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浑北游考     
许浑,字用晦,晚唐著名诗人。两《唐书》无传,其生平他书所载亦简疏,研究晚唐诗歌之发展不能不研究许浑,研究许浑即不能不考索其生平。六七年来唐代文学研究蔚为大观,许浑研究亦一改冷落之局面,近短短一年中即有董乃斌《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文史》第二十六辑)、谭优学《许浑行年考》(《唐代文学论丛》总第八辑)先后问世,为深入研究许浑生平及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果,令人兴奋。然两《考》不无可訾之处,许浑北游即为其一。北游为许浑生平重要之经历,董《考》谓“元和十年(815)至长庆初年(821)之间,许浑又曾北游,足迹到过燕赵和塞北,并曾在军幕中短期工作”,所言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许浑与杜牧、温庭筠、李商隐并称为“晚唐铮铮者”。其律诗以文辞工丽、属对精切、格律整密著称于世,标志唐代律诗发展到了纯熟阶段。管窥许浑诗法艺术,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布局定法、整密严谨;二、结句求变、辞工句对;三、声律工巧、首句入韵;四、巧用“一”字,字响气厚。  相似文献   

3.
<正>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与杜牧、温庭筠、李商隐同为晚唐诗人中的“铮铮者”。也有否定他的。近几十年更遭受冷遇,几乎所有文学史著作,都未提到许浑。应该给他一个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晚唐诗人许浑,两唐书无传;自宋以来,提到许浑生平的也有只言片语,近人对其生平也进行了考索,但对其生卒年,或是语焉不详,或是避而不论。因此,很有必要加以考辨。 一、许浑的生年 闻一多订许浑为791年生,今人多从此说,如董乃斌先生说:“闻说虽系推测,但大致相去不远,今姑从之。”谭优学先生也说:“生年且依闻说。”我以为这是明知不可靠而又别无他说,权且从之也。正如铃木修次先生所说:“关于许浑的生卒年月,现在谈论的  相似文献   

5.
晚唐诗歌的创作主流是现实主义与怀古咏史,而其中最有特色的又是怀古咏史一类。刘沧以其独具一格的怀古诗以及对诗歌意境的开拓,使得他成为继李商隐、杜牧之后,堪与许浑比肩的晚唐诗坛上又一位重要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宽魂?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这是杜牧的《春申君》咏史诗。咏史诗通常是有所寄托的。《春申君》究竟寄托了什么?这是一个较为复杂难解的问题。刘维俊同志认为寄托了对晚唐皇帝的同情。他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必须和杜牧所处时代联系起来。杜牧生活在晚唐,晚唐皇帝多为宦官所挟制。”  相似文献   

7.
许浑,字用晦,是晚唐著名诗人,有《丁卯集》传世。许浑创作涉及题材甚广,其中送别诗颇为引入注意。一是作品数量多。在许浑530多首涛中,送别诗计89首,约占17%之多,在晚唐诗人中较为可观。二是精心之作多。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许浑送别诗总的来看确有“感动激发人意”的艺术效果,这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理解许浑送别诗的创作及其特色,有必要先对唐代送别诗创作繁兴的背景加以阐发。  相似文献   

8.
提起杜牧,人们首先想到他是晚唐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因此,对他的研究也着重在诗文两个方面。但是,“紫微才调复知兵,常遣风雷笔下生”(崔道融《读杜紫微集》,引自《升庵诗话》),杜牧除以诗文名世外,又深谙军事,具有卓越的军事思想和才干。南宋著名  相似文献   

