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创新效率、产业特征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各地区创新投入的日益增加,创新产出却并未同比增长,创新效率差异不断扩大。产业成为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间传导环节,各地区已有的产业类型和产业发展基础则成为影响特定区域创新产出效率的关键因素。实证检验证明,我国除东部地区外,在中部和西部,创新尚未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部地区的创新产出增长速度远低于创新投入增长速度。在西部地区,创新投入越多,创新产出反而越少。在东部地区,创新投入之所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受益于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对知识转化的显著贡献,受益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以及该地区多样化的产业类型带来的技术溢出和传递;与此同时,该地区发达的对外贸易和企业规模大小并未对创新效率的提高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区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强度之间的关系出发,设定区域人均GDP收敛模型和能源消费强度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模型,来分析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的收敛情况以及中部、西部和东部省份的能源消费强度与人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但在能源消费强度方面都呈下降趋势;能源消费强度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是三个地区中最低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高于中部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区的人均GDP发展水平存在GDP的绝对收敛;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发散的,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则是收敛的。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要考虑能源禀赋和传统工业的发展现状,针对碳排放量依然较大的地区,要采用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相关技术和发展相关产业,减少碳排放以争取尽快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建立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特征、空间差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投入能力、产出能力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2)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保障能力作为资本的内生变量时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能力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贡献度相对较小。(3)随着时间推移,科技创新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保障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凸显。科技创新保障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高于科技创新投入能力与产出能力。因此,注重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的综合提升,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VES生产函数,结合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中国28个省份1978—2010年的农业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对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中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明显大于劳动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农业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1978—2010年间农业资本对劳动的平均替代弹性为1.529,农业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弹性促进了农业增长;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均呈上升趋势,且替代弹性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大小还是增长率均低于东部地区。以上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可以促进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将能源消耗引入投入变量, 以碳排放为副产出, 运用基于松弛测度(SBM)的方向性距离函数, 构造共同边界—曼奎斯特—卢恩伯格(MML)生产率指数, 测度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物流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中国物流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 增长动力主要源于技术进步, 能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无明显改善, 物流业存在高能耗、高投入、增加值产出低、污染排放高的现象。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落差, 东部地区依靠技术进步处于潜在技术前沿, 西部地区形成了对东部地区的追赶效应, 但中部地区与技术前沿的落差逐渐拉大。认为, 大力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加快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地区的技术转移与扩散, 应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全国物流业效率,基于Tobit模型研究科技创新对物流业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排除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后我国整体物流效率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同时呈现出从东部、中部到西部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效率低下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R&D经费投入显著抑制物流综合技术效率,显著抑制东部地区物流效率,而对中部地区物流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效专利数对物流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显著正向促进东部、中部地区物流效率;R&D人员全时当量对物流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部地区物流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各地区政府应注重产业结构升级,西部地区应加大资本与人才投入。最后,从科技创新角度,对提高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效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江苏省62个农业区域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年农业投入产出的截面数据,运用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图分析了江苏省农业产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借助GWR模型估计测算了江苏省各地区农业生产要素弹性。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产出在整体和局部均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弹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即各要素弹性在不同区域间具有较大差异,苏南地区大多数区域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要素投入,劳动力和土地要素弹性较小,苏中地区大多区域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土地要素弹性为负或不显著,苏北地区大多数区域农业产出依靠劳动力要素投入,其次为资本要素和土地要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3—2008年国内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和估计了包含电信通信能力指数的两因素生产函数模型。结果显示,电信通信能力变量的产出弹性为0.053,略低于劳动产出弹性。分区域考察表明,电信通信能力的产出弹性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别,东部地区的电信通信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鉴于此,认为东部地区应继续加大电信投资,以提高电信通信能力;中西部地区应适度进行电信投资,使电信通信能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区域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分析技术效率差异对农村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全国范围内技术非效率对产出差距的影响十分微小,产出差距主要受不可观测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中部地区技术非效率是导致地区内各省份之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而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而言,这种解释力度并不强。另外,通过对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得出,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存在着明显的收敛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处于显著发散的趋势,技术效率对收入差距的拉大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0.
