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朱自清散文生动表现了扬州旅游文化、美食文化、风俗文化;扬州儒商文化精神的“儒雅”与“浮躁”影响朱自清人格的铸造;扬州美女文化与方言文化构成其散文特殊的审美机制,而使其散文成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作为地域文化现象,关中文脉表现出了与中国其它地域文脉不同的特征。它产生一发展的前提,是此地由自然条件所决定而在很长时期内实行的专制。也可把它的结构看成一个“多重互补体”,即经济基底上的“炎黄互补”和“汉唐互补”结构,政治上层的“周秦互补”结构,文化上的“儒道(或佛)互补”结构等。其中包括,周公的“仁道”和“仁政”,是人类在“以人为本”之途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关中文脉原创性的代表“板品”,应倍加珍视;追求平等、公平等目标,也是应被今日继承发扬的。与地中海文明或中国“关东文明”相比,关中文脉特质的主要方面是“抑商”。关中文脉特质的另一侧面,是由盛唐的“重商”政策及其盛世文明来显型表达的。关中文脉的又一特质,是其早年文明原创性高于国内其它地域;此特质虽在其“抑商”的限制下逐渐向相反方向转化,但至今尚依稀可辨。关中“逆商”特征长期影响了中国发展,也使关中深陷困境,在当代须大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中文脉主导面也不是一无是处。在平衡市场经济弊端上,首先是周公仁道文化基因在弱化、抵制、减缓市场经济对人的“异化”方面至今有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历史悠远 ,延绵不断 ,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以伦理为中心 ,政治为本位 ,即伦理政治型文化 ;以儒、道文化为主体 ,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 ;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和以“义利关系”为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论传统商德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商德是在以抑商政策为基调的社会氛围下逐步形成的,它可分为经营理念、经营伦理和经营智慧三个层次。古代商人在经营理念层面上,经商仅作为业儒仕进的基础和手段才有意义;在经营伦理层面上,主要以儒家宣扬的诚信仁义为规范;在经营智慧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和”、“情”、“勤”等。在现代商业社会里,传统商德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仍应有选择地发掘和继承。  相似文献   

5.
方法论四题     
以农业为标尺去评估一种古文化的发育程度的理论,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复合经济形态是文明起源的最理想的经济形态。渔猎文明、畜牧文明和农业文明是互补关系。镐京方言的句法由SOV型演变为SVO型,是商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商族是红山文化的后代,所以红山文化的句法是SVO型。思维进化的程度和文化发展的程度是同步关系。在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的生殖崇拜中,原始思维的互渗规律表现得最是淋漓尽致。蒙古族的“白彦图儒”是保留在生殖崇拜中的互渗规律的遗迹。考古学文化可划分为“器”、“形”、“道”三个历史层面。在最高层面“道”上主要讨论了:(1)马厂类型的,是西渐的小河沿文化的因素,可能也受到苏米尔人文化东渐的影响。(2)敖汉的自然地理,使之成为东北亚古文化南渐的非常奇特的“积淀区”。在赤峰地区有可能发现距今约10000年的新石器文化,眼睛也必须首先盯在敖汉。(3)“坛、庙、冢”之后,红山文化不是“衰落”了,而是“升华”了。(4)商文化以一股新鲜血液输入中原,推进融合,奠定了中国古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传统经济思想和传统政治思想之间具有批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表现在哲学思想上: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石有三,一是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二是以“特色论”、“两点论”和“重点论”三位一体的矛盾论学说;三是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唯物史观。表现在经济思想方面:邓小平理论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崭新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上浓重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变革;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他的“富民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崇尚小而全的自然经济思维定势的变革,也是对平均主义思想的否定。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邓小平的系统改革论,是对中国传统的改革变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的国家统一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他的民主与法治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在人”的人治观念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儒、道,儒、道思想同在中国落地生根的佛教在骨子里带有“和”文化的基因。“和”文化有先天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尤其表现在逻辑思维的欠缺。新世纪是中国文化进行整合的阶段,亦是传统文化复兴、宏扬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存在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游牧文化是与农耕文化相对存在的文化系统。形成两大文化类型的主要原因不仅是生态环境 ,还有中国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和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特有的中原为“中心”思想。从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关系的角度而言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9.
关中“抑商”文化“大爆炸”——秦文化史再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中华大一统之基,同时,它也是源自关陇黄土高原的抑商文化取代重商倾向的“大爆炸”,种下了中国近代落后的经济体制基因。他的“焚书坑儒”,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同时,也体现着与抑商倾向相呼应的专制型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求善”为目的的道德型文化和以“求治”为目的的政治型文化。其政治理想是稳定 ,哲学理想是中和。而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文以载道。这种以“入世”为主导的儒家文化和以“出世”为主导的道、佛思想互补而形成的独特的东方文化精神 ,必然会影响文学创作并积淀、渗透其间。这种影响最早显见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相似文献   

