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方文化史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史学时代、新史学时代和新文化史时代的发展过程.在传统史学时代由于政治军事史占主导地位,文化史研究被边缘化.新史学时代是文化史研究的繁荣时期,科学技术革命给文化史研究带来了转机.新文化史时代把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转向了社会文化的范畴,注重跨学科研究.虽然国内对西方文化史的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繁荣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滞后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大众文化研究、对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多元化和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等问题的认识上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伏尔泰到亨廷顿——西方“文化形态史学”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军 《唐都学刊》2007,23(6):93-96
"文化形态史学"是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史学流派,习惯上人们认为"文化形态史学"兴起于斯宾格勒,汤因比是其集大成者。笔者认为首开世界文化形态研究之先河者当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尽管在他的著作里既没有出现"文化形态史观"的概念,也看不到对此进行的诠释,他只是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运用"文化形态史观"进行历史学的撰述,他对于"文化形态史学"开创之功为其后的斯宾格勒、汤因比、亨廷顿诸家所继承。由于他们之间存在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以宏观的视角分析问题,都关注西方文明的前途,均注重对文化、文明的研究,并将之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点。  相似文献   

3.
陈其泰教授长期从事史学研究,已撰有《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清代公羊学》、《再建丰碑——班固和(汉书)》、《梁启超评传》等书。最近又出版了《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增订版)、《史学与民族精神》(均由学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两部新著。这两部著作突出地反映了作者在史学研究领域转换视角,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史学进行深层次的开掘和现代的审视,并取得了极具价值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浙江史学在历史上引人注目,乃在于它有著名的浙东学派的存在。浙东学派出名的时期是南宋和前清,元明时期声望弱些。浙西史学和浙东史学相比,总的说来要逊色的多。但明代中期尤其是嘉靖以后一段时间,浙东史学却不及浙西史学,浙江史学的发展重心是在浙西三府,而不是浙东八府。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和明代文化发展的地域特点有关,明代文化的发展中心在北是北直隶,在南是长江下游,即南直隶及苏、松、杭、嘉、湖五府。长江下游地区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而浙东则在这个文化区的外围,相对说来落后一些。所以,明嘉靖以后,浙江史学的发展中心,也自然而然地移到了浙西。朱仲玉先生曾作《明代浙  相似文献   

5.
论史学评论的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学评论标准是史学评论的中心问题。由于史学成果所反映出来的历史内容广泛而复杂 ,从而决定了史学评论标准的多角度、多层次。史学评论的主要标准应体现为两个方面 :以对于史学自身及相关学科所具有的意义而形成的学术价值标准 ;以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所具有的意义而形成的社会价值标准。学术价值标准应强调史学成果的求实与创新 ,而社会价值标准则侧重于史学成果对引导人们认识与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对精神的陶冶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运用这两个标准时 ,应注意评论标准的相对稳定性、可变性、客观性以及两个标准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的路具备三个标识:"文化寻根"、"文化比较"和"田野调查".自梁启超倡导"新史学"以来,经过一代代学人的探索,史学的"眼光向下"和社会学人类学的重心下移合流,从而对法史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广泛而独特的推动作用."礼失求诸野",中国社会尚有浩如烟海的档案及各种法律文书沉睡在民间,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整理;民众心里还存活着法文化的传统和因子,需要我们深入民间,采风问俗.走人类学的路,可以切实帮助我们拓宽法史学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促进法史学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7.
史学是民族文化之魂,是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史学的有无直接决定着一个民族文明的发达程度.在地中海周围的众多文明中,惟有希腊人和罗马人创建的文明才进入了有史学的文明这一行列.而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显然是这一精神家园建设的先行者,是开史学之源的标志性人物.那么,他们所开创的史学是同源一流,还是两源两流?它们发展的方向和...  相似文献   

