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对孟获应实施过“擒纵”攻心策略,至于七次则不一定准确。一是缺乏必须做的理由,二是与先前待军众集合一并歼之战术原则不符,三是在现实中缺乏具体的地理环境支持。最早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华阳国志》多有将别人事迹附会于诸葛亮身上的例子,因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很可能是将蜀汉政权多人事迹附会于诸葛亮身上。《三国演义》七擒孟获情节丰富,罗贯中在史传和《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写出了给后人深刻印象的“七擒孟获”故事。  相似文献   

2.
藤甲军归来     
但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记得其中有这么一回"驱巨善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说的是,南蛮首领孟获虽六次败于诸葛亮,但仍心有不服,请了乌戈国藤甲军前来助阵,藤甲军酋战蜀军就大获全胜,随后大进追杀,蜀将魏延且战且逃,连败十五阵,连弃七个营寨。最后,诸葛亮不得不自损阳寿,以火攻之,方才击退,成就了"七擒七纵孟获"的佳话。  相似文献   

3.
“七擒孟获”经文学作品形式的传播 ,似乎真有其事为世人所认同。本文认为“七擒孟获”作为史事是对诸葛亮的美化 ,不足为信  相似文献   

4.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南征凯旋、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中,曾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来概括他南征用兵的艰险。在一擒一纵孟获之后,孟获以泸水为天然屏障阻挡蜀军。据专家考证,这里所说的泸水,就是现在的金沙江。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说:泸水特有瘴气,三、四月"经之必死",五月以后",行者差得无害"。泸水有毒,也许还与西南地区的地质生态  相似文献   

5.
事过千秋鼓似喧,登临古庙说前贤。怜他扶蜀操劳久,率众挥师奏凯旋。六出岐山功勋著,七擒孟获意收蛮。而今我借嘉陵水,醉倚巴山续锦篇。拜谒诸葛亮庙@韩登魁~~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被小说《三国演义》描写成一个军师,而在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中,他却是一个谋臣和蜀汉的丞相。陈寿的《诸葛亮传》评语指出,诸葛亮长于理政,“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是对的,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的“七虚三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自从成书以来,“七实三虚”之说颇为流行,意思是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历史故事,真实的多、虚构的少。其实,细究起来,所谓“七实三虚”之说并不可靠。从宏观的方面来讲,《三国演义》的社会背景及其大多数人物的姓名与身份确实符合历史的真实,但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的描写中,实际上却是“七虚三实”。例如,赤壁之战在正史中的文字内容很少(万绳楠先生认为只是一场很小的战役),但却被作者用如神之笔大加渲染,写得惊天动地。三顾茅庐在史书中只有寥寥数语,作者却能够驰骋思路,虚构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情节,为诸葛亮的出山进…  相似文献   

8.
医说三国     
毒泉之谜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南征凯旋、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中,曾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来概括他南征用兵的艰险。《三国演义》在第八十八回对此进行了艺术的描写。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起,至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止,共用了八回书写赤壁之战,约四万字。如果把《三国演义》分为前后两部分,赤壁之战恰处于两部分的交接处。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前半部分情节发展的自然延续,又是《三国演义》后半部分三国分争的开篇。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不外写了两件事——一是写曹操起兵,写他把汉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写他剪灭群  相似文献   

10.
“欲擒故纵”属“三十六计”之第十六计。计曰:“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见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年3月版《三十六计》)大意是说逼迫敌人太紧,其势必拼死反扑:若暂时放跑,则可减削其气势,松懈其斗志,而后再伺机行动,乃可兵不血刃地予以歼灭。诸葛亮七擒孟获,便是中国军事史上运用“欲擒故纵”的成功战例。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三国演义》与诸葛亮文化现象于平一段风雷激荡的三国纷争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诸葛亮。诸葛亮的人品才智、丰功伟业为后世所景仰,因之演成代代相传且不断拓展的诸葛亮文化现象。诸葛亮文化现象值得研究的内容很广泛,论者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  相似文献   

