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曾有过一段热潮。当时读了一些文章,特别是读了朱光潜先生的一些文章,有点不同的看法,想写点什么,但是,那时的讨论已是强弩之末,临近尾声了,因此,也就无心执笔。近几年研究美学的热潮,在中国的大地上再度掀起,“美学”的专门刊物出现了好几种。关于“共同美”的讨论,引起许多人的兴趣。去年四月号《文艺报》上发表了《略论“共同美”》一文,读了之后,颇觉与朱光潜先生的说法雷同,涉及到美学中一些带根本性质的问题,这又勾起我发表一点门外谈的欲望,于是写了这篇不成其文章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人化自然”思想是青年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思想,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国内这几年对它颇感兴趣,但彼此理解很不相同。我也谈一些意见,以资讨论。一“人化自然”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来的,用的是“人化了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3.
“自然人化”有两个基本向度:向外,指人对自然的征服即外在自然的人化;向内,指文化向肉体的积淀即人性的生成,也称为人化自然。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本质上都是人性的理性展现。只有在审美中,理性与感性,道德与肉体,个体与社会,历史与现实才能得以完美结合,人性才能得以完整的呈现。审美是人化自然的象征性展现,当人性偏向于人的自然性时,审美形态偏重呈现出优美形态;当人性偏重于精神性时,审美形态就偏向于“崇高”形态。审美形态的多样性正是复杂人性的整体性表现,优美与崇高作为审美范畴只是多种审美形态的家族相似性能指符号。  相似文献   

4.
5.
自然有没有目的性,如果有的话,是在什么意义上讲的,自然的目的性是否具有层次性,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形态的自然及其目的性,等等。这个问题,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回答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机械论和传统唯物主义是否定自然的目的性的,西方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往往形成自然与社会、物质和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等等二元因素的对立。而儒家、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明确主张,或从现代现象学可以推断出,自然界不但存在着目的性、主体性,而且存在着它们的差异性,如马克思强调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自然与历史的一体化,而儒家的仁爱是有差等的爱,不是墨家所说的具有绝对主义倾向的“兼爱”。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按照从高到低的价值顺序,微生物、植物、普通动物、人,都是具有独立的意志和价值的生命体。在道德的理想性、超越性上,它们是平等的,都是爱和尊重的对象,而在现实性上,它们对人的价值是不同的,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也应该是不同的,即是有差等的。  相似文献   

6.
:2 1世纪是一个绿色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 ,一个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互补互动”的世纪。城市的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城市要现代化 ,也要文明化 ,人类的根本任务 ,就是要营造一个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空间——城市  相似文献   

7.
<正> 讨论和研究人化自然的基本性质,对于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化自然的发展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人化自然的系统属性作一粗略探讨。自然界是个大系统,它可区分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两大子系统。一般认为,天然自然是指未曾打上人类印记的自然,而打上人类印记的自然被称为人化自然。在过去的讨论中,在何为打上人类印记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因而对如何划分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也各有所见。但在人化自然系统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的观点,却为大家所公认。正是这一基本点构成了人化自然这个复杂系统的一般系统属性。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刚刚跨入新世纪之际 ,东北师范大学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多年办学的实践经验 ,提出以“尊重的教育”作为东北师范大学新世纪的教育理念。它的提出既有来自对教育现实的反思 ,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尊重的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教师教育的导向思想和教育精神 ,即主导、倡导、引导、指导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合规律、合价值、合人性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与精神 ;它的核心是在这种新的理念的指导下 ,重建师生关系 ,重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重建教育教学环境 ,为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和创造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使素质教育真正得到实现。值此本刊创刊 5 0周年之际 ,我们组发了“尊重的教育”笔谈 ,期望广大师生积极关注和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园林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色空间、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人生态和谐的象征。中国园林营建经历了“自然的人化”的过程,这是尊重自然的环境保护式实践,有利于维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性,并且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营建过程中,中国园林是城市生态领域营建中的绿化与美化的诗意栖居之地。同时,中国园林营建也经历了“人化的自然”的过程,这是坚持中国优秀传统园林生态美学文化的精髓、回归中国园林“真善美”的人文追求和把握园林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宗旨的过程。展望“自然—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园林哲学的发展趋向,应该坚持人、自然与文化和谐共生的理论创新,“双碳”目标助力城市绿色发展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两个方向不动摇,进而实现新时代中国园林营建的绿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奠基性著作。《手稿》中“人化自然”的观点与“异化劳动”的分析有着逻辑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人们对“人化自然”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深入开掘“人化自然”学说的理论内涵,对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实践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回答现代科技革命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迫切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于了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人对自然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从拟人说开始到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并受其影响所产生的机械论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从黑格尔揭示劳动证实了人的本质到马克恩恩格斯的人化自然理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努力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之谜,自然观的进步诠释了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术界对认识的源泉问题的认识上众说纷纭,各持已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有的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有的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物质世界是认识源泉的源泉;还有的认为,实践只是认识的途径和方法,物质世界才是认识的源泉.这些不同看法,涉及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一些基本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14.
蔡仪先生认为在私有制的异化劳动中不可能存在“人化的自然”。他的根据是: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私有制的扬弃是一切人的感觉和属性的完全的解放”,既然在私有制社会中,劳动者同劳动产品是疏远化的(即异化)同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是敌对的,而且劳动者和劳动也是对抗的,人化的自然就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有。蔡仪先生并由此得出结论:谁要以为在一般的劳动中能产生人化的自然因而产生美,那  相似文献   

15.
人工自然已日益构成普遍的生活环境,随着人工自然的发展不断走向深入以及人与人工自然关系地位的的凸显,人工自然物如何创造关乎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对人工自然人文创造呼声的一种回应,人工自然的创造必须遵循怡人化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自然观实践性特质——人化的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在批判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直观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创立了以现实的人与感性的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为基础的实践论自然观。系统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关系,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质,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17.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实践并不等于认识。认识只能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发生。对于认识的源泉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有不同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客观物质是认识的源泉;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源泉。由此可见,对认识源泉的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认识的“客观物质源泉”、“实践源泉”和“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源泉”上。因此,要合理地解决认识源泉问题,就要分析认识的“客观物质源泉”、“实践源泉”和“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源泉”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在这中间突出地要解决客观物质、实践和主体与客体能动反映同认识发生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自然人化论揭示了人的本质,展示了人所特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过分地改造自然,引起了大自然的报复,生态危机由此产生。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生态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和完善了生态自然观。通过对马克思自然人化论的浅要分析来一步步地推出其对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提出的“人化自然”命题 ,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通过实践和思维活动与自然界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西方 ,人们过分地强调了主客对立和以人为主导、征服自然、统治自然 ,在物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 ,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信仰危机。人们在寻求解决“主客二分”的过程中 ,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过分地看重“天人合一”。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命题 ,则是对“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界”的概念。马克思究竟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除了精细地释读《手稿》外,还须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十从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批判中去寻绎。一、抽象物质的观点是机械论的要害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以及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解决这些对立([1],第42卷,127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唯灵主义在这里当指思辨唯心主义(见《神圣家族》,[1],第2卷,7页)。不约而同,恩格斯在他的同一时期的著作《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写道:“十八世纪科学的最高峰是唯物主义,它是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