区域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及其效率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1997-2012年金融业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估计发现,区域金融业资本存量具有总体合理的规模和积极的产出增长效应,而金融机构贷款产出效率较低。自2000年金融业扭转要素生产率负增长态势以来,各地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来源,而技术效率呈整体下降趋势。其次,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呈现东部最高、西部追赶东部、中部技术效率下滑的区域分异特征。再者,政府的经济干预是增加区域金融业技术无效率的最大影响因素。金融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统筹区域金融发展上的政策意涵是,东部地区创新化"提质量"、中部地区市场化"调结构"和西部地区普惠化"增效率"。?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0-2014年的区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的传导效应具有明显区域性差异。从直接作用看,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东部地区作用并不显著。从间接的传导效应看,在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西部地区具有抑制作用。在东北地区间接传导的促进作用强于直接作用。在中部地区直接的促进作用强于间接的传导效应。不均衡的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实证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拉动能力则主要依赖于非房地产投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借债融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现象逐渐普遍,由此引发了政府的债务问题。基于2013年东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投向的政府性债务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投向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投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债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但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投向土地收储的地方债务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起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起显著的抑制作用;投向民生建设的地方债务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均不显著;投向工业农业建设的地方债务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CO2排放增多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作用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基于地理经济距离构建省际技术溢出网络,将省际R&D直接技术溢出与用网络中心度度量的间接技术溢出引入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的面板计量模型,利用2000—2013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省际R&D直接溢出对碳排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间接效应不明显。分地区看,东、中部地区省际R&D直接溢出与碳排放显著负相关,西部地区不显著。省际R&D间接溢出可以显著减少中部地区碳排放,东部地区以接近中心度衡量的省际R&D间接溢出与碳排放显著正相关,西部地区以特征向量衡量的省际R&D间接技术溢出与碳排放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贸易溢出模型的扩展,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技术溢出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出影响各区域技术进步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四大区域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国内研发资本的溢出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国际技术溢出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地区技术进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FDI对中部地区技术进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技术进步依靠国内外资本的注入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内外先进技术溢出都对东北地区技术进步有较大地促进作用。实证研究结果为实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减排贡献及潜力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拓展的STIRPAT模型对1995-2016年中国四大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实证探究,同时基于脱钩分析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以揭示各地区历史碳减排贡献、潜力及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全国及各地区碳排放而言均为稳定且重要的影响力量,且对不同碳排放水平地区这些作用力表现差异明显;(2)外贸仅为驱动东北与东部地区碳排放增长的显著力量;(3)表征技术效应的能源消费结构,仅对东部地区发挥了符合理论预期的抑制力作用,而碳强度则没有发挥出理想的技术溢出效应;(4)样本期间,各地区平均碳减排贡献及平均碳减排潜力大小均依次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发展低碳型绿色流通是提升流通业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流通体系需要对流通业的真实运行效率进行客观评估。基于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将碳排放指标纳入模型,在剔除了环境噪声和随机干扰后,利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了我国流通业效率的真实水平,并基于此探讨了我国流通效率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效率总体水平较低,规模无效是导致流通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各环境变量对流通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地区开放程度与流通业效率正相关;城市化水平、教育投入水平和政府干预度与流通效率负相关。考察期内,流通业综合技术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流通效率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流通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空间差异,地区内部差异大于地区间差异,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中部地区最小。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2016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Hausman检验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住房消费的影响,并分别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分区域的实证检验以探讨此种影响的区域性特征。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住房消费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同时住宅供应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对住房消费也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人口老龄化对住房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对东部地区表现为显著正向作用,西部地区则显著为负,而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采用 Hicks Moorsteen指数对中国省域以多维城乡差距为非期望产出的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进 行测度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多维城乡差距的包容性 TFP指数低于传统 TFP指数,技术进步的快 速下降是导致 TFP指数下降的重要原因;城乡差距较小的东部地区包容性 TFP指数高于中西部地区, 包容性经济增长存在区域差异;滞后一期的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对包容性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全国以及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包容性经济增长存在“倒 U型”关系,城乡差距较小的东部地区,地 区经济发展与包容性经济增长正相关。城镇化率有助于推动全国以及东、中部地区包容性经济增长,但 与西部地区包容性经济增长负相关。产业结构对包容性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要推动经济包容性增 长,必须缩小多维城乡差距,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并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以 及城乡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研究,对各地区碳减排任务的合理分配及碳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泰尔熵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差异化程度,探索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域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整体呈现出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碳排放强度降低的走向;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中部改善迅速的态势;中国各区域碳排放效率长期存在差距,西部地区的减排行为对中国整体的碳减排目标实现举足轻重.为中国碳减排任务的合理分解提供了经济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