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罗翔 《兰州学刊》2012,(1):39-43
荀子和孟子的不同,主要体现对修身和治国理论理解上的差异。孟子学说本质是一种修身之学,一旦用于治国,则迂阔难通,充满了道德理想主义。荀子对孟子的批评就在于此,他的性恶、礼乐等学说,主要针对社会大众,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2.
<正> 由山东孔子学会与山东临沂社会科学联合会发起、组织的首届全国荀子学术思想研讨会,于1990年10月4日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就荀子的学术地位及其学术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一、荀子在儒家中之地位及其对儒学的贡献有学者指出,在儒学发展史上,荀子与孟子对孔子的仁学都有重要的发展,但将孔子与秦汉以后儒学连接起来的中间环节是荀子而非孟子。他发展了孔子的人性相近及独立人格的思想,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证了等级名分制度的合理性及权利、义务不平等的必要性,创造性地解释了孔子礼的理性主义,不仅是  相似文献   

3.
从《荀子》书中可以发现,荀子对《孟子》的思想、主张、观点、比喻乃至用语都有许多明显的继承、接受甚至抄袭,尽管荀子并未说明这些内容是源于《孟子》,但不难看出孟子思想和文章对荀子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在其书中又对孟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和抨击,甚至称其有“罪”。荀子对孟子和思孟一派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资源;而批判的目的,则可能是为了挽救在战国末年学术思潮中趋于颓势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学界一般认为,孔子仁礼并建,孟子主要发展仁,荀子主要继承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仁"在荀子思想中则处于从属的地位。笔者经过对荀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发现"仁"在荀子思想中仍然处于基础性地位。荀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继孟子之后,着重发挥孔子"礼"的概念,注重从外在规范上展开,以"礼义"为核心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礼义构建中,荀子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以仁义为本,以礼义为用,更细致地分析了仁、义、礼、乐之间的复杂关系,传承孔孟仁政思想。荀子的礼义体系是一个以"仁"为基础,包含了仁、义、礼、乐、法、刑在内的博大体系,注重人道为本的礼义道德,强调体道与修身,发挥礼义的社会政治功能。荀子的礼义构建还担当了对儒家王道思想的传承,他既法先王也法后王,以圣人的理想人格传承和守护王道理想。荀子是一个与孟子有共同思想基础,有许多相通一致之处的儒学大家,是先秦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孟子以善辩闻名。论者也多惊异,着意其论说的技巧。至于孟子为什么“好辩”,其背后的思想意义何在,则少有人顾及。其实,孟子的“好辩”,不仅仅展现了智者的智慧,更体现出仁者为社会寻找公理,为人间寻求正义的良知品格。  相似文献   

6.
王军  高开军 《理论界》2007,(7):177-178
原始儒家特别关注人性问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虽然孟子与荀子的人性学说都未能真正解释人性的起源,但是如果以人性善恶作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博弈,性恶说应该是一个比较占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扬雄《法言·君子篇》有下列的一段话:或问:“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奥。”曰:“苟非知之,亦允蹈之。”或曰:“子小诸子,孟子亦诸子乎?”曰:“诸子者、以其异于孔子者也。孟子异乎不异?”或曰:“孙卿(即荀卿)非数家之书,侻也。至于子思、孟轲,诡哉!”曰:“吾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惟圣人为不异。牛玄,骍白,睟而角,其升诸亩乎。是以君子全德。”可见扬雄对孟、荀的看法是:孟、荀同宗孔子,立说各自不同,但孟之于孔,没有不同,而荀在《非十二子》中,批判了子思和孟子,这是他不纯的地方,也是他异于孔子的地方。扬雄是最推崇孔子的,往往以孔子的学说作为折中各说的标准。孟子既同于孔子,是他自认为是孔孟的继承人而不同于荀子了。不过就人性论说,他却受了荀子性恶说的影响,而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说。  相似文献   

8.
申鹏宇 《船山学刊》2011,(4):114-116
《大学》一文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是先秦儒家心性学说的深刻总结。《大学》与孟子、荀子的义理关系非常密切,从孟子、苟子的学说入手阐发《大学》的义理是很必要的。《大学》的八目中诚意、正心这一正德路向体现了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格物、致知这一求知路向体现了对荀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大学》八目由内而外,层层演进,是合内外之道,是对二者学说的贯通。  相似文献   

9.
荀子性恶论的多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思想研究中,荀子是以性恶论而与孟子、老庄一同构成了中国古典人性论。其实,深入阅读荀子读本,笔者发现荀子对人性的评判较为复杂。传统性恶论远不能揭示荀子人性论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笔者现从荀子之“性”的中性色彩、荀子对人之“恶”的真实解释、荀子人性论中的向善和知善、人和环境的互动四个层面予以展开论述苟子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10.
儒家认为人性既有"自然气性"也有"道德觉性"。中国人文精神的生长是一个从"帝之令"到"天之命"进而"道之德"的历程。"传经之儒"和"传心之儒"是儒学的两个脉络系统,人性论与"天地亲君师"关联。孟子的性善论是就"大体"和"天爵"而言的,性善是"存在的呈现",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从"自然气性"到"社会习性"的转化;孟子由"尽心知性"而"知天",荀子则强调"天生人成"而"化性起伪";孟子正视本心,扩充善性,荀子通过礼教来治理"自然气性"。合参孟荀,儒家"内圣外王"可以充实而饱满。  相似文献   

