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数学焦虑是一种特殊的学科焦虑。从数学焦虑的心理层面出发,一些测量数学焦虑的工具被开发出来,并得出了它的维度。数学焦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环境性因素、个体的人格特征和情境性因素,同时数学焦虑会影响到数学认知,进而影响个体的数学成绩。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文化对社会人格的塑造研究入手,提出了社会情境、社会暗示、社会感染、社会模仿是社会文化对社会人格塑造的基础因素,并从社会文化孕育社会人格、社会文化确定社会认知,社会文化养成主体意识,社会文化决定社会心理四个方面阐述社会文化对社会人格的塑造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现状及社会人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人格与认知研究的新进展,探讨了人格、能力与认知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格特质与认知操作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野。在认知操作或成就水平的预测中,人格至少与能力同等重要;概念与情境的界定、人格与智力的关系、人格特质的测试工具以及变量的控制等问题成为人格与认知关系研究的关键,只有在双向考察的基础上才能完整地理解人格特质与认知操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一直受到认知学习理论的影响,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个体获取信息的心理认知过程。然而,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往往是两种学习方式(即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共同作用的结果。情境认知理论能够同时兼顾学习者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该理论认为,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内部心理表征,同时也存在于个体与社会、真实情境的交互过程之中。在真实情境的认知活动中,还要注意对关键知识的选择和把握。以思维经济原则为前提条件,才能达到“高效”且“省力”的效果。因此,基于情境认知理论与思维经济原则的“高效汉语情境认知学习策略”是促进学习者“高效”汉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情境语义学为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理状态提出一个情境认知框架,并依此发展了一个意义理论,自然语言语义在这个意义理论中得到合理解释.从其理论源头、理论视角及其应用等角度来看,情境语义学与当代认知科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对认知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情境语义学所确立的信息认知框架、相关认知词的情境语义解释与情境逻辑分析以及自然语言中隐喻表达的情境语义刻画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即学习与认知具有情境性,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本文阐述了有关情境教学的基本观点,以及认知学徒模式与抛锚式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自有限理性提出后,相关研究局限于认知能力、外部环境、信息完备性等因素的复杂性,始终裹足不前。而社会实践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人们的有限选择、有限认知现象,因而亟须破局有限理性的研究现状,为社会生产实践提供有效的应用理论指导和方法。我们发现,有限理性的过往研究始终站在宏观社会视角下,导致无法量化,但有限理性本质是个体微观层面对某一特定事件或事物认知程度的反映。因此,本文转换至个体微观视角,一方面尝试定义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理性程度;另一方面认真探讨了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及理性程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个体的主动性人格有利于其产生创业意愿,同时在中国情景下,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本会对创业意愿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对324个样本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个体的主动性人格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社会资本对创业意愿有促进作用,且对上述关系起到调节作用。相比低社会资本条件下,高社会资本个体的主动性人格对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作用更强。在高社会资本情境下,个体的主动性人格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正向且显著;而在低社会资本情境下,个体的主动性人格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正向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推进廉洁文化“入心”。从认知、认同、坚守三个方面剖析社会个体心理层面廉洁文化建设的过程。认知是社会个体对廉洁文化的思维塑造;认同是社会个体对廉洁文化的情感塑造;坚守是社会个体对廉洁文化的意志塑造。从思维到情感再到意志,体现廉洁文化在社会个体心理层面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廉洁文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它作为一个崭新的心理学构想,旨在揭示无意识成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目前内隐社会认知主要从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我等方面来展开研究。它采用的是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主要有启动效应、内隐联想测验、情绪性西蒙任务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贾凯 《东方论坛》2013,(4):16-20,96
池田大作的生命伦理观是以生命尊严思想为核心的。立足于生命的尊严这一价值基准,通过对启蒙时代以来受理性主义影响现代社会产生的各种危机的思考,池田大作倡导建立尊重人的人格、生命,为了人的幸福的"生命的世纪",并提出了实现途径,即通过人类精神的革命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现代社会的危机,让生命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12.
曹建玲 《南都学坛》2004,24(5):66-69
鲁迅对于西方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 ,即是实现人性的健全与解放。他尊崇科学 ,同时反对科学泛化对人文精神的抑制 ;提倡民主平等 ,又反对绝对平等 ,强调民主要建立在民众人性健全基础上 ;他吸收尼采“超人”哲学中对个体人的重视 ,又扬弃了其极端个人主义的观点。鲁迅向西方文化学习时呈现出不拒斥、不盲从、批判性吸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嵇康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崇尚自然,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嵇康无法将其理想人格与行为人格统一,因而他提出的反儒奉道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思想都是以自我意识认识本体的思维模式的外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满地实现理想精神境界与理想人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中军师吴用的人格特点相对复杂,这个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理想化的色彩,作者一方面突出他"智多星"的特点,同时又让这个艺术形象"活得像个人样",有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的人对自我价值的基本追求.吴用之"用"的本质就是对个体独立精神的肯定,对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的执着追求.从社会评价标准看,吴用貌似"无用".而从作为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15.
满建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6):67-69,73
方鸿渐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混血儿。中国传统文化在赋予他人性中正直、善良一面的同时,也窒息了他的个性的发展,造成了他的懦弱无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暂游离并未使他获得真正的西方文化人格,反而使他丧失了原来的文化立场,他徘徊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人格产生了分裂,因而他无法突破精神的围城,摆脱人生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苏轼作为文学斗士的性格具有多面性,其丰富而独立的文化人格不仅在宋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对后世文化人格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儒家伦理社会结构中寻求社会人生价值意义的同时,遨游山水、沉醉诗酒,从而在兴趣、态度、气质、个性、行为等精神与实践层面上整合政治人格与自由人格,把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以其丰富、独立的文化人格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君子就是善人、好人、合乎道德的人:他可以是最善最好最道德的人,因而可以是具有无私利他人格的人;而不必是最善最好最道德的人,不必是具有无私利他人格的人。一个人的行为不论如何自私利己而罕见无私利他,不论他的行为目的是如何为自己,但是,只要他不损人,只要他是为己利他而不是损人利己,那么,他就是一个合乎道德的人,他就是一个君子而不是小人。即使他损人,即使他损人利己,只要这些不道德的行为还没有使他形成和具有损人利己的品德或人格,那么,他就仍然是君子而不是小人。只有当他损人利己的行为越来越多而终于使他形成和具有了损人利己的品德或人格时,他才是小人而不是君子了。因此,君子显然是品德培养的基本目标,而不是品德培养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刘熙载一生恪守着儒家信仰,特别重视人格修养。他在《艺概》中,把人品摆在了第一位,并明确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这一论诗范畴。他特别服膺陶渊明,认为“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本文试图通过刘熙载对陶渊明论说的分析,以窥其思想及他对人品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他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正确解决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社会各阶层之间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矛盾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诗中弥漫着基督精神 ,其实他所认同的并非基督教神奇迷离的传说和枯燥乏味的教义 ,而是耶稣那种伟大的人格和精神 ,并以此作为他社会理想所依托的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