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陈云之所以能在新疆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于1937年4月至11月开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工作的局面特别是统战工作的局面,主要在于:新疆地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特别是在抗日救国中成为抗战的一个后方基地;苏联与盛世才在20世纪30年代的特殊关系;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影响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盛世才标榜实行"六大政策",为陈云在新疆开展统战工作提供了条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和推动了新疆统战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1933年新疆“四·一二”政变后,军阀盛世才窃据新疆最高统治宝座,直到1944年9月失势离开新疆。在这一段时间里,苏联在新疆的社会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经历了与盛世才政府从密切合作到互为仇雌的重大变化。苏联对盛世才政府的政策演变,给新疆社会政治格局带来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1933— 194 2年 ,苏联藉武力帮助盛世才统一新疆之机 ,将其势力大规模地打入新疆 ,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对盛世才政府予以极力援助 ,以帮助盛氏巩固对新疆的统治 ;一方面通过对后者的渗透和控制 ,从新疆获取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权益 ,从而使盛氏政权成为实现其利益的工具。这一政策的实质 ,是以对盛世才政权的“友好”援助来换取在新疆的广泛权益 ,达到控制新疆的目的。其中虽有善意、慷慨的一面 ,却更有利己、贪婪的一面。苏联对新疆的政策 ,对新疆社会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十分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相继封锁了我国沿海和西南的滇湎公路。新疆即成为国际援华抗战物资的唯一通道。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保证其畅通无阻,同盛世才建立了“抗战建新”的统一战线,并应盛世才之邀请进疆,执行党的统战纲领和盛世才的“六大政策”,卓有成效地发展生产,稳定新疆,保障了国际援华交通线的畅通,为抗战建新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养廉地制原为清朝对地方官吏的一种恩俸,除发给薪俸外,还划给其土地,以供补助办公,而盛世才执政时期养廉地制则是区村制中解决区村经费待遇的配套政策.它的再举既与盛世才的执政考虑有关,也是由新疆历史与现状决定的.与以往相比,养廉地制呈现出官有色彩鲜明、政府干预加强,因势利导及推行态势不均衡等时代特征.虽然养廉地制的推行在当时是适宜之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因政策拟订欠缺、新疆特殊现状及盛世才态度变化等诸多困扰,致使其举步维艰,最终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6.
盛世才在新疆农业区实行养廉地政策,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不少县份甚至个别行政区提出了废除养廉地政策的要求。盛世才力主在乡村编查保甲之前仍继续实行养廉地政策。养廉地政策的实行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盛世才在新疆长达11年的统治与苏联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能够在新疆坐稳与苏联在军事、政策等方面援助是分不开的,同样,与苏联的反目也直接加速了“新疆王”时代的结束;盛世才一改“亲苏”立场,绝不是偶然的,在思想上表现为“主义之争”,在新疆领土上表现为“归属之争”。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民国时期,新疆先后处于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以及国民党政府统治之下。在这一段时期内,历任统治者均在新疆推行了屯垦政策,只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档案资料,参照其他文献,对民国时期新疆省政府的教育政策,特别是对盛世才政府在联共党人和中共党人及进步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发展民族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做了实事求是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大片领土沦陷于日寇之手,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然而地处祖国西陲的新疆,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进步,其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而成为抗战的有力后方。 经济及文化状况与政治局势密不可分。民国以来,中国政局动荡不安,中央政府更迭频繁,无暇西顾,新疆相继处于官僚军阀杨增新、金树仁的统治之下。新疆形势先是封闭中的沉稳平安,进入三十年代则陷入战乱纷扰。1934年4月,盛世才凭借手中的军权,在一次军事政变中掌握了新疆的军政大权。这个时期盛世才思想倾向进步,并且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他权衡形势,窥测方向,决定靠拢苏联,抵制对他不信任不支持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在苏联的军事、政治援助下,盛世才站稳了脚跟,并陆续提出一系列进步的方针政策。1936年,他在联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的帮助下,正式提出并颁布了“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作为在新疆执政的纲领。 1934-1936年,国际上正是德、意、日法西斯日益猖狂地挑起和扩大侵略战争,在国内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集中兵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红军反围剿失利,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期。与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政策相比,盛世才在新疆推行“六大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共产党人林基路被新疆军阀盛世才调往库车任县长。在任库车县长期间,林基路为了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贯彻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农业现代化是其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刊特邀湖南省三位知名专家畅谈“两型社会中的现代农业建设”。湖南明确以“四化两型”引领湖南实现“四个发展”,曾福生教授认为要推进湖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应统筹城乡发展,从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营形式和组织方式、农业资金投入管理机制、新型农民管理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努力。刘茂松教授认为在工业社会,融合工厂化农业与农产品工业再制造的工厂化制成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首选。对于解决新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实现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南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意义巨大且十分深远。推进工厂化制成品农业的发展,应从社会观念变革、基地标准化生产、农业制成品供应链管理、农业科技创新、营造政策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农业是第一污染产业,其中畜牧业污染更是令人堪忧,盛孝邦教授基于邵阳、长沙、娄底等市县考察,提出应迅速建立规模化养殖场的准入门槛,引导养殖企业开展低碳生产,推广生猪养殖粪便零污染处理技术,以畜禽养殖标准化为契机加快发展低碳畜牧业,缓解或消除畜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关于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族起义及善后措施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宗棠在镇压陕甘回族起义过程中提出了“不论汉回 ,只辨良匪”原则和“剿抚兼施”的方略 ,而后他采取了以迁徙安置广大回民和设法恢复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安抚措施。这只是进一步暴露了他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本质属性 ,其中并不存在对回族人民的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  相似文献   

14.
左宗棠在陕甘地区进行了很多赈灾惠民实践.他关心民众疾苦,爱惜民力,主张官要为民办事,采取了赈抚回民、兴修水利、发展农牧业、振兴文化教育等诸多措施,重视增强灾民的防灾抗灾意识,发展公益事业.这些政策的实施,对陕甘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且对我们当今发展社会经济事业乃至为官之道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农业和畜牧业经营方式的历史演变中 ,分析总结了农牧业经营方式的演化规律。根据经营方式的演变规律和中国农牧业面临的人多地少、非行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投资较少等社会经济条件 ,提出当今中国农牧业应选择的经营方式——精细密集经营 ,即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依靠科技扩展 ,丰富农牧业生产活动的空间和内容 ,在容纳更多劳动力的同时 ,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  相似文献   

16.
依靠科技创新是推动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农牧业科技人才的数量、质量、科技活动状况决定着甘南农牧业发展与创新。总结甘南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经验、分析甘南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变甘南农牧业人才队伍的具体措施,对于推动甘南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三农”政策实现了历史性转轨与突破:所有制结构上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突破;经营制度上向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突破;农业结构上向农工商综合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突破;政策走向上向农业、农民、农村协调发展的突破;分配制度上向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气候等条件制约,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农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保护耕地,保护生态.同时,国家要对该地区给予特殊优惠的政策支持,帮助这一地区农牧业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
西藏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分析了西藏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认为工业化并非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 ,应重新认识农牧业在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变以往那种只有走工业化道路才能够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传统思路 ,即应把西藏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视为与工业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未来应立足于农牧业寻求区域经济成长的再生之路 ,围绕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构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技术创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然而,依靠城市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难度高,资金缺口大,而且负面影响也大。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必须以农业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发展农业和牧渔业为切入点。因此,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有利于农业和牧渔业发展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产生、传播、转化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