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及未来女性赤字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开始偏高且持续增高,2000年出生性别比已经达到116.9。出生性别比偏高不仅表现在分孩次的差异上,而且还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本文利用“五普”数据资料为基期,对1980年后出生、并受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影响的人口进行预测,分析30年间的分城乡、分年龄的女性赤字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的人口性别结构主要由出生人口性别比、死亡人口性别比、国际迁移人口性别比共同决定。中国并非移民国家,人口性别比结构主要由出生人口性别比和死亡人口性别比共同决定。本文利用各年普查数据进行估算和预测,构建连续的出生队列并以此数据对我国人口性别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人口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而在我国的生育文化特征下女性人口在低龄组更容易被瞒报,所以统计数据的瞒报、漏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低龄组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程度,但不能把瞒报、漏报认定为性别比偏高的主因。根据生物学一般规律,在同等客观条件下男性的死亡概率在任何年龄均高于女性,总体上同一出生队列的人口从出生到进入婚龄,男性死亡人口规模大于女性,所以婚龄人口性别比在没有国际人口迁移影响的前提下必然要小于出生人口性别比。低年龄组死亡人口性别比对于婚龄人口性别比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不断降低,死亡人口性别比不会给婚龄人口性别比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不会改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会导致婚龄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基本事实。通过对2020年婚龄人口相应出生队列的分析,认为无论采用哪种数据来源和方法计算,持续偏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必然会导致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衡,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韩国出生性别比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持续升高的势头。200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19.92。地区间、城乡间出生人口性别比差异也较大。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起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1990年高达116.5。但经过韩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2004年韩国出生性别比下降至108.2,接近正常水平。韩国应对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婚姻挤压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研究背景近几年,人口学界有关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出现的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研究颇多,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来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引起学者们对其婚姻后果的广泛关注。顾宝昌、彭希哲(1991)在研究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人口态势中指出,婚姻排挤(即婚姻挤压)现象和人口老化一样,是伴随生育率下降的新人口问题之一。于学军(1993)则从人口学角度分析了中国婚姻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论证中国未来婚姻挤压的加重趋势及人口学成因。李南(1995)更深入一步,直接切入到高出生性别比的婚姻后果研究上,描绘出中国未来几十年间因高出生性别比而…  相似文献   

5.
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王燕  黄玫 《人口研究》2004,28(6):27-33
利用对中国人口有代表性的、最新资料 ,分析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变化趋势和人群、地域特征。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异常 ,主要表现为第二及以上孩次的出生性别比的升高 ,其中只有姐姐的婴儿出生性别比异常升高情况最为严重 ;且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从地域分布来说 ,华南和华东地区出生性别比异常现象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切实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重要任务。2000~2010年间,在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湖北省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比"五普"下降了4.01个单位值,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本期开始,我们聚焦湖北省生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邀请湖北省人口计生委主任杨云彦介绍湖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经验及思路,并分期刊登部分地市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区域差异及演变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性别构成是影响人类婚姻、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因素,也影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也是编制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人民生活、劳动、城乡建设等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1%人口抽样资料分析了中国总人口性别比演变动态及地理分布特征。表明:(1)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性别比偏高的国家,新中国总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2)1953到2005年,年龄性别比曲线越来越平稳,性别比最高峰值呈现有低龄组向中龄组及高龄组转移的趋势;(3)各省区之间及城乡之间的性别结构差异由大变小;(4)山区性别比高于平原。重工业城市高于其他城市。大城市高于小城市。  相似文献   

8.
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的人口伦理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婴儿出生性别比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持续升高 ,人口道德面临严峻挑战。因此 ,从人口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的道德原因 ,阐释人口道德的生成机制 ,重建科学的现代的人口道德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发展演变趋势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采用非线性分形理论及分形分析R/S法,对中国人口总数的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发展演变满足赫斯特律,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人口增长在其演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规律,人口总数将继续持续增长,这种研究结论与中国人口发展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人口自然出生性别比是分析和评价人口出生性别比偏离的重要指标,中国对人口自然出生性别比的研究一直比较缺乏。人的出生性别比正常范围为102~107,国内一般都是以其上限作为标准判断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程度。但是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的双生子信息探讨双生子出生性别比特征。研究表明,中国1989年双生子出生性别比为104.87,在女性主要生育年龄阶段生育的双生子出生性别比是相当稳定的,比较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出生性别比。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不仅普遍偏高,而且随女性生育年龄变化的模式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韩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公共治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国出生性别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韩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是性别选择流、引产,而传统文化是根源性的原因,韩国性别失衡带来一系列社会后果,影响了韩国的社会稳定;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女童权益、反对歧视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法律法规;韩国的公民社会也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通过公共治理,出生性别比出现显著下降,而且女性地位得到较大提升;韩国性别比失衡问题的治理对中国解决相关人口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比“三普”、“四普”数据,对我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已经存在。虽然问题没有汉族严重,但其发展的趋势与汉族相当接近;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和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article, we used the data from the last three population censuses of China in 1982, 1990 and 2000, to study the dynamics of the sex ratio at birth and the infant mortality rate in China. In the late 1970s, China started its economic reform and implemented many family planning programs. Since then there has been grea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 dramatic decrease in fertility in most of its provinces. Along with these achievements, the sex ratio at birth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has increased to significantly more males to females, and in some provinces of China reached unprecedented levels. The ratio of infant mortality of the males to females for manyprovinces in China become extremely unbalanced with a much higher female infant mortality rate. In our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x ratio at birth and the ratio of the infant mortality of males to female. Social and economic reasons for these unnatural trend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出生性别比是人口发展的"生态基础",而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是和谐人口生态关系的一个极不和谐的因素。已有的人口学研究一般从全国或区域的范围分析出生性别比问题,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出生性别比失调自身的特点。基于人口生态视野分析贵州民族地区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特征、成因和后果。男性偏好在该地区特定的人口生态制约下有着深刻的经济、文化、社会、性别根源。贵州民族地区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提高贵州民族地区妇女社会地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S Liu 《人口研究》1988,(3):33-36
The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is analyzed using data from the 1982 census. The focus is on geographic differentials in sex distribution and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density on those differential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sex ratio at birth was lower in urban populations than in rural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6.
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的分层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郭志刚 《人口研究》2007,31(3):20-31
本文对以往出生性别比研究中的若干观点进行了学术评论,并讨论了个别经验统计分析中的方法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非线性分层模型将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1‰数据和1999年的地区级生育政策数据结合起来对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育龄妇女现有子女数量及性别和一些社会特征对出生性别比存在单独的影响,并且肯定了生育政策既存在对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影响,也通过其与妇女以往生育结果以及其他社会特征之间的交互效应来影响出生性别比。  相似文献   

17.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explanations for the pattern of recently changing trend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sex ratio at birth in Korea and for Koreans in Jilin Province and Yanbi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China....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ince the mid-1980s, sex ratios at birth have risen remarkably in Korea.... This paper also highlights the recent increase in the sex ratio at birth for the Korean population in China, residing in urban areas densely populated with Koreans. As the key forces behi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ex ratios at birth, the effects of son-selective reproductive behaviors, which in turn, are affected by th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re stressed."  相似文献   

18.
性别比失衡对未来农村养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婷 《西北人口》2008,29(3):121-12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将造成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男性婚姻拥挤。导致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大量婚龄男性难以婚配.最终将导致本世纪中叶以后这些地区出现大量终身未婚的单身老人,给农村养老带来挑战。合理地引导出生性别比回归正常,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养老保险。改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加强和完善养老设施建设,将是我们应对这一未来挑战应做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