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理学的科学观与统一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心理学的发展取决于心理学科学观的变革。这会导致重新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改变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心理学的研究应涉及心理现象和心理生活,并应采取不同的探索途径。心理学的统一应为有差别的统一,也即建立统一的科学观,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统一的规范,容纳不同的心理学探索。  相似文献   

2.
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是生态心理学在应用方面的研究,伴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关注而兴起.它与生态学的生态心理学在理论上相互借鉴,注重本土化研究,支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哲学及心理学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性本善的主流人性观,如能应用到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研究中,将推动这一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认知心理学的阅读能力观及其教学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阅读能力观只是分析了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并没有解决阅读能力是如何形成的问题。认知心理学用知识解释能力,并揭示阅读能力是如何获得的。认知心理学的阅读能力观,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含义。  相似文献   

4.
情境教学的发展和应用在我国已经具有多年的历史 ,把情景教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心理学的教学之中 ,目前只见探讨 ,还没有实验模式。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在心理学的教学中尝试性应用情境教学的实验模式  相似文献   

5.
情境教学的发展和应用在我国已经具有多年的历史,把情景教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心理学的教学之中,目前只见探讨,还没有实验模式.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在心理学的教学中尝试性应用情境教学的实验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土心理学的科学观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宁 《学术探索》2002,(2):21-24
正确的科学观是学科发展的前提 ,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一直在自然科学观和人文科学观之间摇摆不定 ,这给本土心理学研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土心理学的内涵是文化意义 ,应该确立人文科学观 ,遵循人文科学的研究原则 ,克服自然科学观造成的抽象研究 ,在心理生活的历史性与具体性中理解和阐释心理生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把中国古代熠熠生辉的生态文明思想同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的生态理论思想做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与马克思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的"人为天地立心"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儒家的"周而复始"与马克思的"循环经济"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也存在着差异,如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通过比照,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与马克思生态思想中汲取适用于我国的理论思想,不断地丰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生态问题进行批判并思索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它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强调社会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介,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是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源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自然和社会达到和谐发展,是当下城市建设的目标追求。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彭秀兰 《学术探索》2012,(2):186-188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的重要主题,这对我国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同时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等原则,以确保教育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热爱和保护生态的角度,把生态观融入审美教育之中,使人类逐步具有生态审美素质,使关爱环境成为人类的自觉行动,这是教育亟待加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多元化、开放性 ,反对整齐性、统一性 ,其对现代认知心理学过分依赖实证主义及过分追求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 ,忽视对人的本质属性及动机、情感等非认知因素的研究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受其影响 ,认知心理学的后现代研究取向重视研究的多元化、差异性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生态品性是心理学本身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它有着一定的理论可能和现实的人性需求。一方面,生态学带来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的形成,生态与心理交叉为心理学生态品性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可能;另一方面,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体,人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学的品性,人的生态性、个体的境界以及人的非理性等呼唤心理学生态品性回归。心理学生态品性以共生主义为原则,遵循交互作用的循环解释法则和系统、整体思维,展现出心理学整体、多元共生、开放的生态品格,为心理学提供一种更具包容力的人性架构。  相似文献   

13.
就学理认知路径而言,“和谐”应当是一种以协调与平衡为内涵的“和而不同”价值境界的终极追求,但政治系统实际掌握着和谐社会理论建构及实践进程的话语权。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取得新进步”,首先就要求政治系统拓展与和谐社会内涵相契合的心智图式。追求协调与平衡发展的生态政治观无疑能为更新政治系统的心智图式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但生态政治观的深入思考又应当立足于生态人的前提假设。  相似文献   

14.
东北极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对赫哲族传统文化上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即赫哲族把一切自然万物都赋予了生命的同时,把他们提升到了与人对等的境界。这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然不分的生态观,其所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的亲和性,促成了古代的赫哲族与地理环境相互和谐、统一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为道德关系的背景下,生态体育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古代“天人一体观”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深刻的启迪,运用体育生态观来分析体育运动的节律,认识体育运动的功能,使现代体育向更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名实分离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常见秩序形态,它与传统秩序观的特征有关。在审美秩序优于逻辑秩序的基本状态下,对秩序正当性的标准体现出实质正当优于形式正当、动机优于程序的特征。对这种秩序观的实践,使得在社会层面上的名实分离不仅成为必然,而且成为必须,这也就是所谓的潜规则盛行。这种二元或多元秩序状态,同时又被其文化观念隐含地包容,进而维护着传统社会无须整合的和谐秩序。  相似文献   

17.
爱默生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美国文化精神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的思想学说和文学作品中,自然主义是他习惯表现的主题。他的自然主义观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与哲学的一大思想源泉,涉及对自然的生态认识、自然理性以及超验主义等内涵。他以不同于中世纪宗教视角的生态眼光审视着自然的本质,提出自然理性与超验主义来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灵魂的纯净。  相似文献   

18.
张德寿 《学术探索》2004,(10):108-111
“天人合一”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思想 ,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儒学中阐释得最充分、最精致 ,也最具影响力。但儒家的“天人合一”不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态观 ,而是针对道德本原和王权神圣而提出的天人关系思想  相似文献   

19.
高翔 《人文杂志》2006,2(5):88-94
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生态学思想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他的“中间环级”说显示了艺术生产的外在流程,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艺术链。它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力量体系”,在文艺与经济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态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现代生态伦理的构建需要从传统生态伦理中汲取营养。古代生态伦理问题与现代生态伦理问题的提出是否基于同一原因,这是当今研究生态伦理需要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古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较小,因此生态伦理问题还不足以影响古代社会的发展。基于这种情况,他们涉及的生态的言论多不是从生态关怀的角度提出。当今生态伦理的构建,是否要照搬古人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传统生态伦理向当今生态伦理转化时必须思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