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活水源源不断,江河滚滚长流,地处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地的青海是久负盛名的“中华水塔”、三江源头。丰富的水资源为青海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高速发展的水电事业又成为青海经济建设的动力之源。点点耕耘中,青海水电事业奏响了一曲昂扬壮歌…… 青海水电资源丰富,众多的水电站如珠玉般镶嵌在黄河上游,承载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厚望,也担负著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的世纪重任 地处祖国西北部的青海,因省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内资源丰富,湖泊、冰川、尤其是河流,为育海提供了丰足的水资…  相似文献   

2.
西北高原上的青海,总是隐含著让人惊奇的神秘──雪山、草原、大漠、旷野,用一份粗犷和深遂吸引著人们的视线;然而,真正使人惊叹的却是那蕴藏丰富的能源,尤其是有黑金之誉的石油和未来最富推广使用潜力的天然气,它们成为青海腾飞强健的翅膀。 丰富的省油、天然气资源是青海发展的一大优势,它不仅直接推动了青海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成为撬动西部开发的有力支点 青海,拥有7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在这片古老的士地上,留下了远古时代不朽的记忆,镌刻著前人耕耘的足迹。而矿藏,便是这些古老记忆的标签,携著尘封的记忆从千百万年前…  相似文献   

3.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因境内有著名的高原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全省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中54%的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全省辖6州、1地、工市,48个县(市、区),总人口 518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5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占总面积的98%。 青海是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内陆省份,同时又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有著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特别是以下几种优势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 一是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4.
1998年,时任副院长的铁应学同志被青海省第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为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此时的他,已在这片雪域高原奋斗了整整33年。 1965年,刚从西北政法学院毕业,钱应学便毅然从家乡陕西高陵来到了青海,开始了他从事政法工作的历程。33年里,他的足迹遍及青海的山山水水,跑遍了青海的各州府地,把法律和党的政策送到了车原牧场、田间地畔、工厂学校、监管场所。他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干起,用学到的知识和不断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青海的建设默默地奉献着、回报着淳朴的青海人民。虽已任省法院院长之…  相似文献   

5.
率意延伸的草原,澄明蔚蓝的天主,还有数不清的牛羊──青海,它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之一。如令,青海正在清风白云间的高原上缔造著一个绿色海洋的世界,也缔造著一个世纪之初充满希望的绿色梦想。 强烈的日光、酷寒的气候、稀少的氧气、充沛的降水,所有这一切使青藏高原上的天然牧草得以大面积生长,在青海,有可利用草原面积4.74亿亩,占全国可利用草原总面积的14.43%,仅次於内蒙古、新疆、西藏,居全国第四位。同时,育海的牧草富含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适口性好,这些都成为青海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青…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分析青海省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就青海城市建设问题作了探讨。认为青海城市建设应突出特色,加强城管工作,发展小城镇,使青海城市建设工作走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昨日青海,从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翩然走来。挟青山碧海的豪迈、携远古文明的深邃,它在祖国西部巍然■立。岁月磨砺出它的风骨,渴望已成浓厚的积淀。青海,三江之源,发展之源,文明之源。 今日青海,自历史传统中汲取精华、摒弃糟粕、锐意进取、勇於创新,从传统里破茧而出,涅■更生,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保……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指数在西部各省中位居前列,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 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带著对历…  相似文献   

8.
《青海历史梵曲新音》系青海佑宁寺堪布松巴·益西班觉(一七○四——一七八八)于1786年所著,是这位藏传佛教名宿晚年应青海蒙古额尔德尼车臣博硕克图贝子措结多尔济之请求而写出者。简称《梵曲新音》,通称《青海历史》。此书是一般应酬之作,自称“不受词藻学、古词之束缚,而以普通用语写出的一部书,取材于各大喇嘛的传记,而大部分则来自值得信赖的古老民间传说,为了合于各种口头流传,不计其来源之是否可靠,可能有错  相似文献   

9.
青海高等教育改革刍议何波,李晓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西移。青海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跨世纪之争的青海,其发展的突破口在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缩少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改革青海高等教育就成为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一、青海高等教...  相似文献   

10.
汤汤湟水自西向东滋润著高原的土地,一座高原古城在湟水上游卓然而立。她四面环山、三川汇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是联结青藏高原和内陆地区的通衢,这座古城就是西宁。 建城已有两千多年的西宁,屹立於高原栉风沐雨,给荒凉点缀出一抹璀璨的色彩。 当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到高原时,西宁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新的建设目标:在二十一世纪初期,西宁将建设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高原朔风劲吹,拂起西宁朦胧的面纱,我们看到,古城新著的霓裳在风中翻飞。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辐射源,是…  相似文献   