11.
周秦时代的雅言、西汉时期的通语、隋唐时候的官话,都是以当时都城的所在地关中地区的语音、语汇、语法为标准的。而雅言、通语、官话是当时的共同语。关中方言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几个朝代的准普通话。所以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都是用关中方言撰写的。因此,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关中方言的语音、词语、语法。明代小说《喻世明言》也不例外,对《喻世明言》里所能够见到的关中方言词语予以解析,以说明关中方言对古代汉语词语的传承特点。  相似文献   

12.
符号作为文化的物化载体,承载凝聚着民族国家的精神内核。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文学,将文化的质素统摄于语言符号之中,在所指与能指中包蕴文化的内核。作为秦地文学的早期代表《诗经·秦风》,在语言符号中既反映出了秦民族在形成过程中所积淀而成的好勇尚武的秦文化,又体现出了秦对异质文化尤其是周代礼乐文化的吸纳,从而使《诗经·秦风》彰显出多元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中原文化植根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海岱文化植根于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两地无山河阻隔,交通便利,自古以来经济联系紧密,文化交流互动频繁。在中国古代,除华夏族之外,东夷族和苗蛮族都是构成汉民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史前和先秦时期,东夷人和华夏人的交往十分频繁。正如傅斯年所说:“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华夏人和东夷人在长期交往、杂居共处中逐渐融合为一体。西周以迄战国,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更为频繁。这种文化交流与互动,逐渐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统一的较为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学说。汉代儒学在全国传布,从而在构建共同的民族心理、促进汉民族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中方言音韵结构共性与历史行政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音韵特征共性看,关中方言地理东至晋西南临汾和运城两地区与关中毗邻的数县及豫西灵宝、卢氏两县,西达宁夏固原东南、甘肃平凉、庆阳和天水地区,南到陕南丹凤、山阳一带,北接陕北甘泉、延长一线,正好与史称的"关中"相吻合.这种方言地理与关中历史行政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西汉到北魏近八个世纪里,关中与晋西南、豫西同属司州,北宋又同为治所在京兆府长安城的永兴路所辖,这三个地区方言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在这两个时期漫长历史中建立起来的;关中西部与甘肃东南、宁夏固原东南的联系自宋代就开始了,元明两代它们又同属陕西行省.正是由于行政地理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趋于一体化,关中方言才沉淀出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项羽与关中     
项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在灭秦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充分展示出他的军事天才,但他属于悲剧英雄。这一悲剧的原因与他的关中情节有关,对关中的不仁不义使他失去了立国关中的基础,造成了他的最后失败。  相似文献   

17.
周亮工仕清与其一贯追求的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和人生目标是一致的,其中孙承泽对他的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周亮工长期生活在中原,中原理学的濡染形成了他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观,其文学、书画理论及创作体现了中原文化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论长安文化     
把长安文化理解为以关中地区为主体的陕西文化,比较适中。史前长安文化可追溯到百万年前蓝田猿人原始文化。在文明时代,长安文化发展经历了西周、秦国秦朝、西汉、隋唐四次高峰,创造了辉煌。长安文化的特点,一是肇兴较早,二是地域性与超地域性共存,三是长期居于引领地位,四是前期与后期反差巨大,五是由多种文化交汇交融而成。长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研究周恩来的人格风范,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周恩来的精神"这一概念."周恩来的精神"思想文化渊源十分复杂,既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受到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对"周恩来的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怀民兴邦的入世情怀,和而不同的中庸精神和信守诺言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20.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它的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考古发现证明,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华夏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