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观音菩萨,因《妙法莲华经》的流传而深入人心,北凉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从《法华经》中被抽出来别行,成为《观音经》。敦煌石窟保存了大量依据《普门品》或《观音经》绘制的壁画,《观音经》变相完全从《法华经》变相中分离出来,则是在初唐时期。莫高窟第217窟东壁的观音题材经变是目前最早的具有完整意义的观音经变,而之前出现的观音题材类经变画均没有脱离《法华经》变相的范围,只是法华经变的一部分,准确地说应该称为观音普门品变或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第217窟观音经变具有经变画的一般特征,中央出现了主尊说法像,且脱离了法华经变而独立存在。第217窟观音经变的出现,完成了观音菩萨图像从法华经变附属向独立经变角色的转变,使敦煌观音信仰从辅助向独立信仰功能转换,具有特殊意义,也对敦煌以后观音经变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般涅槃经》在敦煌文书中是遗留卷号最多的一部写经,而其中大部分的书写时间出现在北周和隋代。同时期的莫高窟中,以《大般涅槃经》为素材的经变画和故事画也十分的盛行,这既与敦煌地区的历史背景有关,还与当时名僧大都普遍修习《涅槃经》和朝廷的倡导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莫高窟第9号窟的维摩诘变相榜题是研究变相、变文与经文关系的重要参考文献.围绕其与敦煌讲经文、通俗佛经注疏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比对佛教文献及相应敦煌写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莫高窟第9窟北壁东侧阿难乞乳图的这段榜题,来源于敦煌地区流行的《维摩诘经》通俗注疏中所摘抄的《乳光经》.这表明敦煌壁画中的画面场景及变相榜题,受到敦煌地区与讲唱文学相关的讲经文、通俗佛经注疏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变相的创作常偏离了原始经文而接近了讲经文或相关的通俗注疏.这种现象展现了晚唐五代时期佛教宣讲注重通过简单故事普及佛教的发展态势,也呈现出此一时期维摩诘变相的人间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与《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共收录莫高窟明代游人题记12条,《安西榆林窟》一书共收录榆林窟明代游人题记7条。这些保存下来的明代游人题记,不仅真实记录了信众和普通游客巡礼莫高窟、榆林窟的事迹,而且从侧面反映了明代敦煌历史之一斑,不少内容甚至为史书所阙载。在明代敦煌史料非常缺乏的情况下,莫高窟、榆林窟的明代游人题记对研究明代敦煌历史,无疑具有独特而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艺术心理学角度 ,对敦煌莫高窟第 2 2 0窟东壁南侧壁画中的维摩诘的情感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 ,探讨自然情感表现与艺术表现虽然有着相近的地方 ,但从自然表现到艺术表现 ,仍然有相当一段距离。莫高窟第 2 2 0窟东壁南的维摩诘情感显然不是自然情感表现 ,而是敦煌莫高窟画师的一种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莫高窟第61窟与皇庆寺关系、窟前上层殿堂建筑遗址的时代、供养人画像与题记、壁画内容、绘画风格、西夏、元二代莫高窟营建史实等问题的研究,否定了甬道壁画绘于元代说,详细交代了可能绘于西夏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7.
敦煌隋代法华主题洞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高窟第419和420窟完成于仁寿以后,是在隋代佛教发展到巅峰的背景下营造的,以一种非禅修气氛的姿态出现,419窟凸显诸佛的教化,420窟象征诸佛的教化。本文将420窟顶经变细节重新仔细比对,发现这原是两铺经变,是法华经变和涅槃经变的巧妙组合,反映当时法华与涅槃思想并重,而且有以法华融摄涅槃的情形。而其中的普门品变相非常详细,开后世“观音经变”的先河。也将前辈学者所认读的“见宝塔品变相”加以重新斟酌,提出这应该是在表现《普门品》的一部分;说明了早期以二佛并坐为主题的禅观图像,到了隋代并未出现在法华经变,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事。另外,419窟平顶绘弥勒说法图、菩萨授记图、思惟菩萨图与正龛主佛间的联系,人字披本生故事画的存在意义等等,以及两窟共同表现维摩经变的原因等问题,也都加以探索,认为出此双窟反映当时的义学结构。其实,像419、420窟这样的图像结构,很可能远承自鸠摩罗什所谓般若与法华双美的路径,《维摩诘经》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也参与了这一段佛教历史的心灵工程。“开三显一”、“开近显远”两者是佛说《法华经》之宗趣,419、420窟其实是双美齐彰,展现法华化世的强烈魅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莫高窟第249窟窟顶西坡壁画为中心,在图像志描述的基础上对其造型方式进行了个案研究.笔者认为它与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相比分属不同的造型体系,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相比又有着某些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西域式造型特征始终贯穿于莫高窟各期壁画佛教造像艺术中,本文以莫高窟早期三窟壁画中飞天造型为切入点,对其具体特征予以分析研究,推导出西域式造型特征在莫高窟早期三窟佛教造像艺术之一飞天造型中的复杂演变过程,归纳出隶属早期飞天艺术独特的西域式造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
依据敦煌遗书《毗尼心》所引述的各部律论、律宗撰述及其历史文化背景,可推测其撰述年代在道世与义净之间,即7世纪半至8世纪初。《毗尼心》的作者可能是敦煌僧团的"都司",是依僧团最高机构名义颁发的;在戒律的行仪与文献的引用方面深受四分律宗法砺、道世、道宣等的影响,在思想上继承了地论学派的思想体系;同时,《毗尼心》为敦煌僧人学习律学的纲领性撰述,在敦煌具有权威性的领导地位,并开启了吐蕃时期律抄盛行的风气。同时,《毗尼心》的内容出现在莫高窟196窟,根据该窟的题记、空间布局和壁画内容,可以确认该窟为"戒坛窟",是僧团传授比丘戒等的石窟。从《毗尼心》、196窟的题记与图像的对照与综合分析,可以呈现出敦煌僧团的戒律活动,探讨敦煌律学与南山律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师道尊严”的传统受到了无情冲击。在商业化社会中,如何建立相互尊重的、朋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应是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