立不可调和的,"回到三代"是符合"道心"的,但更需要人去实现它,需要"人心"的作用--发为情、发为人欲.  相似文献   

13.
有学者对诸葛亮《后出师表》提出置疑。笔者提出几点意见:一、《后表》虽不载于《诸葛亮传》,但见于《诸葛恪传》;二、《后表》不是张俨、诸葛恪伪造;三、《后表》用语与诸葛亮习惯用语符合;四、《后表》立意与诸葛亮行为一致。由此可知,《后表》是诸葛亮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他心知问题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论研究领域,它探讨的主要是"我"以外的他心的本体论地位问题以及如何得到关于他心知的问题。在我国,庄子与惠施关于"鱼乐"问题的争辩堪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他心知问题的典型代表,二者的争论不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出了他心知问题,而且在这一问题上可知论与怀疑论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从西方心灵哲学的角度深入挖掘"鱼乐之辩"中隐含的丰富的他心知问题的思想,对填补中国哲学在这一领域研究上的空白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秋原是一个被研究者忽视的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和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所提出的有关文艺思想及历史哲学、文化批判观点值得关注,而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局中也面临着"理论的时空局限性"困境。考察胡秋原在两次论战中的论述,探讨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者的知识分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垂直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与环保部门的权责对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以及环境治理困境倒逼环保管理体制改革,省级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实行垂直管理正是结合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一种应然的理性选择。基于地方政府限权和环保部门放权的分析框架认为,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体制虽然能突破"属地管理"和"双重领导"带来的执法困境,但并不能完全抵制地方政府以其他形式进行合法性行政干预造成的权责不对称。因此,应通过加强"权责匹配"与"执法下沉"协同规避"地方化";突出"责任倒查"与"执法督察"结合强化"行政问责";注重"跨部门合作"与"社会参与"互动实现"协同治理"等方式动态调整地方政府限权与环保部门放权之间的平衡点,进而实现地方政府与环保部门权责对称。  相似文献   

17.
何干之大约于1933年参与了当时思想界正在进行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在"论战"中,他运用大量的经济史资料力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提出了"新的民主革命"思想,并对参与"论战"主要派别的观点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评述。何干之参与"论战"取得的学术成就,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发展生产力"之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特别对整个20世纪当中这两大社会制度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做了比较;文章认为"发展生产力"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核心部分;发展经济的概念不能代替发展生产力,某些在"发展经济"的名义下所做的事情甚至可能导致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生产力必须要开发和掌握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以免受制于人;在发展生产力中,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劳动者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集中体现在"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个基本政策上.  相似文献   

19.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而提出的破局良方,强调以被教育者为中心驱动 教育者的改变。因事而化,要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关切,直面热点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因时而进,要针对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 教学客观条件的时代特点,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势而新,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提 升大学生“四个自信”,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综合收益。“三因”论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对于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阳明哲学的理论命题"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涵盖了理学的方方面面,高妙至极。古今学人均有以"是内而非外"、"重内遗外"或"完全转向内向性"等论断来界定阳明哲学立场的,本文以探索学习和对阳明哲学加深了解的态度,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阳明学是以"合内外"为其哲学旨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