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企业文化裴毅强日本是一个孤悬在北太平洋上的岛国,四面环海,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其又处于亚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火山、地震、台风、潮汐灾害甚多。贫乏艰险、孤立无援的地理环境使日本民族心理上产生了生存的危机感。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 相似文献
2.
3.
仁是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概念。忠恕和矩之道进一步显示了六的本质。仁的本质乃是不平等中的平等精神和公正无私的爱心。孔子发展了春秋时期仁的思想,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的儒者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和忠体恕用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地提高了仁的思想境界。仁有封建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及其对平等精神道德上的自觉,仍有现实意义和普遍意义。儒家在提倡德治仁政的同时,相应地提出以仁(或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孟对仁的发展“仁’岸有人际相亲和、相受冷之意。(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 相似文献
4.
5.
6.
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浸润于中国文化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使传统思想文化在其思想理论的形成中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没有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则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的早期思想指的是周恩来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前的思想。本文不拟对周恩来的早期思想作系统论述,仅就其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方面进行分析。由此探讨周恩来早期思想的一些特点,并分析传统文化对于周恩来以后思想发展的作用与意义。一、传统文化对周恩来的影响周恩来幼年时在私塾和养母陈氏身边受中国传统教育。以后,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和天津南开学校,周恩来开始接触新学,但仍然主张“深究而悉讨”中国传统的“圣贤书籍”,由于他聪颖刻苦,有较深的国学根底,国文成绩也特别优异。从周恩来的早期文章看,儒学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1914年,他写的《射阳忆旧》追述了关于道德忏悔和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故事;1915年写《尚志论》,论述人的最初之志对于人一生的意义,该文以《论语》作结:“孔子不云平,盖各言 相似文献
8.
(一)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重要的是变革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全面实现文化价值观念的更新。其最基本的条件,是确立合理主义的思维方式、实证主义的科学态度、自由平等的思想以及人道主义的精神。也就是在实现由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育成的民主主义的基础上,促进近代自我的觉醒,将人从皇权、教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基本关系,取得对现代社会的基本文化价值取向的认同。从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传入契丹族论略姜艳芳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称帝建辽,首先面临的问题,即是由何种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皇太子耶律倍力排众议,提出:“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阿保机听后非常赞同,并决定“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①由此... 相似文献
10.
11.
论重建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与文明的差异是人类的各种差异之中最根本的。西方文明只是众多文明中的一种,西方文明的珍贵之处不在于它是普遍的,而在于它独一无二的特性。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保持自身文明和文化的精华,而不受西方文化中腐朽没落东西的侵蚀,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尽管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并非主流文化,但它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传统文化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精神资源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传统文化的安全保护意识,逐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和谐的理想,合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在当代,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发生效用和赖以生长的旧的生态被破坏以后,它在一种新的生态环境中所处的境况则是应当关注的命题.同时,固有文化遗产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应予激活并得到开新和再生. 相似文献
14.
一、“文化”和“宗教”的词义 “文化”一词,西方各国来源于古老的拉丁文“cultura”,其义为耕作、培养、教育和发展等。《周礼》说:“观乎人文以化天下”①,这最早提出了“文化”概念。它主要指文话和教化。文话是指政治统治,教化是指培养培植,这与西方的“文化”概念含义类似。文化的词义是十分混乱的,目前中外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70多种说法。在笔者看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有价值意义的和凝聚而成的符号范畴体系,包括“史”与“论”系统;“时间”和“空间”系统;“物质”和“精神”系统;“物理”和“心理”系统;“客体”和“主… 相似文献
15.
论日本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的重要范畴,已在东西方政治学论著中广泛使用。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美国政治学家加·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目前在各派学者之间虽有一些 相似文献
16.
关于儒家思想发展历程问题,近几年来,一般论者皆持“三段说”,即先秦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现代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此说自然有着一定的缘由和依据。但考诸史乘,笔者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相对接,进行调融、重塑和创造,使儒家思想实现近代化,亦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不可忽视。一 康有为推动儒家思想近代化的内容是多重多种的,而且各个层面的进展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但从宏观上考察,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行程大致如下。 (一)重塑孔子形象,是儒家思想近代化的…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竭资源.中华民族与天地人和谐相处的高智慧,对于今后改进、调整、理顺、整合、协调人与天地即自然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心与人身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世界和平发展,对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明天,必将具有巨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敦煌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涉及到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新的问题。 要把敦煌艺术遗产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的现代艺术,无疑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艺术创造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艺术本身自我更新的过程、推陈出新的过程。其关键性的难点是要用一种思维组构取代另一种思维组构,即用现代艺术思维方式取代古代艺术思维方式。对于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氛围中的艺术家来说,要使文化传统的继承不致成为返古追始的文化倒退,必须建构开放性、现代化的艺术自律。这就是说,我们如果不用开放性的自律意识来对待敦煌艺术遗产,我们就很难避免陷于一种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演进的历史,其核心是礼与法的融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演进是以礼文化和法文化的冲突、整合为主线的.史广全先生的力作<礼法融合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演进>,正是建立在礼与法融合的基础上,论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演进的历史.史先生将全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礼法融合的理性透视.史先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回顾与反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另一部分是礼法融合的历史进程.史先生提出了礼与法融合萌芽、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的新分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史先生在成书说理上有着水的品性,把礼与法关系梳理得圆润稳妥.其作是哲学和史学的高度契合,是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佳作. 相似文献
20.
宋代词风的演变,受制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学,宋初儒学已见衰微,词以其为“小道”,而避开儒家“明道”的导向标,因而婉约一派兴起。南渡后,民族危难在即,词人又在儒家“言志”大旗下集聚起来,于是豪放词便异军突起。南宋当局在求胜无能时,又奉行儒家“无道则隐”的信条,龟缩一隅,求乐避祸;一些词人也安贫乐道“弗趋荣利”只追求一种工丽典雅的形式,形成典雅词一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