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宁蒗、兰坪、丽江、永胜等地。相邻的四川木里、盐源等境内也有众多的普米人居住。普米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自己民间文化艺术,尤其是民歌,在人们古今的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是普米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2.
20 0 2年 1月 17日至 19日 ,云南首届普米族“吾昔节”文化研讨会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隆重举行 ,来自省内外的 30 0余名普米族嘉宾、学术界专家及众多新闻媒体代表与兰坪 2 0多万各族人民沉浸在欢乐详和的节日气氛中。兰坪位于著名的“三江 (澜沧江、金沙江、怒江 )并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3 7% ,是全国唯一的普米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县长和树军主持了文化研讨会 ,并向各位来宾和专家们简要地介绍了兰坪县情及发展目标 ,诚挚地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投身到振兴兰坪经济文化的大潮中。云南民族学会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3.
那马人自称“白子”、“白尼”(“尼”即人),“那马”或“勒墨”是他称,属白族支系,居住在云南省兰坪、维西和碧江县境内,人口约五万一千多。 直至今天,那马人中还保留着一套古老的时间和空间表述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以太阳运行和澜沧江水流为依据  相似文献   

4.
“冗坑”,普米语意为“给羊”。它以杀羊祭的形式、以叮祝歌和指路歌为内容,是兰坪普米族葬仪的核心部分。送丧之前,向死者献上一只雪白的绵羊,意在让白羊伴随和指引亡灵寻根归宗、回到遥远的故土。 “给羊”的来历,在普米族中有两种传说。宁蒗的传说,大意为:一大群羊无意中冒犯了一头产仔母狼,母狼带领狼族复仇,几乎把羊群吃光。喜鹊、乌鸦等不但不帮忙,反而助狼作恶,最后只剩下三只羊。在此危急关头,九个普米猎手射杀狼族,仅有母狼漏网。得救的三只羊为表报恩,对猎人许诺:活着供猎人吃、穿,死了也要掏出心来奉献,还愿为归宗的普米族亡灵作伴引路。兰坪县传说的来历是:兄弟  相似文献   

5.
中国先秦时代即有“居士”称谓,指“道艺处士”。佛教在中国兴起后,佛门礼称不出家的佛教信徒或施主为“居士”。唐、宋以还,文人多有自称“居士”者,或信佛,或懂佛,或与佛教无关。苏过自称斜川居士,以明学陶渊明之志;向子自称芗林居士,即隐居山林之士;尤袤自称遂初居士,乃久倦仕宦,渴望“返初服”(致仕归乡)之意。  相似文献   

6.
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不同层次上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渊源以及各种传统文化现象。普米族的节日文化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进程方式和深层次的内涵。 1 普米族的节日文化活动,按年历顺序,有以下几种: (1) 吾昔。“吾”意为年,“昔”意为新,即新年之意,俗称“小过年”或“普米年”。“吾昔”的时间不同于其它民族,大部分普米人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七晚上吃年饭,欢度新年第一天的到来。这是因为,远古的时候,普米  相似文献   

7.
一、彝族的族称和历史阶段 彝族的族称解放后统一用“彝”字,最早用“彝”字作彝族族称的是清道光《沾益州志》。彝族在各地的自称或他称多达数十个(参见《彝族简史》)。多数自称或部分他称的第一个字的声母大部分为n(n)或1,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为sh或ch、t等。n(n)、l是族称,sh、ch、t为亚族称。亚族称是由人名演变为家支(族)名,再演化为支系名。汉文文献中记载的“夷”有时泛指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有时专指彝族。汉文文献中的“夷”实为彝族自称ne或ni“尼”的同音异写。“夷”、“尼”、“宜”在古汉语里同读一音,“夷”与“尼”、“宜”读音相  相似文献   

8.
白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即“白人”。汉族称之为“民家”,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僳僳族称之为“勒墨”,贵卅威宁的人称之为“九姓”。一九五六年,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为白族。 白族人口百万余人。百分之九十以上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的散居在云南的保山、丽江、昆明等地,贵州的毕节专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渡口市。  相似文献   

9.
普米族的“八卦图”章虹宇1990年,笔者为调查普米族的“文字符号”课题,在云南宁蒗县永宁瓦都村一个姓杨的普米族家中的西厢墙上,发现了一组神秘的“图画”,人们称其“八卦图”。普米族没有统一的文字,但普米族的先民曾创造出一种原始符号,此种符号分为刻划记事...  相似文献   

10.
古宗一般指历史上云南境内的藏族,文献中对古宗的记载较少,《皇清职贡图》、"滇夷图"作为官修图册,其中有关云南古宗人的图像共4幅,并附有文字解说。对图像与文字记载的对比分析可见,古宗是古老藏族的一部分,清代前期主要分布于今云南的宁蒗、永胜、丽江、兰坪等地,最远到达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古宗人体型壮硕,身材较高,肤色黝黑,毛发浓密,轮廓分明。古宗服饰具有多样性特点,高寒地区披皮毡、穿氆氇,着皮靴,戴皮毡帽;温湿地带喜穿短衣,跣足,男子垂发,女梳髻。古宗人喜佩戴珊瑚、砗磲、玛瑙、银豆、银耳环等饰物以及佩刀和挂革囊。古宗生计方式以农耕、畜牧业为主,家庭手工业主要有竹编。  相似文献   

