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丽江     
《中国民族》2008,(11):67-67
1997年12月4日,从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脱颖而出的丽江,以整体保护的形式成功申报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丽江腹地的“三江并流”随后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2003年8月,“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这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茶马古道小城,成为国内唯一拥有3项世界遗产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独龙族的木柄石锛、藏族的人头骨内画、印章、回族的微型古兰经、祈雨龙牌、纳西族旬形文字东巴经等8种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字和古籍……这个深藏于红土高原学府大院的博物馆,竟然神奇地成为了一座记世界了解云南、让云南走向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伯希和敦煌古藏文写本第1134号《马匹仪轨作用的起源──〈西藏东北部的古代文学〉la》和纳西族东巴经《献冥马》作了较为细致的比较研究。并以汉文献中有关马在藏族、纳西族宗教生活中的作用和留存至近现代的各地纳西族民间习俗与两种古籍所反映的内容相印证,对进一步探究敦煌古藏文写卷的内容和历史上苯教与东巴教之间的关系作了独到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纳西东巴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这个包括文字、典籍、绘画、音乐、工艺、仪式等丰富内涵的文化系统,在本世纪以来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作为“’99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国际东巴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10月16日至19日在云南丽江举行。来自我国内地16个省市及香港、台湾地区的200名学者,四川、云南的100名东巴和来自11个国家的58名外国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128篇论文。研讨会上,与会中外学者对东巴文化诸多内容各抒己见,进行了广泛交流。关于纳西语在藏缅语言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杨鸿荣 《民族学刊》2015,6(4):66-70,116-117
作者从2008年开始对丽江东巴仪式活动较多的丽江县塔城乡署明村、鲁甸乡新主村、宁蒗县树枝村、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村、东坝村,四川省木里县俄亚乡等地进行东巴文化艺术田野调查,对知仪老东巴深度采访,实地参加东巴教祭天仪式①,希开、希务仪式②,拉姆务仪式③、祭风仪式④、退口舌是非⑤仪式等活动,收集整理了大量应用于东巴教仪式中的面偶艺术形象及内容,特别对东巴仪式中面偶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对东巴教面偶艺术的认识、保护、研究和传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推动对东巴教仪式文化艺术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6.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全省4000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人口达7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回、水、满3个民族已通用汉语外,其余23个民族使用着27种语言和24种文字,是多语种多文种的语言文字王国,更是少数民族古籍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已被列为世界记忆出版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成果排列长达3.5米,荣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反响;省民委古籍办正在建设的民族古籍资料库,近年平均每年抢救入库1000余册(卷)古籍珍本或善本,发展迅速;《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  相似文献   

7.
六省市区藏文古籍工作第十一次协作会议于2011年3月25日至29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召开。来自北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六省市区的从事藏文古籍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各省区市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藏族卷》各省区分卷的整理编纂情况,以及  相似文献   

8.
随着修志工作的深入,中甸政教藏文史料逐步被整理翻译出台。于是.团史料匾乏而成空白的滇西北藏区政教历史便渐次明晰起来。占地一万一千平方公里的中甸县,藏名“建塘”,为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东与四)I体里县相连,南与云南丽江县相接,西为德饮与维西,北邻理塘和  相似文献   

9.
一个美国人从丽江的来稿文/岑献青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我收到了纳西族作者晓龄寄来的几张照片,全是她家乡云南丽江的风景照片。照片上的丽江以一种自然、动人的美让我惊异不已。如果不是一个非常喜爱这块土地的人,是不可能把照片拍得如此美丽的。晓龄告诉我,照片的作者...  相似文献   

10.
翻译体例是古籍翻译的一种结构形式,彝文古籍翻译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单行、双行、三行、四行加注等比较成熟的翻译体例,这些体例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彝文古籍翻译要根据需要来选择,同时也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完善翻译体例,努力提高彝文译著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关注中国彝文古籍保存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其世代传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结晶——彝文古籍,建国以来,在本民族知识分子和其他民族科研工作者提出了系统抢救彝文古籍的倡议后,国家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彝族聚居的地、州、县、相继建立了抢救、翻译、科研机构,并于1982年成立了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协作组,为开展抢救彝文古籍工作打下了基础。经过20多年的抢救工作,彝文古籍保存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论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许多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民族文字古籍。本文以彝文、东巴文、傣文文献为重点,全面论述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产生、构成以及在政治、经济、历史、科技、哲学、文艺和伦理等方面的珍贵研究价值,并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分布、管理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管理、译注出版和建立信息交流中心等可行性开发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3.
纳西族的崇尚勇武精神及其源流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族是个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的民族,既有集本民族古文化大成的东巴古典文化,在历史上又以善于接受外来文化著称于世。另一方面,某些特殊的社会形态和习俗又因其独特的价值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如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丽江纳西族的殉情风尚(丽江在西方被称为“情死之都”)。这样一个具有多元灿烂文化的民族,需要从多方面探索它的民族精  相似文献   