9.
五代孙光宪曾说:“许浑诗,李远赋,不如不作。”其理由是许诗“不干教化”,后来王夫之进一步说:“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经生家析《鹿鸣》、《嘉鱼》为群,《柏丹》《小弃》为怨,小人一往之喜怨耳,何足以言诗?”‘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诗》三百篇而下,唯十九首能然。李杜亦仿佛遇之,然其能俾人随触而皆可,亦不数数也。……故许浑尤为恶诗……。”可见,在“经生家”们看来许诗几无价值可言,但是,事实一再证明,艺术价值的最终裁决者是历史,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东西,在中国文学史上,相当多的有成就的诗人、作品曾被那些囿于“诗教”传统的批评家们所指责.许浑诗中的优秀篇章,至今仍腾传人口,就充分证明了“不如不作”,“最为低下”等等说法的极度偏颇.因此,要真正把握许浑诗歌的特质,就必须跳出纯社会学尺度的框框,探寻诗人特殊的心态,因为任何作品总是“在自我表现中表达,它显示以它为根本的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0.
崇高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无论是在自然界、社会生活还是艺术中,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和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客体的艰难搏击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和宽广胸怀。许浑是晚唐时期的主要诗人之一,与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一起被称为"晚唐铮铮者",其诗歌在当时尤为杜牧、韦庄所推崇,陆游也称之为"晚唐之杰作",其诗歌饱含着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并创造出雄浑浩大的崇高意象,洋溢着激昂慷慨的旋律,表现出了强烈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1.
杜牧(公元803—853),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其诗文在我国文学史上负有盛誉,尤以诗作称著,跟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同时,他的诗文在我国音韵史上也很有研究价值。这是因为: 第一,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上逾《切韵》成书两百余年,下距《广韵》成书一百五十年,归纳其诗文用韵情况,可资研讨唐宋音韵的演变,有助于考订“切韵—广韵”音韵系统。“从诗人用韵来窥探当时的语音情况,这是研究汉语历史语音学的重要途径之一。”①杜牧诗文就是探讨晚唐实际语音的重要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2.
晚唐诗人杜牧,被后人誉为“小杜”,在唐代诗人中占有比较高的地位。他的诗作“轻倩秀艳”,“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其艺术风格“独特拗峭”,标举一格。前人评价他的诗作时,云其才高,“俊迈不羁,其诗有气概,非晚唐人  相似文献   

13.
历来对于晚唐诗人杜荀鹤及其诗歌的评价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关于其生平,有两个问题常常为后人提及:其一,他是否是著名诗人杜牧之子;其二,他与朱全忠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二者关系到杜荀鹤的出身以及人品问题,也成为后人争论的焦点.关于其诗歌,同样有肯定的意见,也有否定的声音.在前贤的基础上,通过仔细搜检可以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晚唐诗人曹松的生平与游历尚存疑问,《唐才子传校笺》和《曹松若干事迹补正》对此有深入研究,但也都还存在着疏忽和失误之处;结合曹松自己以及友人的诗作,再借助史书和地方志的记载,对其籍贯、游历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杜牧(803——852)是晚唐诗坛上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脍炙人口、独具风格的诗作,深为古今读者所喜爱。尤在当世更享有一代声誉可与李商隐齐名,“李杜并称”,又同伟大诗人杜甫媲美,“人号为小杜”,堪称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确实是有抱负、有才干、有气节的政治诗人。杜牧的诗歌,大都以政治社会为题材,敢于抨击现实,针砭时弊,无情地揭露了封建  相似文献   

16.
一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以前人论诗,对于他评价很高,认为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诗人的冠冕。近来有人提出,皮日休、杜荀鹤代表晚唐诗歌的主流。皮日休、杜荀鹤的作品,尤其是皮日休,能继承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等诗篇的传统,描写民生疾苦,弹劾时政腐败,固然有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精神,但是杜牧在唐代文学史上是否仍有其相当高的地位?本文即拟对此问题试作探索。  相似文献   

17.
珠圆玉润绚烂瑰奇──《阿房宫赋》的语言艺术美刘永良《阿房宫赋》是一篇思想艺术俱佳的作品,获得了“古来之赋,此为第一”和“诗人之赋”的美称。文章为晚唐诗人杜牧早年所作,旨在体物咏怀,借古讽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此早有定评。而对其艺术成就的研究,庶几...  相似文献   

18.
在晚唐诗人中,杜牧与李商隐无疑是翘楚人物,通常被并称为“小李杜”。他们两人是否也如李杜一般有着深厚的堪称文坛佳话的友谊,还是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前人偶有提及,几乎是众口一词,都从李商隐的赠诗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刘学锴先生在《李商隐传论》里的观点为参照,结合杜牧的生平及大中三年的时代背景,可以见出横亘在小李杜之间的一些心理隔膜。  相似文献   

19.
杜牧是一位有高远政治理想、才能出众的诗人,一生都念念不忘报国扶世。但在晚唐政局处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之际,像杜牧这样的人才却得不到重用,空有才能抱负无处施展。在仕途上杜牧的一生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悲剧性让杜牧的政治理想诗歌更加震撼和感动后人。可以这样说,杜牧的政治理想诗歌在表现他政治理想的同时,也是一部诗化了的晚唐前期的政治史,达到了真与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刘禹锡(公元七七二——八四三年)在文坛上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他所处的唐代中叶,是一个政治动乱的历史时期,而文学倒是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诗人辈出,名作如林的盛况。这里,当然也有着刘禹锡的一份贡献。王世祯在《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中称:“中唐之李益、刘禹锡,晚唐之杜牧、李商隐四家,亦不减盛唐作者。”这话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