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儿汉子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习称人曰子,每于民族名下缀“子”字,不论是文字或口语里,常常会遇到有“苗子”、“蛮子”、“番子”、“鞑子”等这类词,独于汉族自身,不常以汉子称说,可是又非绝无此目,只是意义不同。所以也不能以自称、他称作解释。旧时代,在一般中、上层里,特别在知识界,用“汉子”这个词,会感觉卤俗失雅,缙绅先生不言之。现代汉语里,对这个词的使用,意义上有发展、有变化。  相似文献   

2.
收入《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近三百首苏词,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怎样看待苏轼词中时有流露的“人生如梦”思想,长期以来,似乎无甚分歧,那就是一概认为是“应该批判”的“消极思想”。近些年来,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有改变的趋势:游国恩等人的《中国文学史》在谈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写道:“作者写这些词时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因而流露了沉重的苦闷和‘人间如梦’的消极思想;然而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3.
从物语到小说——中国小说生成史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论中国小说史,首先要对“小说”一词下定义。可是,鲁迅以来有关中国小说史的著作里,找不到相关定义;只有从《汉书·艺文志》等古代文献之中找到的几个例子。二千年前的中国人以“小说”一词所表达的意义,和一百多年前的日本人用“小说”(英语novel的翻译)一词所表达的意义一样的吗?当然不同。我认为中国小说史也应该依据后者的意义来写:一、用口头语言来写的;二、从头到尾是一个个人的创作,且由作者自己执笔写下来的;三、还没受其他人的深度修改。所以我认为真正的中国小说史应该以《金瓶梅》为嚆矢。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看到“国”字时,头脑中首先联想到的是“国家”这个词。那么“国”与“国家”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国的字形与词义有什么关系?古代社会文化与政治怎样发展?这些问题,促使我们追溯“国”的渊源。“国”为“”的简化字。“”在甲骨文中作“”,在金文中作。其书写形式逐渐发展为等形,较奇特的是,并最终繁化为一类的形体。要从字形上考查国的渊源,就必须先分析“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或”解作:“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由此不难看出,古人在造字以表达其思想中的国这一概念时,已有这样的观念──用戈守卫的地…  相似文献   

5.
浅谈语义的分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的意义是在关系中建立的 ,一个词只有与其他词形成一定的关系时才有“意义”。同一语义场内中的各个成员在相互关系中确立各自的“意义”,这些成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语义场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当它的成员发生变化时 ,会引起语义场内的语义分割。本文从动态角度考察了语义场的成员改变所带来的语义分割现象 ,并试图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6.
张芷萱 《天府新论》2021,(6):149-156
词体起源、词调范围和词调分类,是词体研究中长期聚讼纷纭的重要问题。《唐宋词谱校正》在学术界有关于词体新规范的构建进程中,对这些词体研究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阐释和解决。它强调了燕乐在词体产生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辨析词和声诗、大曲、元曲等文体的关系,确定“律词”标准的基础上,明确了词调的范围。其文献价值和研究成果对词体研究走向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磊  钟锦 《兰州学刊》2004,(5):239-242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叶嘉莹词学思想中“弱德之美”、“词学困惑”与“双性特征”、“苏词之幽咽怨断”三个论题作出分析 ,试图指出这些论题不仅是词学所面对的问题 ,而且是关涉到哲学所面对的人生意义问题。从而看到叶嘉莹词学中包孕着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切关怀 ,超越了具体学科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性”,这是个非常难做的题目。SO年代初讨论现代派问题时,有人说现代派就是现代化,就有“现代性”(我认为“现性”、“当代性”两词并无区别)。又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思想最先进,以它为指导的文学最具“现代性”。这样的讨论,只好木了了之。无论是拿外部什么时髦的东西,或者自己主观上制订出若干条条,做“当代性”的标准,用以衡量、评论、说明中国新文学,都是非常困难的。文学研究的任务,是从事实出发,在尽可能真实详尽的事实基础上,作出自己的科学判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个工作做得好,自然反过来对现实会有指导的…  相似文献   

9.
释词二则     
在现代汉语中“早晚”一词,口语中常用,意为最终、最后、迟早、终归,表不定时。如:“你早晚得倒霉。”“他早晚会提升为教授。” 然考“早晚”一词并非产生于近代。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已大量使用,并用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何在?在这个问题上,提及“西化”一词,总会引起人们本能的反感,成为人们思想和论述中的一大忌讳,一块禁区,唯恐避之不及。“西化”概念究竟是什么涵义?它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又有什么意义?本文所要探究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 一 首先,我们来简要地探讨一下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思想,以弄清“西化”概念的源流,澄清它的本来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