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重要节日,也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发达,上巳节发展到鼎盛阶段,尤以娱乐性和狂欢性为主要特点。官方的重视与参与成为唐代上巳节兴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唐代上巳节以水滨祓禊、曲水赐宴、出游踏青和竞射竞渡等习俗为主。这些习俗揭示了唐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风貌、情感内涵,丰富了盛唐时期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晋代涌现了大量的上巳诗文,以这些上巳诗文为中心,可以考察上巳习俗对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审美心态和审美趣赏的影响.上巳节引领着晋人走向山水、吟咏山水,在节日的欢乐气氛感染下,以一种虚静的心态来体味和感悟山水之美,思考和发掘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3.
作于东汉之杜笃《祓禊赋》系篇描写古代祓禊民俗场面之作,祓禊是上巳日里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巫术仪式,观审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祓禊一事是加载官方礼制文书的,可见这是一个举国参与的祭祀活动,其受重视之程度毋须赘言。随着社会的变迁,上巳习俗渗入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时代内容和特色,与它的原生形态有着极大的不同。俗信从迷信中的解放,是民俗发展必然的结果,然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日益进步和逐渐丰盈的知识。随着社会、思想多元的呈现,许多迷信被解放出来转化为俗信时,就成为生活上、心理上常见的习惯,如上巳节、端午节、中元节的过节习俗即是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4.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的节日。它起源于春秋 ,兴盛于魏晋 ,至宋代以后逐渐衰落 ,但它的民俗习惯在许多诗文中保存了下来。文章试图从古代诗文的记载中勾勒出这一节日的民俗盛况。春秋时期它是人们去邪去秽、男女交游的好时节 ;魏晋时人们在这一天郊游宴饮作诗 ,由于皇帝的参与 ,民间习俗也上升为皇家礼俗 ;南北朝时则增加了骑射的内容 ,这些习惯一直传至唐代  相似文献   

5.
清明藕合了上巳、寒食两个习俗节日的内容,从而同时兼有时令与节日两重解读意义。故不但历代题咏篇什积累甚多,而且民俗活动也名目繁杂,成为大、小传统均共同关注的节日,体现了华夏民族慎终追远的集体文化心理意识。其中特别值得注意者,则为隐藏在其中的生死智慧和人间情怀,要在透过祭祀仪式沟通生死两界,促使幽明两界皆处于相通相安的和谐化秩序状态之中,从而更好地协调世俗人伦关系,建构家族血缘情感及其社会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6.
虽然还有很多人质疑短信文学的合法性,但无论是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它早巳成为一种确然存在。内在精神上的幽默娱乐、形式叙述上的凝练精约和传播接受上的互动快速等文学性特点的新质显现使它在文学地图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精英主义”地鄙弃这些无异于掩耳盗铃。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文学界就文学的功能在社会、在审美的问题上形成了争论的焦点,甚至可以说巳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批中青年作家和评论家,他们力主文学的意义仅在于审美,文学的目的性应该谈化,甚至抛弃。而思想界、文学界的不少权威们,则对文学的这一现象深感  相似文献   

