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家庭户研究方面,通常采用以下几个指标:平均家庭户规模、按家庭户规模的分布比例、按家庭户内世代数的分布比例、按家庭户类型的分布比例等。由于这些描述指标都没有控制人口自然结构,如性别、年龄等,因此在进行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比较研究时,不能分清变动或差异到底归咎于家庭模式的变化还是人口自然结构的变化。此外,由于未考虑人口这一重要因素,一些描述指标就不能用来预测未来的家庭户规模和总户数及各类家庭户的分  相似文献   

2.
一、家庭规模的定义 家庭规模(在实际研究中通常是指家庭户规模)的研究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例如,家庭规模变小的趋势将对于家庭住房的单元规模、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电冰箱的型号尺寸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同一人口中家庭规模的缩小就意味着户数的增加,这些商品需求量也会因此而增长。家庭规模的变化不仅只限于消费方面,还会引起家庭内部环境的改变,进而影响到户内成员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且,它使得家庭的动能加大,迁移变得比过去更容易实现了。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家庭研究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指出家庭户的演化是立户模式与家庭代际人口结构的互动过程,并就此推论中国流行的主干家庭模式在未来会促发老年"空巢"家庭.研究发现,人口因素对家庭户规模缩小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减弱,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正在增强.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长迅速,表明家庭分化水平正在提高.近年城乡隔代户人口比例增加显著,农村的情况尤其突出,反映了农村大量住户只剩老人与少儿留守的情况.此外,文章对不同阶段的人口流动对家庭分化与聚合的影响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率常常被认为是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家庭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往往被忽视。基于此,采用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考察人口和家庭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并用方差分解法揭示其相互影响程度及差异。结果表明,家庭层面变量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远大于人口总量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考察人口总量、平均家庭规模以及家庭户变动三者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贡献差异发现,平均家庭规模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大于家庭户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且大于人口总量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相对于人口总量,以家庭户为视角来研究人口因素对二氧化碳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在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中,应当更多倡导推广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家庭户模式,家庭减排对于减排目标的实现将具有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家庭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人口再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的产生、发展以及家庭规模、构成的变化.而家庭规模、构成的变化又反过来对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文所研究的北京市家庭户是指;人们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的经济独立的基本单位.家庭户成员是户口登记机关正式登记为北京市常住户口的人.今年八、九、十月间,我们采用类型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十三个区、县的十四个不同类型的地区4,759个家庭户进行了调查.经计算:抽样样本平均数为每户人口3.48人,抽样误差为0.02,当t=2  相似文献   

6.
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建立了多维的家庭人口预测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同时预测家庭户以及人口的规模、结构、特征及分布,并保证人口事件(如结婚、离婚、再婚子女离家等)的发生在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在父母辈与子女辈之间的一致性。与国外学者近年提出的多维宏观家庭户预测模型相比,本文建立的模型的一个明显优点是无需从专项家庭抽样调查得到的家庭户类型转换概率数据,只需通常的生育、死亡、婚姻等人口数据。与传统的户主率方法不同,本文模型将家庭户预测与未来生育、死亡、婚姻等人口事件发生率紧密地联系起来,可同时预测核心与三代家庭户,既可用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又可用于西方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7.
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公布2011年人口普查初步结果,2011年8月12日,全澳人口55.25万人,较十年前增加26.9%,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4%。其中,常住人口有52.9万人,流动人口2.32万人,较十年前分别增加27.8%和9.4%。家庭户共计17.07万户,较十年前增加26.5%;户规模平均为3.08人,较2001年减少0.06人。按出生地划分,澳门人口在内地出生的有25.5万人,占总数的46.1%;在澳门出生的有22.7万人  相似文献   

8.
人口-家庭户对环境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口-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多数的理论和模型对人口的理解停留在一般性和概念性的水平上.本文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在研究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时,选择适当的人口参数和合适人口分析单位非常重要.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行为方面的差别应当考虑在内,人口分析单位的选择取决于人口中这种差别的显著程度以及所研究的环境影响的种类.在许多情况下,家庭户的变化比人口个体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更加重要.当研究家庭户变化的影响时,只考虑家庭户的数量是不够的,应当加强对家庭户构成变化的影响分析.  相似文献   

9.
人口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口与气候变化关系是一个非常缺乏研究的领域。本文总结近年有关人口变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领域的状况,讨论不同研究方法和模型的应用成果及其局限性,特别介绍了应用整合评估模型iPETS对主要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预测结果,指出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技术变动等都是人类影响气候变化的决定因素;人口变动的影响不只是人口规模的增减,人口和家庭户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也是应该考虑的内容;家庭户应该成为气候变化研究的人口分析单位;人口老化、城市化、家庭规模缩小等都是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人口因素。本研究提供了改进气候预测模型对人口变量处理方式的实例,指出了在制定减缓气候变化政策过程中考虑人口因素的重要性和可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
蔡浩  陈玉萍  丁士军 《西北人口》2010,31(2):41-43,48
利用大样本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不同家庭人口特征下农户的健康投资水平。结果发现:家庭性别比例对农户健康投资水平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而家庭人口规模、家庭代际分布和家庭人口负担时农户健康投资水平都具有显著影响;户整体健康投资水平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不断提高。但户人均健康投资水平却呈现相反的趋势:户健康投资水平随着农户家庭代际数的增加而提高;轻负担家庭农卢的健康投资水平最高,纯劳动力家庭农户健康投资水平最低。文章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家庭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家庭数量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家庭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数量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多;在人口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数量的变化既取决于家庭规模及其构成,又取决于现有家庭内部“合力”与“分力”的斗争,“分力”大于“合力”,家庭数量就会增多,否则就会相对减少。我国近七、八十年来,家庭户(不包括集体户)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11年到1947年的36年中,家庭户数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很慢(见表1)。  相似文献   

