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郭剑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91-93
"舟"作形旁,意义一般解作"船只",《说文解字》舟下所属共11个字都作此解,但其中关于"朕"、"般"、"服"三字形义关系的分析值得商榷。文章借助考古资料,联系古人祭祀祖先的祼礼仪式,推论"舟"作形旁还有一解,即舟形器物。以此,对"朕"、"般"、"服"等字的本义重新作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6.
7.
郑美琴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2,15(2):112-115
信伦理和信制度是在同一个问题的两个层,信伦理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主要强调信伦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信关系和诚实守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信制度则属于现代社会制度建设的范畴,主要强调制度建设及其惩戒和规范作用,以限制和约束背信,欺诈等行为,两个层面都讲信,两个层面有机结合,应该是现代社会关系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中的“信”伦理与“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美琴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2):112-115
信伦理和信制度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信伦理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 ,主要强调信伦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信关系和诚实守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信制度则属于现代社会制度建设的范畴 ,主要强调制度建设及其惩戒和规范作用 ,以限制和约束背信、欺诈等行为。两个层面都讲信 ,两个层面有机结合 ,应该是现代社会关系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论“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高寿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信”是主体自我确证和人与人、人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得以维系的重要道德范畴。吸收中外伦理学史中关于“信”德研究的优秀成果并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以增强全社会的诚信观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重要的道德范畴,有其自身的形成、演变过程,在维持人际平衡与维护统治者统治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人应努力修养、实践“信”德,只有批判地继承“信”德,才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舟部字舟、船、服、朕、俞以及舟部外的部分汉字前、受、朝、恒偏旁“舟”的形体从甲骨文到隶书发生了演变。利用出土文献研究舟的形体演变,可以得出结论:舟部字后世用法的核心义项仍与舟(船)有关的字在形体演变中大体没有变化,这部分字在现在依然从舟,作舟(般字除外),共13个;其他字讹变成从月,有服、朕、俞。讹变原因主要是隶变。 相似文献
12.
13.
周可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8-27
春秋初“信”为祝史职守之“道”。春秋末老子、孔子共同开启中国哲学“信”范畴的历史篇章。“信”范畴在道家有一个从“无为之信”到“逍遥之信”的演变,在儒家则有一个从“仁信”到“诚信”的演变。老子“无为之信”作为一种言说道德,以“言由乎道”或“言法自然”为本质特征;庄子将老子政治哲学的“无为之信”发展为处世哲学的“逍遥之信”。但两者均以“守中”“不辩”为共性特征。孔子之“信”属于“仁”范畴,为“仁爱之信”,其以“言必信”为体、“言不必信”为用,具有“信”的经常性与权变性辩证统一的特点,更以其立基于“智”的特点,与排斥“智”的道家老庄之“信”形成根本区别,又别于以“诚”为“天之道”的孟子之“信”和继承并发展了孟子“诚道”思想的荀子之“信”。孟子之“信”属于“诚”范畴,为“诚意之信”,是“仁”“义”“礼”“智”的共同根据。荀子之“信”作为具体表现“诚”的“信”,与“忠”处在同一层次,具有“诚意之信”与“实言之信”双重意义。虽然和孔子一样以“信”作为言说道德,但荀子更以“诚意之信”作为手工职业道德,是其区别于孔孟之“信”的一大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严复“信、达、雅”的三字翻译标准 ,作者提出“信”的一字标准 ,并从符号语义学的角度加以论证。“信”就是对原文意义的“信”。而原文意义可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信”的原则 ,就是在保证特定上下文中最重要的意义优先传译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地和正确地传递原文的多重意义。符号语义学“信”的标准较之其它翻译标准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冯霞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3):96-97
好的翻译首先应做到准确。本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才能做到准确地翻译。首先须通过语法分析和逻辑分析准确理解词义,同时还应增强对原所涉及到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其次须用准确的目的语表达出原的内容,既要做到符合目的语的语法结构,有须符合其表达习惯;最后须认真做好校对。 相似文献
16.
刘渠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2,(18):32-36
“仙作”的发轫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真正蓬勃兴起却是近几年的事。在2006年,仙游荣获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仙作”年产值由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60多亿元,拥有各类古典工艺家具企业3600家,从业人员达12万人之众,其中古典家具高端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六成以上。 相似文献
17.
刘雪冬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89-90
针对当今社会上使用同音近义词"作"与"做"的混乱现象,通过大量实例分析,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地辨析了"作"与"做"的根本区别,并指出了各自的用法和通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陆桂生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唐人秦韬玉《贫女》诗中的“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诗句,被人们看做是编辑工作的写照。多少年来,编辑同仁在责任感和史命感的促使下,任劳任怨,精益求精,使全国一千多家学报成为 相似文献
19.
陈思佳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39-42
自严复先生提出“信、达、雅”翻译三原则百余年来,此三原则一直在对我国的翻译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然而,“信、达、雅”自提出之日起,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三者是相提并论,还是以“信”为主,亦或根据翻译内容定主次,对此很多翻译工作者都有不同的解释。本文阐述了在“信、达、雅”三原则中,“信”是前提概念,是忠实于原文所具有的一切语言信息。所谓的译文的“各有千秋”,应当指译文的风格,而不应指译文本身。 相似文献
20.
华林春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3,(1)
教育既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别的不说,光“乐学”艺术就很有研究价值。所谓“乐学”,通俗地讲就是喜爱学习。东晋孙盛“论学忘餐”被人们奉为佳话,明末清初黄宗羲“鸡鸣就枕”也被人们传为美谈,至于蒲松龄从晨到暮迫日读,手不释卷乐如狂,更是精神感人。《论语·雍以篇》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礼记·学记》亦云:“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好”、“兴”、“乐”,即喜爱、感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