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是意象抒情的艺术。在诗歌审美中,我们都免不了受意象的诱惑。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谁也不会否认它艺术的魅力。但这魅力来自何方?我说:来自12个意象以及它们之间有机组合产生的诱惑。  相似文献   

2.
京西古道     
蒋宝贤 《社区》2012,(14):34-34
亘在北京西部的西山高大巍峨,是北京城一道天然的屏障。穿行于西山峡谷之中的永定河,水流湍急、险滩众多而且水位不定,难以用于通航,因此古人不得不在西山之中修建了道路,用于京城与西北之间的客货运输,这条道路便是著名的“京西古道”。 春风阵阵,乍暖还寒。行走在苍茫的京西古道上,不由地想起了元代著名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脍炙人口的散曲让多少远离家乡、四处奔波的旅人顿生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3.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是极受人们称道的抒情小令。通篇不过五句、二十八个字 ,但却吟唱出一首情意异常深切的游子思乡曲 ,描绘出一幅色彩十分浓郁的黄昏悲秋图。几百年来 ,它一直为人所传诵。多少人的情弦被它牵动 ,引起强烈的共鸣。即使在今天 ,时代和社会都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这首小令的情趣 ,格调离我们很久远 ,但读着它 ,同样可以得到艺术手法上的启迪和艺术美感上的享受。整个小令运用了大量的名词 ,勾出许多既各自独立 ,又情色相映、和谐…  相似文献   

4.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经典之作,全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秋,但恰恰写出了经典的秋天景象,其感受也是传统的忧愁,阅读者关注的核心应该是:这里的忧愁,和前面几篇有什么不同?全诗的只有五句,一眼望去就可感到其特  相似文献   

5.
意境漫议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特性,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研究,可以置于不同的理论构架中去研究。意境可以被理解为意象的格式塔。所谓意境的情景交融,实是指相对独立之“景”,由于灌注了作者之意(情)而成为意象,使意象具有了某种张力,从而在人心中能形成一格式塔(完形),即意境。例如马致远《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二句共六个词组,每个词组一个意象,各词组互不关联地出现。后二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透出万千落寞无奈,在读者心中,前述六个单独的意象便被那种落寞无奈的意绪灌注而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味之不尽的意境。 意象的格式塔,可以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去分析。从创作方面看,即是选择一定的  相似文献   

6.
梦幻中的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正坐在书桌前写作业,不由自主地念起了这首曲子。随着灵光一闪,我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顷刻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沙漠。黄沙万里吹得我睁不开眼睛,突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相似文献   

7.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说得好:“由于电影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因此我们倒是更应该将电影语言同诗的语言相比”(《电影语言》)。元人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正是可与电影画面相颉颃的形象具体、画面感极强的优美诗章。元人周德清谓之为“秋思之祖”;明代王世贞说它是“景中雅语”(《曲  相似文献   

8.
刘彦和《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之解诂有极端化、简单化、模式化倾向。“博徒”词义自《史记》之后发生细微之变化。应当根据《文心雕龙·辨骚》之文意以定“博徒”之具体涵义。此博徒亦当训英杰,但又不同于完全褒义之英杰,即非正途出身之英杰,实属历经曲折而终入正途之英杰。《文心雕龙·知音》之“博徒”用为贬义不可作为《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也必用为贬义之证据,二者应依语境不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摘要]《中庸》讲“诚”,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庸》把“诚”释为“信”;宋朱熹《中庸章句》则把“诚”界定为“真实无妄”,并对“诚”与“信”作了区分,尤其是从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层面讲“诚”,而与《礼记正义·中庸》不尽相同。然而,它们都把“诚”看作“成己”“成物”的必要基础,而为后世所阐发。对朱熹《中庸章句》与《礼记正义·中庸》在“诚”论上的异同做出比较和分析,不仅可以看出前者对于后者的思想变化和发展,而且对于深入发掘“诚”的内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元代有三位叫马致远的名士。一位是“马寅,字致远,许州人。性雅重,嗜古学,恬于仕进。”(王恽《秋涧集》卷五十九《文通先生墓表》附《碑阴先生记》)他生活于金元间,是纯粹的文人。另一位是元中叶的画家马致远,他是“秦淮人”,当过“广西宪掾”(张以宁《翠屏集·题马致远清溪晓渡图》中“自注”)。他的儿子马琬是名重一时的大画家(可参看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古汉语别称词的性质和作用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八云:“南中丞卓楚游学十余年,衣布缕,乘牝卫,薄游上蔡。”“牝卫”是母驴,“卫”是驴的雅号。据宋·罗愿《尔雅翼·释兽》云:“晋卫玠好乘之,故以为名。”《文选》南朝·齐·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唐·白居易《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绿蚁,原  相似文献   