12.
司马懿之死     
《三国演义》中魏国有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司马懿。他怕诸葛亮,又非常羡慕诸葛亮。后来诸葛亮病死了,司马懿非常高兴,因为蜀国再没有他的对手了。有一次,他大举进军,攻下了蜀军阵地,突然在军帐中发现一本兵书,他仔细一看,正是诸葛亮所撰写,司马懿大喜,连说“天  相似文献   

13.
古典文学教学内容存在大量可比较因素,如果教者抓住这些可比较的内容,正确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就会提高同学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古典文学教学效果。近几年来,我们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有一些体会,现在谈出来与同志们探讨交流。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讲授一部作品,与另外作品进行比较 我在讲授《三国演义》时,与《三国志》进行比较,与《史记》等书进行比较。 《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塑造诸葛亮这一形象时,极力描写他用兵如神。他是一位政治家、外交家,更主要的是一位军事家。他既能制定军事方面的战略原则、方针政策,又能指挥具体战役,而且每战必胜,有超人的指挥才能。作者甚至把诸葛亮写成天文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他能预知天气的变化,制造木牛流马。而《三国志》却不是这样。《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价诸葛亮时说:“……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后人则根据陈寿的话说诸葛亮“长于政而不长于军”,说他主要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位军事家。如果说他也懂一点军  相似文献   

14.
《出师表》选自描写东汉末年统治阶级中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之中,《出师表》演义的是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公元227年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写下的传  相似文献   

15.
英年早逝的庞统号称"凤雏",虽然无论是在史传、戏曲还是小说中,他与"卧龙"孔明都无法并驾齐驱,但是,在庞统身上寄寓着其他重要的意义:一者他是作为诸葛亮在现实生活中的对比与古今谋士在文学作品中的参照物而存在的;二者他是蜀汉政权甚至是《三国演义》悲剧的一个组成部分;三者围绕他的描写可以理析出三国故事素材流变的一条脉络。  相似文献   

16.
沈伯俊、谭良啸同志合编的《三国演义辞典》就要出版了。这在《三国演义》研究史上,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三国演义》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已无庸赘言。仅从“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之类的俗语的流行,也足可看出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因为诸葛亮之所以广泛地被人们作为智慧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大致可分为“自出”和“引出”两种。自出式是让人物直接出场、通常不依赖于外部场景的描绘,不依赖气氛的烘托,不借助于其他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而是让人物以自己独特的外形、语言、情绪和动作“自我表演”,因而它又可分为“形出”、“声出”、“声出形出结合”等几种。《三国演义》中,吕布、赵云、周瑜等人都采用了“形出”的出场方式:张飞、杨修 姜维、徐庶等人采用了“声出”的出场方式;关羽、魏延、孟获等人则采用了“声出形出结合”的出场方式。“引出”式往往要借助于某些“间接手段”,在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人物“应境而出”或“应运而出”。《三国演义》中,鲁肃、陆逊、马谡、诸葛亮等人的出场,都采用了“引出”式。人物的出场式受作品结构的制约、不同结构的文学作品,人物的出场方式不同。话本、戏曲和小说,在人物的出场方式上有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过去人们称他为“忠臣贤相”,是维护封建正统的“智慧”和“忠贞”的政治家。这不是对形象的正确评价。尽管小说在诸葛亮身上加添了儒家色彩,但是孔孟之道的外衣,掩盖不了这个形象闪耀出来的法家思想光芒。重新评价诸葛亮的形象,对于正确区分《三国演义》中的精华与糟粕,研究文学领域中儒法斗争的历史情况,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朱熹在《通鉴纲目》中首先遡刘备为正统,诸葛亮地位也大幅上升,尤其是东吴趁关羽北上宛洛,威震华夏之机偷袭荆州,致使诸葛亮《隆中对》恢复中原的策划功亏一篑,尤其为南宋盼望"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士民所痛诟。主题一经确立,元人《隔江斗智》杂剧描写诸葛与周瑜间争斗,周的形象因之被改塑。《隆中对》是了解诸葛亮和一部《三国演义》的核心关键。这个大策划的第一步就是"跨有荆、益"。荆州当时辖有九郡,包括了今日之两湖全部和两广的  相似文献   

20.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三国演义》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战争描写在两部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将《左传》和《三国演义》放在一个平台上,以两部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为例证,对二者的战争描写进行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手法上很多方面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左传》,而且有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