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贯"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货币量词,但其用法很少有人关注。本文通过对唐代西域地区出土胡语、汉文文书中相关例证的分析,考察了"贯"的用法。文章指出,尽管"贯"的意思是1000文,但西域地区发现的唐代文书表明,通常情况下只有钱数大于等于10000文时才会用"贯"。文章还从"贯"的使用初步考察了中原货币文化在西域地区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从夏朝的建立到秦统一中国,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王朝更迭过程中发生过许多重要政治事件,对西江河流域的部族及其文化都不同程度地产生过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三个层面上: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中原王朝与西辽河地区族邦建立了方国联盟的关系;中原王朝强盛时,西辽河地区很可能成为中原王朝或其封国的势力范围。西辽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区域文化交融比较先进、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3.
太原作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北方重镇,一直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城市。在南北朝这个特殊时期,更是成为汉人与鲜卑、拓跋等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的重要地区。鲜卑人娄睿的墓葬出现在太原这座汉人聚居的城市,而且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壁画与陪葬品都具有鲜卑与汉族、西域胡族等多种民族文化特色相交融的特点,由此可见,太原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民族大熔炉。  相似文献   

4.
继汉以来,大规模地开发西域者,是隋朝。西汉通西域后,中原王朝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曾在这一地区设立过校尉、都护。西域各族与中原人民之间的联系也得到坚强。然自东汉以后,中原政权分裂,政局不稳。西域各国纷纷臣服于柔然、哒、高车、突厥等游牧民族政权。隋朝统一中国后,隋炀帝重新经营西域,揭开了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新篇章。在隋朝重开西域的过程中,隋朝宫廷中涌现出一批积极从事西域活动的人士。曾有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于西域诸国,至宾得玛瑙杯,王舍城得佛经,史国得十舞女、狮皮、火凤毛而还[1]。韦节还撰…  相似文献   

5.
从汉至唐,吐鲁番地区在中原王朝屯垦戍边策略的基础上,来自中原的移民频繁,人口众多,中原文化逐渐在高昌地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汉唐时期西域的文化重镇和东西文化的传播中枢。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滇藏地区均属于中华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互动系古代中国不同地区或不同政权之间的交往联络。换句话说,这是古代中国内部的政治生态式样。考察历史上滇藏地区与中原王朝关系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滇藏地区所以认同中央王朝是有深刻原因的:地缘环境上的亲缘关系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自然因素,文化向心力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诱致因素,民族间的"三交"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基本因素,经济交往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决定因素,行政管辖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汉代大一统政权的稳固,中原汉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交融。在北方草原地区,对汉朝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匈奴,但是在外贝加尔地区的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以及在宁夏同心县倒墩子墓地、陕西神木县大保当东汉画像石墓葬群,可以看到汉匈文化融合的踪迹。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和林格尔画像墓展现了一个汉族护乌桓校尉的仕途经历,以及他在民族地区进行管理时,不同民族杂居和文化交融的基本情况。西域大漠中的尼雅遗址和楼兰遗址则反映了两汉时期西域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情况,尤其是在大漠古墓中出土的带有吉祥语的锦和各种丝织品,反映了汉朝丝绸之路上文化交融的盛况。当然从乌孙墓出土的情况看,汉文化影响的痕迹较为微弱,说明汉文化对西域各国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南方,南越王墓、罗泊湾汉墓、古滇国遗址的发掘,让我们认识到岭南百越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以及不同民族部落与汉文化交融的基本情况,并对两汉时期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结构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数以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共有112次(详拙著《汉唐和亲研究》附录一),而这些和亲的某一方绝大部分在西域地区,有的其政治中心虽不在西域,但其统治区域的相当一部分仍在西域。本文就汉唐和亲如何影响西域文明以及汉唐和亲在哪些方面对西域文明产生了影响,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9.
晋唐时期是西域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历史阶段.本文依据文献及新疆出土的简牍、文书资料,就晋唐时期西域的立法、婚姻家庭、民事诉讼以及晋唐西域法律体系这四个问题展开论述。从而得出晋唐西域法律体系是包括了中原汉法、北方少数民族习惯法及当地部分民族习俗法在内的多元联合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吐鲁番地区作为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自20世纪60~70年代出土众多文书之后,近年又出土了大批文献。这些出土文献成为我们从事西域历史与文化研究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