12.
文章使用正在经历或已经历过人口负增长时代的17个国家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规模结构变动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人口负增长时代主要以人口绝对数量的下降和人口相对结构的老化为特征,对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大小和人口再生产的亚欧模式分类后,实证研究发现:人口结构老化与一国科技创新能力呈现明显“倒U”型关系,变化拐点为老龄化水平达到16.58%;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高收入国家初期应对负增长时代人口结构老化风险的能力更强;按人口规模划分,人口增长率变动与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负向关系显著,人口大国承受和化解老龄化后期负面影响的能力更强;与东亚国家相比,欧洲国家由于经历的人口负增长时域长、国家多,其人口增长率、老龄化水平与科技创新之间已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关系。当前我国拥有规模庞大且相对稳定的劳动力队伍和科研队伍,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和研发投入占比仍在稳步提升,对未来人口负增长时代的科技创新发展不必过于悲观。面对将很快到来的不可逆的人口负增长时代,我国应当未雨绸缪,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维持稳定的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3.
<正>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人口再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人口的婚姻、生育、死亡、迁徙等过程无不与家庭发生联系,而家庭的规模及其结构又对人口再生产过程起着重要影响。家庭又是人们生活的消费单位,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活动许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在现阶段,广大农村以及城镇家庭户的多数,还承担着生产承包和经营的职能。因此,认真研究我省人口的家庭户状况,对于制定人口计划、组织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安定和四化建设将起着积极作用。本文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所获的资料,试对我省家庭状况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对人口再生产的调整和控制,不仅对我国的生育水平,也对我国的家庭结构和家庭人口规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利用重经计算机归类处理的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中的有关资料,对我国的家庭结构及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以及家庭成员对家庭生育的影响等问题作出分析。 一、家庭户的类型 重经处理的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把我国的家庭分为(一)单身户、(二)非家庭户、(三)简单家庭户、(四)扩展家庭户、(五)复合家庭户、(六)其它家庭户六大类型。从表1中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各类家庭中,简单家庭户(即核心家庭)所占的比重最高,为68%。这种通  相似文献   

15.
顾鉴塘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1988年第3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少数民族家庭户的规模与类型》的文章。据1982年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中有关数据,中国少数民族家庭户规模与类型有如下特点:1.家庭户规模。少数民族家庭户平均规模较大,5人以上大家庭占55.36%,3人以下小家  相似文献   

16.
解放后,我国的家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变化的特点与趋势怎样?根据我们对长安县斗门公社的牛角、前进、普渡三个大队的1005户家庭调查获得的材料,作初步探讨。解放后农村家庭变化的情况(一)家庭规模(参见表一):每户平均人口由1949年的5.34人,降到1982年的4.76人,总户数增长了110%,总人口增长了87.74%。八口人以上的家庭总户数从1949年的14.88%,降到了1982年的6.27%,总人口数由1949年的27.45%,降到了1982年的11.44%。与此同时,五口到七口人的家庭,总户数由45.28%上升到46.86%,总人口由48.35%上升到56.29%。这类家庭无论户数还是人口数都是上升的,仍为当前农村家庭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是四口人以下的家庭户数和人数增长趋势和幅度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17.
深圳特区人口的家庭状况是深圳特区人口问题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必须予以重视和研究。与1953年和1964年的人口普查不同,第三次人口普查把家庭户和集体户分别登记,为分析家庭状况提供了更准确的资料。家庭户是指居住生活在家里的人口单位。集体户是指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内的集体宿舍的人口单位。1982年深圳特区的家庭户占总户数的97.73%,集体户占总户数的2.27%。下面根据这次普查的统计  相似文献   

18.
人口流动家庭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抽样调查,考察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家庭模式及其流动家庭化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家庭化率已达到60%。流动人口家庭模式是以一对夫妻户和一对夫妻加孩子户为主的核心家庭为主导,以一代户和二代户为主。3/4的已婚流动人口携带了配偶,有孩子的流动人口中有一半携带了孩子,这些孩子中有近20%是在北京出生的。流动人口的平均家庭规模为2人,明显小于全国农村的平均家庭规模(3.4人)。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及在京居住地显著影响人口流动家庭化,同时还发现非经济因素成为比经济因素更为重要的人口流动家庭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明清文书档案反映的农民家庭规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明清部分文书档案为中心,对明清农民家庭规模进行考察。研究发现,遗存的明代户帖、黄册文书等展现了当时一些农民家庭人口构成的具体情况,其规模较小,户平均为5口左右。清代保甲烟户册显示的家庭人口规模大致与此相同。黄册底籍所载表明,小家庭占当时农村居住人户的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20.
人口普查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的。其中户又分成两类,一类是家庭户,一类是集体户。家庭户的研究对于社会经济生活有非常重要的的意义。家庭户规模比较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影响;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