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读新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经济”主要“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经济是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虚拟经济是新的经济活动模式 ,网络经济是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在新经济时代 ,知识工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是近年提出的新名词 ,它特指根植于革命性技术进步的新型经济形态 ,涵盖了“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与“风险社会”等。文章指出了人们在分析新经济时经常陷入的误区 ,阐明了新经济以网络为基础、以科学技术来驱动、以创新为特质的运行特点。分析了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后 ,提出了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发展对策 :第一 ,注重知识经营 ;第二 ,重组业务流程 ;第三 ,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第四 ,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发展和应用使整个社会经济走向新社会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与其说是一种独立新经济形态,不如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变革的力量,它不断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朝着网络经济、智能经济和普惠经济的方向发展。这三个方向发展驱动社会经济结构性变革,因而需要系统性理论思考和单一理论框架,才能设计或探寻符合数字经济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规则。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或网络技术和知识创新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新经济的实质是知识经济,但却不能简单地把二者等同起来,新经济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或启动时期.新经济也不能等同于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所指的是电子商务与网上银行,它是新经济的重要因素或一种形式,不是指新经济的全部内容.如果把新经济等同于网络经济并大肆报道网络成了暴富的"快速路”,新经济概念可能被人扭曲,如不加引导、调控,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网络泡沫”,进而发展成为"泡沫经济”.[  相似文献   

5.
网络经济是新经济,有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法则、特征与规律,国外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网络经济的做法对西部大开发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网络经济的崛起,为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被称为“信息经济”或者“网络经济”,是因为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掘正在改变以物质资源投入为主要支撑的“旧”经济的增长模式。网络银行的出现 ,正是积极活跃的“新经济”的产物。银行业步入网络时代 ,网络融入银行业 ,正迎合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趋势 ,也奠定了全球网络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从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的运行对比中 ,我们才能更好地回答如下这一问题 ,网络银行是否最终会取代传统银行 ?  相似文献   

7.
网络与经济     
现代社会就是网络社会 ;网络的发展必将推动并产生一种“新经济”———网络经济 (即“大同”经济 )。作者阐述了网络经济的几大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企业的资本知识化出发 ,探讨了工业经济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在企业内部的两种分布状态———“橄榄型”与“哑铃型” ,从而论述了企业资本知识化的主要对策。这对我国企业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如何进行资本运营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经济是一新兴的经济部门,在西方已迅速发展起来,并有望成为21 世纪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与传统经济部门相比,网络经济具有“去中”、高效率和低成本、方便顾客等优势。我国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引导培植风险投资业、银行业提供支持网上异地结算服务、建立网上交易安全认证体系、提高商品配送业的效率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在当代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 ,必须在理解和把握这一内涵的基础上才能解决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问题。以下几点是先进生产力历史内涵的展开环节 :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的“独立因素”;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作用不断扩大的“独立变量”;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系统中的先导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经济特别是网络经济作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的整体体现。在网络经济中 ,先进生产力已经展现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可以预言 ,随着这一经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整个社会形态也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因此必须以此为基点确定我们的发展方向和社会角色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1.
经济,就象任何活的有机体一样,总是在周围的挑战与机遇中作出反应,不断发展变化。比较一下日美两大经济体系,仅仅在10年前,日本还是一派形势大好,而美国则在低增长和步履蹒跚的银行业问题中苦苦挣扎。但今天的统计数据表明的完全是另一幅景象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90年代对美国来说,都是一个出人意料的腾飞———我们称这10年为“新经济”时代。来看看以下这串来自美国的数字:实际利润增长了70%的同时,通货膨胀控制在2%以下;失业率维持在45%左右;再加上实际工资的增长。根据对经济不同方面的调查发现,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支撑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便是数字劳动,相比传统劳动,数字劳动的新特征使得学术界对数字劳动的认定标准产生了争论,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数字化时代已经过时。文章通过对数字劳动的考察和研究,发现数字劳动依然具有生产性、劳动性、物质性等特性,数字劳动与背后的资本关系并未发生质的变化,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数字化时代并未失效。同时,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数字劳动规则。  相似文献   

13.
试论网络经济的经济本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的诞生,人们开始关注网络经济这一新概念,从各种角度对它进行探讨、研究。有人认为,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延续;也有人认为网络经济就是信息经济的核心;还有人认为网络经济的本质是数字经济。而对于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和经济理论,也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对网络经济的本质特征及其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达9年的经济持续增长表明美国已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基本内涵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广泛应用因特网进行电子商务的、日趋全球化的经济形态。“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技术创新快、产品生命周期短、风险投资加速、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企业个人与机构保持高度适应性。在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认真吸取美国“新经济”的成功经验,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在“新经济”的背景下,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来思考西部地区开发思路。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利用;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要重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要适当搞一点“逆市场调节”。  相似文献   

15.
网络的兴起与介入是新经济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 ,网络化经营正在成为当今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网络化经济涉及到企业的经营战略、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系统工程 ,也涉及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再认识和再建设。本文分析了网络经济的兴起及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指出了会计信息必须适应网络经济的趋势和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6.
媒介的逻辑     
人们往往同时用“数字时代”与“图像时代”一起命名我们这个时代。这一穿越抽象、具象、可见、不可见领域的奇特的双重命名,正是因为今天的数字——虚拟媒体已经成为最抽象之物与最逼真之物的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新经济”“新经济”始于 90年代的美国。进入 90年代以来 ,美国经济连续 9年持续增长 ,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现在 ,美国经济实现了“一高两低” ,即高增长(连续若干年 4 %的增长 )、低通胀(1 9% )、低失业率 (4%左右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说 :“美国经济目前的好时光是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中所没有的”。这主要是以“新经济”为主导 ,由知识增值产生的企业变成了主要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按照国际社会比较标准的定义 ,“新经济”是指和网络、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商务工程、生物技术相关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是建立在信息技…  相似文献   

18.
网络经济时代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时下人们对网络经济的几个认识误区,对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因特网经济、广义网络经济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网络经济不是网络加经济,更不仅是信息网络加经济,而是依靠网络实现经济,并提出网络经济时代的十大新法则。  相似文献   

19.
近年美国新经济现象,给经济学理论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的新问题。美国新经济使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兼容度增大,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菲利蒲斯曲线失灵;“新经济”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的特点,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不再成为起主导作用的规律;“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内生变量进入增长模式;“新经济”使经济周期性特点不显著,经济周期性波动微波化;“新经济”对完善国民经济统计工作也提出了一些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世界经济蓬勃发展,企业要以全新的理财观念和现代化财务管理观念进行理财。目前,理论界提出的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全球经济就体现出新时代经济的新特征。要想使传统的财务管理得到新的发展,必须与新经济时代的基础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