8.
在针对传播习俗现象进行定性分析和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人类社会纷繁复杂的习俗事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既具习俗性质,又属传播活动.换言之,这类现象属于传播习 .俗.考察人类传播实践,在整个人类传播活动中,传播习俗具有基因性意义.传播习俗对诸如广告活动、公关活动及新闻活动等人类传播实践影响甚大;不仅如此,在人类传播实践中,还形成了丰富的广告传播习俗、公关传播习俗以及新闻传播习俗等等,从而大大影响到各种传播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特质进行了概述,即节日内涵:以天人合一为"精神植被";节日形式:基于农历的"可视化"社会生活节奏;节日活动:民间瓦肆里的"活态文化"。继而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当下困境进行了分析,即节日内涵被"转型"尘封化;节日形式被"商业"快餐化;节日活动被"城市"架空化。最后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传承给出了具体思路,即节日内涵上,对原生态意义系统进行朝花夕拾,令其成为民族的"精神安全阀";节日形式上,重启农历的"文化记忆"功能,形成新的民族生活节奏;节日活动上,推广民间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使其成为传统节日习俗的"活态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上巳节是两汉尤其是东汉以后才开始形成并流行起来的节日,它采纳了古老的巫术仪式“祓禊”,又包含了许多鲜活的世俗内容。在上巳节起源,上巳节与祓禊的关系,“上巳”文献的使用,桃花水、《韩诗》残句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许多误区。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传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重要形式。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和礼仪习俗构成了语言固有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完成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的传递是文学翻译的重要任务。文学翻译中常见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人际称谓、颜色的内涵意义、对动植物不同的情感以及宗教文化上 ,因此 ,文学翻译要注意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和片段 ,以便更好地完成文化间的传递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行歌坐月"作为侗族一项重要的婚恋习俗,学界并不缺乏关注。目前,就该习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进行民族志第一手材料的广泛收集和描述上,有待进一步分析探讨。本文选择一个侗族传统文化保存相对较好的民族村落"阳烂"开展田野调查,立足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认为侗族"行歌坐月"习俗活动进行的半径与其"婚姻圈"的大小是重合的,此外,还分析了该习俗与侗族传统婚姻制度文化之间的联系、变迁中的"行歌坐月"习俗等。  相似文献   

13.
传播习俗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习惯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在整个社会传播活动中,传播习俗具有基因性的意义。为了探讨中华传播习俗对新世纪大众传播的影响,采用学科的、定性的研究方法,认为对于大众传播活动而言,合理地利用传播习俗,是使得传播活动获得更好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新世纪之初的大众传播表现出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中华传播习俗以强化传播效果,并且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实绩,当然在此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彝族原始文学熔文学、哲学、历史、巫术、习俗和自然科学为一炉,反映了彝族人民在万物有灵基础上的天体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鬼魂崇拜观念,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彝族先民的神灵观、宇宙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宴客习俗上有很多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等问题都是由于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造成的。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更好的表现,有必要了解中西方宴客习俗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探究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这样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中西文化,扫清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民俗文化例说杨淑敏语言是人类思想活动以及文化的载体,文化、习俗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因此,语言负载人类文化、习俗也就具有某种形式上或同或异的时代性。同时,由于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习俗上的差异,所以语言反映文化、民俗也应因族语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关乎不同言语和文化之间的思维转化活动。由于文学扮演着传递和表达区际、人群间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角色,所以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众多翻译类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基于地缘、传统、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原作品的表述内容和文化蕴涵容易出现失真甚至理解扭曲的状况。为矫正这种偏差,保障原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艺术价值,需要译者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以保证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  相似文献   

18.
四川珙县麻塘坝的岩画及悬棺葬 ,是汉魏唐宋僚人 (僰人 )、元明时期都掌人在同地域同时代的遗存。川南都掌蛮继承了古代僚人的主要习俗 ,岩画在头饰椎髻、使用铜鼓、巫术活动、猎头祭祀等方面 ,呈现出与悬棺葬俗相同的文化特质 ,揭示了岩画与悬棺葬之间的密切关系。岩画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折射出都掌蛮及其先民在生存发展、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宗教习俗诸方面的活动痕迹 ,岩画是都掌蛮刻画在峭壁上的史诗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历史上布依族人民为战胜自然、发展生产而进行的狩猎活动和由此形成的狩猎习俗,是不可多得的高原稻作民族中的狩猎文化实例。  相似文献   

20.
上巳节的民俗审美内涵与生命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巳节产生于春秋,兴于两汉,盛于魏晋,宋后逐渐融入清明节.上巳节的民俗审美活动起源于万物有灵基础上的巫术思维,其内涵是古代民众对于延续后代和避免灾祸的渴望和对于人性自由的美的追求.上巳节的民俗审美内涵与生命美学具有契合点,即人这一民俗主体对精神自由的生命审美追求.通过对二者的交叉研究,可以从更深层的视野对民俗活动和审美活动进行考察,从而为民俗美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