8.
试论当代史学发展中的通俗史学张晓校进入90年代以来,历史科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无论学界对“史学危机”有什么样的阐释,危机总是客观的。客观地看,“史学危机”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市场文化的发达,社会中心价值的解体,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流行,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9.
刘开军 《求是学刊》2016,(4):158-165
20世纪初年的史学批评因其处于新旧交替、中西融汇的过渡时代,而具有多个面相。与其时流行的否定传统史学的学术批判不同,陆绍明对传统史学虽也有批驳,但比较客观和理性。为包括传统史学在内的旧学"招魂",是陆绍明的学术志向所在。陆绍明在史学批评上的一大贡献,是他从深层次上提出了中国史学的五次变迁论。重绘中国传统史学的学派格局,则是陆绍明史学批评思想中最有建树的地方。陆绍明将传统史学分为尚文派与重笔派,又从诸子与史学的关系入手,将史学分为九家和二十家,虽高明有余,但审慎不足,终究留下了一种不同于今天的史学批评观念,具有学理上的价值。在清季新旧学术价值观的交锋中,旧的学术话语虽明显处于下风,但陆绍明仍代表着传统派批评家发出了声音,使旧的话语体系不至于失语,因此在史学批评的近代化历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他于辛亥革命之后,史学思想有所倒退,与其时中国学术文化的大潮已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0.
刘永军 《学习与探索》2004,1(4):125-128
顾准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史学思想,是他在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岁月里为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顾准对历史的研究是由古希腊城邦制度入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认真地剖析了东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同路径,破解了许多学理上的难题。顾准的史学思想对史学发展影响巨大,不但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1.
吴怀祺 《求是学刊》2000,1(2):99-106
史学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提出三个方面问题进行讨论。创新史学一定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要关注当代高科技发展对史学发展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史学工作者要有开阔的历史眼光,要有世界史的意识,重视吸收世界与我们民族史学遗产的优秀成果,作为创新史学的营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非但从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和主要规律,以及几点基本估计的视角和层面,对20世纪中国史学演进的历程与本质,以及20世纪中国史学面貌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理性回顾与阐释,而且亦从唯物史观和史学创新,以及人才和学风等角度,对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及其走向作了前瞻性的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周文玖 《求是学刊》2000,6(4):97-103
何炳松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版家和教育家。他较早引进西洋史学,并注意将西洋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史学对比和贯通,对历史学中的许多概念作了科学的解释。他较早将中国史学史看成专史,对于其渊源、分期等多有探讨,是中国史学史早期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向燕南 《求是学刊》2005,32(4):122-128
明清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国家组织的大规模的修史活动频繁,编纂了大量卷帙庞大的历史著作。这种史学现象的出现,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国家职能完善及统治者对发挥国家职能的自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从发挥国家的社会职能讲,还是从发挥国家的统治职能讲,都对明清两朝的官修史籍的活动有重大的影响。封建国家的职能发挥,对于史学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汪高鑫 《求是学刊》2005,32(3):122-128
汉代史学思想在中国史学与史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白寿彝在汉代史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他认为,汉代史学思想史的发展走向,是从西汉正统与异端的对垒,到两汉之际折中主义思潮的出现。司马迁的进步的历史观是正统思想的对立物,折中主义历史观则是作为司马迁进步历史观之对立物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6.
邱丹丹 《求是学刊》2012,(1):155-16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历史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而《李鸿章》传是其新史学思想形成初期阶段的一部传记作品,通篇体现着梁启超对自己所提出的"新史学"理论的认真思考和实践。故文章以《李鸿章》传为代表,对梁启超逃亡日本前期初步形成的新史学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如下判断:维新救国的政治理想和实践是梁启超资产阶级新史学产生的根源,《李鸿章》传作为一部其新旧史学思想过渡转型时期的著述,从对旧史学的批判、新政治理想的萌发、传论结合新文风的开创、史学比较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体现着梁启超对所倡导的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初步尝试,因此这部传记作品与其他时期的传记著述相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罗炳良 《求是学刊》2002,29(6):113-119
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 ,清代乾嘉时期形成的历史考证学独树一帜。历史考证学派史家以求真的态度和实证的方法研究历史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治史的理性意识比前代史家大大深化与增强。考察乾嘉史家理性意识的内涵 ,不仅能够拓宽传统史学研究的层面 ,对于研究中国史学史具有学术价值 ;而且有助于澄清过去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观念 ,正确认识与评价乾嘉历史考证学的得失与功过  相似文献   

18.
乔治忠 《求是学刊》2005,32(2):109-116
中国正统论的历史观,虽标准分歧、争议颇多,但其中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激励了史学的发展.正统论的观念传入日本,经过改造和演化,立足于日本史学而作用于社会,参与造就日本特殊的历史景观.中日两国传统史学的正统论思想,有观念与范畴上的共同之处,也出现相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揭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是瞿林东教授的《中国史学史纲》一书值得注意的特色之一。作者通过对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的考察 ,以事实说明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和史学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等问题 ,强调史学家应该具有关注社会的治史宗旨 ,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史学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些认识对史学史学科建设和对我国史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古希腊史学认识中的理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锐 《求是学刊》2003,30(1):116-120
以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史学 ,一方面以理性的态度进行了史料批判 ,以弄清历史的真面目 ;另一方面对历史事件尽可能作出了合乎理性的解释。从这两个方面体现出的理性方法 ,奠定西方史学认识中的理性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