11.
如何把握荀子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看待荀子和朱熹之间的思想关系,是儒学思想道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牟宗三、李泽厚提出“荀子与朱子类似”、“朱熹是荀学”的论断。如此将朱熹与荀子归为一类的做法突破了人们的以往认知,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荀子与孟子、宋明理学的关系。本文试从梳理、评析牟宗三、李泽厚关于荀子和朱熹之间关系的相关论述切入,说明“朱熹是荀子”论断的重要意义,从探究荀子与宋明理学思想关系中思考统合孟荀、重构道统的理路和可能。  相似文献   

12.
儒家极为关注人之价值的实现,表现为对成人之道的重视。儒家认识到人的存在离不开群体,人之价值的实现必须在群体中完成。儒家所谓群体主要包括家族群体与社会群体两个方面,对比而言,孟子较为关注人在族群中的意义,荀子则较为关注人在社群中的意义。孟子与荀子关于族群与社群的理论,不仅是孔子之后儒学衍化的两个方向,同时也是儒家群体理论的源头所在。  相似文献   

13.
王珅珅 《理论界》2012,(6):118-120
孟子的人性论和荀子的人性论不是直接对立的,它们是依据人性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价值取向为旨归而各自预设的理论系统。荀子在形下自然经验的生命中言人性,他在必然性和可能性上为礼的产生提供了根源。孟子在儒家天人相贯的核心思想的视野下言说人性,他在当然之理上为回复人生充足价值的根基上寻找着眼点。荀子正是通过人性恶的预设来强化礼义教化训导在优善人性、治世归礼中的重要性和永恒性,这较之孟子的性善论有着革命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先秦儒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学派。这一学派的法律思想极其丰富,它为孔子所创立,中经孟子的发展,到荀况则集大成。所以荀子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正如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之儒学即荀学一样,自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立法的指导思想亦即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法律思想。那么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为了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以及这种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本文试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儒家主张认知活动有其身体之基础,身体深受社会文化价值所渗透,而且功能性概念正是构成儒家身体哲学的重要支柱。儒家强调"自我"是意志之方向的决定者,肯定"自我"是自由的主体,而且肯定规范源于主体之意志。"化"和"养"是儒家身体哲学中最常用的两个概念,先秦儒家常在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政治社会平治的语境中,使用"化"这个词汇。在"养"这个功能性概念的使用上,孟子与荀子各自代表一端,孟子的"养气"工夫着重于从"自然"中转化出"文化",荀子则是强调以教化力量、以"文化"矫治"自然"。  相似文献   

16.
杨庆云 《中州学刊》2012,(5):114-117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集大成者,汲取了诸子百家的精辟论说,提出的社会语言观与两千多年后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在《正名篇》中探讨的"名"与"实"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语言使用中"约之以命"的社会性,强调了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从无到有遵循的任意性原则与言语群体的内在联系。同时,荀子关注到语言有阶层变体,提出"明贵贱"、"辨同异",并藉此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突显其语言治政的目的。而且,荀子还发现语言不仅有地域变异的"楚语"、"越语",还有专属于社会集团变体的共同语——雅言,语言在"循旧名"、"作新名"中继承和发展,由此,形成了他的共时和历时的社会语言观。  相似文献   

17.
论荀子“性恶论”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顺 《兰州学刊》2005,4(5):80-83
人性问题的研究发轫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而被历代哲学家所重视,在我国古代,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本文在明确荀子"性恶论"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其"性恶论"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高于孟子也高于封建时代的其他人,并且对我国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保持我国长治久安有启发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人性的探讨就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开始。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思想家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春秋末年的孔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习得才发生差别,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人性问题,但他没有揭示人性的内容。在荀子之前,系统阐明人性学说的是孟子,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物不同的条件,此条件是人类独有的,是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及价值自觉能力,在他看来,封建伦理道德发端于人的本性,其目的是为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根据;可见,孟子剖析人性,主要侧重于社会性方面。荀子所谓人性,则恰与孟子相反,它是指人生而具有的本能,是人最基本的欲望和要求,荀子的人性理论,也是为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依据的,荀子主要从人的自然性上去剖析人性,他得出了“人  相似文献   

19.
关于儒家两种对立人性观的“误读”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儒家哲学史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人性观,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观点是:儒家的这两种人性观是根本对立的。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对儒家人性观的一种“误读”。笔者通过解读学术界之所以得出两种截然对立的人性观的原因,并从人性发生论的角度阐释了孟子、荀子人性观是殊途而同归的,而不是对立的。两种貌似对立、实则同归的人性观的殊途而同归表现点为:它们在最终目的和方法上是相同的,从而澄清了学术界关于孟子、荀子人性观对立之分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朱熹是荀学”命题的提出,朱熹笔下荀子的真实思想形象值得聚焦探讨.朱熹用“参杂法家”甚至“全是申韩”的评语表达对荀子取法法家以建构学说的不满,但依然认为与韩非等法家人物相较,荀子是有救世情怀的儒家圣贤,是“大醇”.朱熹沿用了程颐“论性”时性与气兼备的义理架构,认为孟荀皆有得失,荀子于“大本处不透彻,只见得人性之不好”;孟子“只见得大本,未说到气质之性”,这构成了性恶论兴起的理论源头.不识性之大本,导致荀子虽强调践履工夫却因流于细节而无从落实.朱熹认为应该从孟子四端说来阐明“礼乃性之固有”,可破荀卿之说.总之,朱熹体察、肯定荀子的救世情怀下的良苦用心,从义理上有意识地统合孟荀来寻求发展儒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