14.
陈新 《民族论坛》2003,(8):17-18
对云南丽江仰慕已久,但近日记者专程前往丽江,却是为着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就是云南丽江大研纳西古乐的发掘人、被称为音乐鬼才的宣科老先生。先生在年近六旬时因一篇反传统的论文而被英国牛津大学破格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丽江怪人的恐惧乐源说震动乐坛“有人说您老是丽江音乐鬼才,是这样吗?!”因为事先有约,虽然宣科忙得一塌糊涂,但他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你这句话有两个错误!”记者话音未落,宣科即刻严肃地纠正道,“首先,你说我是‘丽江音乐鬼才’不正确!正确的说法应该去掉‘丽江’二字!因为音乐是人类通用的语言,宣…  相似文献   

15.
和继全  赵秀云 《民族学刊》2017,8(5):35-40, 105-108
纳西东巴文献往往被标以唯一性和独特性的标签.东巴文献是其创造主体祭司们在各个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积淀,但从历史层次的角度来看,根本上是长期文化互动过程中和其它民族共创的结果.其内部圈层可分解为民间口诵文献的象形文转写、早期本教经文的东巴文翻译、本教藏语音读东巴文献、藏传佛教藏语音读东巴文献、其他民族文献译本等.以往我们在表述某一民族文化事项时,往往带有主观的惯性思维,即是单一群体独创或借鉴其他群体文化后再创造的结果.东巴文献的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哪怕是一些具有唯一性的民族文化也可能是多民族共创的结果.通过对东巴文献内部圈层分析,找到文化共创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认识文化源流和发展脉络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6.
清初,滇西北地区形势复杂多变,康熙年间丽江木氏土司对中甸等地的控制权进行了近40年(1682-1720)的争夺。“中甸之争”涉及云南、四川、和硕特蒙古、丽江木氏土司等多方势力,并一直延续到丽江改土归流前夕,与丽江改土归流有重要联系。中甸的战略地位以及“中甸之争”是丽江改土归流的内因,罗卜藏丹津叛乱是外因,“中甸之争”的影响是高其倬奏请清政府丽江改土归流的直接理由,而土民控诉、请求改土归流则是丽江改土归流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7.
活态文化传统我们的生存之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初,美国学者洛克在云南丽江生活了20多年。当他在美国夏威夷临终时仍念念不忘丽江那鲜花遍野、民风纯朴的生活。洛克怀念的其实不仅仅是丽江古城,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8.
一座活着的古城兔年春节,利用七八天的假期,下了个决心,携家人赴云南丽江实施了梦寐已久的秘境之旅。游丽江,这可是一次令人刻骨铭心、感慨万千的旅行!丽江进出4天,临别时当地人问我如何看待这方土地,我的回答是:我到过中国几乎所有名胜古迹旅游胜地,我亦到过国外不少地方,比较而言,我认为丽江的旅游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何以见得?理由是,这里5大旅游资源并存:有长年不化的雪山,一望无涯的原始森林,清渠环绕的小镇古城,风情万端的纳西民俗,神秘悠久的东巴文化。固然,要到雪山森林,中国东北长白山、新疆天池…  相似文献   

19.
丽江一位东巴祭司被请到昆明一个民族传习馆,精神日渐消沉,最后执意要回村里。人们不理解,祭司说:“在昆明住,我的神请不来。”祭司的意思是,他的文化信仰决定了离开生养他的土地,他的“神”就没有了。专家认为,文化的传承养护,无法脱离滋养文化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轰动一时的“’99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落下帷幕之后 ,策划者白庚胜陷入了沉思 :它所倡扬的民族文化能作更久远的传承吗?它的成果能作更牢固的展示吗?经过深思熟虑后 ,白庚胜决定——99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已经落下帷幕。它在一时间产生的轰动效应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作为策划者 ,国际东巴学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白庚胜认为 ,“艺术节”的成功举办 ,既是丽江对周边民族地区的贡献 ,同时也形成了对丽江人的一次有效刺激 ,他们的自觉意识被极大地唤醒了 ,竞争心理也被空前地激活了。从这些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