12.
《中藏经》始载于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医方”下篇,题曰“《华氏中藏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为“《中藏经》一卷,汉·谯郡华佗元化撰”。但关于本书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疑为华佗本人所作的;有疑为华佗弟子作的;有疑为六朝人作的;有疑为宋人作的。从书中的韵文入手,找出押韵的字,并根据历代音韵体系十分严密的特点分析了书中韵字在不同时代的分合,指出“蒸”韵之“证陵”字与“庚耕清”韵字相押,是宋代的音韵特点,从而证明该书很有可能是宋人编辑而成。至于书中某些内容,渊源更早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说“唐末司空图……盖息列其诗之有得于字之表二十四韵。”元好问说“《诗评》《诗品》《诗说》《诗式》亦不可胜读。”据此可证,苏氏、元氏读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揭斯“唐末司空图教人学诗”云云,亦多侧面表明揭氏读过《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14.
“巾”释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巾”字,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唐诗选》解释为“袖巾”;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的《唐诗选》则解释成“衣巾”。 “袖巾”应有两种理解:一是“袖”上的“巾”;一是“袖”里的“巾”。“袖”上的“巾”,那就是所谓的“广袖长巾”了。古代服装的“广袖”是有的。《韩非·五  相似文献   

15.
碑刻的拓本,是我国古今用以传播石刻文字及其书法艺术的重要凭据。石门石刻的传播,就借助于拓本之功能。据《隋书·经籍志》和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早在我国的隋唐之际,椎拓技术就已盛兴起来,拓艺渐趋精良。故而诗人韩愈、韦应物对当时所见《石鼓文》拓本有“毫发尽备无差讹”和“既击既扫黑白分”之称誉。唐·李肇《国史补》载:“尝令打李楷洛碑,钉壁以玩”。足见唐代不仅拓技流行,而且文人们已有将石刻拓本作为艺术  相似文献   

16.
总集之祖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隋志》将《七录》之杂文部并入总集类,实名乖于实,显为不当。近人或以《善文》为总集之祖,盖缘忽于此“乖”及昧于杜预稍早于挚虞而不辨其各自为书之时间所致。《书》《诗》《楚辞》《汉志·杂赋》《徐、陈、应、刘遗文集》,亦均非真正意义上之总集;真正的总集之祖是《文章流别集》。  相似文献   

17.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18.
一、《诗品》正名《梁书·钟嵘传》云:“嵘尝评汉、魏、六朝五言诗,名曰《诗评》。”《南史·钟嵘传》则称此著作为《诗品》。《隋书·经籍志》有著录,云:“《诗评》三卷、梁钟嵘撰。”注云:“或作《诗品》。”《新旧唐书·艺文志》则承《隋志》之旧。南宋以还,官私书目著录则仅署《诗品》之名,不复有《诗评》之称。是书名称沿革,大致如此。《梁书》作者姚思廉、《隋书》作者魏征等,均初唐间人,而此两书同时在唐贞观三年  相似文献   

19.
今人张涤华《类书流别·存佚篇》著录了《彭氏类编杂说》一书①,庄芳荣《中国类书总目初稿·书名著者索引篇》因之②。《彭氏类编杂说》六卷,明彭好古辑。此书最先著录在《千顷堂书目》子部类书类,“彭好古《彭氏类编杂说》,六卷”③。《明史·艺文志》本于此④。然而有清一代重要的目录书,如……  相似文献   

20.
<正> 《诗·大雅·思齐》首章载:“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汉·毛氏旧注:“大姒,文王之妃也。大姒十子,则众妾宜百子也。”郑笺:“徽,美也。嗣大任之美音,谓续行其善教会。”唐·孔氏疏:“大任以有德之故,为大姒所慕而嗣续行其美教之音,思贤不妬,进叙众妾,则能生百数之此男。”(见《毛诗注疏》) 近代注释家恫城吴闓生关于以上两句,只释“‘徽’,美也”,而总论中称:“先言大任之德,而大姒能嗣之。”(见《诗经会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