11.
地处祖国西部的青海,在结束马步芳家族四十年统治,迎来新中国诞生之后,即汇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之中。显然,这个经济基础极端薄弱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遇到如此突然的转折,必然会有一系列值得深思的具体问题。而这些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已成为历史。但是为了现在和将来更好地建设青海,颇有必要作一认真地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人所共同注目的问题,而处理好人与地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历史上,青海的先民们在开发农业资源、发展农业经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可为今后发展青海农业经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山宗水源     
气势磅礴的造山运动以不可阻挡的巨大力量改变著地球的面貌,当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首相撞之後,使二亿年前的古地中海隆起成世界上最年轻、最雄伟的高原──青藏高原。它被誉为地球“第三极”,驻足这里有如站在地球之巅,青海就位於青藏高原东北部。巍巍昆仑,滔滔江海,构成了中华民族山宗水源之地。 当你来到了雪山连绵、曲流纵横、湖泊星散、草原广阔的青海南部高原,仰视群山,北面,神圣的昆仑山横空出世;西面,绵延的可可西里山神奇莫测;南面,高耸的唐古拉山冰雪接天;东面,宏伟的巴颜喀拉山逶迤莽莽。这里的平均海拔在450…  相似文献   

14.
汉至元代是青海城镇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受经济形态、自然地势、政治军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青海城镇在空间布局、结构、形制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点 ,并通过对青唐城的具体分析 ,阐述高原城镇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巍巍昆仑,绵绵祁连,如两条巨龙遥相呼应,共同环抱一颗明珠──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盆地中南部明澈无垠的碧空下,片片盐池恍若层层云朵撒落人间,铺开了如银似雪的美丽景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察尔汗盐湖。 这里,浸润著一代代盐湖人辛勤的汗水;这里,镌刻著建设者们的美好青春与坚实足迹;这里,凝结著他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这里,既有壮歌更有辉煌…… 依托得天独厚的盐湖资源.几代盐湖人艰苦创业,在青海盐湖集团崛起的同时,察尔汗盐湖这片不毛之地,逐渐成为我国最大的钾盐生产基地 “察尔汗”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  相似文献   

16.
内地会传教士连福川集其在青海藏区20余年之布道经历,著成《生锈的铰链:青海藏区的门户初开》一书,从政治、经济、社会与人文诸角度,尤以深厚的地理学涵养,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近代青海藏区的社会概貌。虽然连福川运笔不免有其偏颇之处,但重读其文字,不仅可以重新审视近代基督教在青海藏区布道之历史,增进对近代青海藏区社会的认识,亦可在对青海藏区自然与人文社会影像的认识的再认识、理解的再理解中,窥知在传教士将西方的知识和观念带到东方的过程中,因文化和族际差异产生的交流与碰撞。  相似文献   

17.
塞外的风沙漫卷可可西里茫茫的戈壁,远处的山峦在狂风呼啸声中愈显雄浑,天地四野则逼来阵阵苍凉。这是青海境内最为荒凉的无人区,然而无人区的恶劣环境却阻挡不了利欲熏心者的踪迹,因为许多野生动物却顽强地存活在这里。人们熟悉的藏羚羊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活到了今天,却难以躲避偷猎者的枪口。 一时间,戈壁透出隐隐的血腥,“绿色”发出痛苦的呻吟。青海的生态环境需要保护,千千万万的野生动植物亟待拯救! 面对巍巍昆仑,俯瞰蓝湛湛的青海湖,青海人民一直以来都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也不遗余力地保护著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著祖…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自十三世纪初(公元1206年)进入青海以后,繁衍生息,长期以来和青海各族人民,特别是和藏族人民一起,在共同开发建设青海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在为实现“立下愚公志,开拓新青海!”宏伟奋斗目标时,不但要懂得青海的现在,而且要懂得青海的过去。因此,缟写了《青海蒙藏关系和蒙古族研究资料索引》一文,供研究者检索使用。为保持资料的全貌,正反两种观点的资料均辑录,请读者参考时慎用。  相似文献   

19.
努力办好青海民院推进我省四化进程青海民族学院院长丹果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青海民院已走过了45年的光辉历程。回顾过去,她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欣悦,但毕竟属于过去一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着更加繁重的任...  相似文献   

20.
谷晓恒,汉族,青海西宁人,1964年生。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院长,语言学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青海省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西宁市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1985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先后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进修和做访问学者。谷晓恒教授长期致力于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主编、参编《西部文化论丛》、《中国民俗大系·青海民俗》,以及高校《现代汉语》等多部教材。他植根于青海这片语言沃土,挖掘青海丰富的语言资源,近年来先后发表了《青海话中的词缀“头”》、《青海汉语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和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