11.
仫佬族,史称“姆姥”、“木老”或“木老苗”,自称mu~6lam~1,少数人(罗城下里一带)自称kjam~1(和侗族的自称相同)。仫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文字。仫佬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相似文献   

12.
现代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敬语因素,日本人在运用日语进行交际时,总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注意敬语和非敬语的问题,比如说:在一个家庭里,丈夫与妻子之间,丈夫自称“我”时,用“”或“”,不用“”;妻子自称“我”时,用“”或“”,不用“”或“”。丈夫称妻子“你”的时候,用“”或“”,不用“”:反过来妻子称丈夫“你”时,只能用“”,不能用“”或“”。“”、“”是男性用语,“”、“”是对平辈或晚辈使用的人称代词,“”和“”是谦让语和女性用语,“”是敬语。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拙作《〈尚书〉“弗”字用法研究》的姊妹篇。试图运用比较法把《尚书》的“朕”字进行词义比较和语法比较。词义比较说明“朕”被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原初并非只是君主自称,非君主也可以自称,但在有文字记载的上古典籍,特别是《尚书》里,很多是君主自称。“朕”与“身”同音共义,表自谦,君主自称近似“孤王”,“寡人”,秦始皇二十六年以后便把“朕”据为君主自称。但在方言里还微弱地保留着“朕”的原始用法。语法比较说明“朕”作主语比作定语为多,作定语又以作及物动词后面的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宾语的定语为主;“朕”一般不作宾语。从表数看,“朕”只表单数不表复数。  相似文献   

14.
契丹自称“炎黄子孙”并非是辽末天祚帝时期由汉族史官耶律俨在纂修《皇朝实录》时附会《魏 书·序记》虚构出来,而是契丹人由于受其先祖鲜卑人以及隋唐契丹“化内人”自称“炎黄子孙”、自称“中国”的 影响,早在辽太祖建国之初就已经自称“炎黄子孙”了。契丹人自称“炎黄子孙”,不无与汉人攀附亲戚之嫌,但 他们在自称“炎黄子孙”的同时,并不否认汉人也是“炎黄子孙”,具有契丹人和汉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 华一体”、“中华一家”中成员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5.
瑶族自称复杂,他称繁多,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建国后,有些专家学者撰文探讨瑶族的称谓问题,诸如杨成志的《释瑶》、黄钰的《瑶族名称试释》、李增贵的《试说瑶语的“勉”》、舒肖的《也谈瑶族的“勉”》、李永燧的《关于苗瑶族的自称——兼说“蛮”》、蒙朝吉的《关于苗族瑶族畲族的“人”字试析》等,以上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有关瑶族的称谓,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对于弄清瑶族称谓的来源,推动瑶族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在研读诸多论文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瑶族的“自称”、“他称”的基本状况进行系统的疏理,对“自称”和“他称”的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进行粗浅的探讨。这就是本文拟论述的问题,在此试谈个人的一管之见,就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民族自称是一个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显性特征之一 ,它往往与该民族的源流有一定关系 ,用自称当中的一些特征往往可以廓清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线索。彝族自称中的“濮”、“泼”、“拔”等特征是古“濮人”之“濮”在彝族文化 (自称 )中的延续 ,“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彝族的源流关系。本文以史籍资料和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 ,参考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论证彝族与古“濮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东夷、苗蛮的共同祖先与族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蛮、东夷的自称,其先民在伏羲女娲时代为句芒,神农时代为耕;龙之后的九黎(东夷)时代为根牟(根牟夷或句牟),三苗至荆楚时代为荆(gen)蛮。荆蛮的下延,为近现代苗族的自称“仡模、仡蒙、仡蛮、仡芒、仡猫”的同音异译,省去有音无义的“仡”,即蛮为苗或蛮夷。  相似文献   

18.
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中,除了人口众多的汉民族外,尚有若干少数民族。它们人数虽少,但分布极广,有的历史也相当悠久,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开发和繁荣祖国,作出过重要贡献。世居祖国东北的锡伯族,便是其中的一个。锡伯,在历史上曾被称作“席北”、“席帛”、“西北”、“席百”、“锡百”、“锡卜”、“实伯”、“喜伯”、“什白”、“斜婆”、“西僰”等。这些不同的名称,都是从这个民族原有的自称“sibe”这个词的音,转译而来的。据解放后五十年代末期的统计,全国的锡伯族约有两万六千余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的察布察尔锡伯族自治县,约有一万二千人。其次是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约有七千余人。再余的几千人则散居各地。沈阳的锡伯族,大约是在十七世纪末  相似文献   

19.
怒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1990年普查人口数为27,12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是怒江地区最古老的居民。其内部又分为“怒苏”(因居住在原碧江县区河一带,故又称“碧江怒族”)、“阿龙”(因居住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一带,亦称“贡山怒族”)、“阿怒”(因居住在福贡县上帕、鹿马登一带,故又称“福贡怒放”)、“扰揉”(因居住在兰坪县兔峨一带,故又称“兰坪怒族”),这四部分怒族,语言不尽相同、文化习俗亦有一定差异,历史渊源亦不尽一致。但总的来说,除兰坪怒族“扰柔”外,在  相似文献   

20.
自从“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侧”起,自称或自诩为“社会主义”的派别、政党和国家,可谓数不胜数。《共产党宣言》中列举了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等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经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