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幸福感带来一定冲击,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高校不仅要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更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培养善于体验幸福、积极创造幸福、正确享受幸福的时代新人。从目标维度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主要包含促进生命健康的教育目标、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标、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目标;从价值维度看,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感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相统一;从实践维度看,教育者要更新幸福观教育理念、创新幸福观教育方法、拓宽幸福观教育渠道,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时期,激励大学生在感恩中体验幸福、在担当中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把幸福与道德结合起来思考的、强调奉献的德性幸福观,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应该以它为导向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在章节结构上应该包括“幸福与大学生的成长”、“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在实践中创造幸福”等教学内容,主要观点强调“精神幸福高于物质幸福”、“创造幸福高于享受幸福”、“社会幸福高于个人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兼有幸福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特点,它应该坚持主体性、引导性、实践性的原则,可以采用“理论解释法”、“情感体验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此外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还需要发展的社会经济、公平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赋予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新的理论活力和实践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大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要维度.为此,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性关系的基础上,认为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也要采取对比和共享的方法,进一步发展体验痛苦、分享幸福的能力,不断建立生命中积极而美好的品质,这一结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获得更加幸福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幸福作为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的同时,必须回答“教育如何与人的幸福”相关涉的问题,以提升人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关涉幸福,是因为其激发个人幸福、促进社会幸福、倡导奋斗幸福,明确教育的幸福指向;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切入人的幸福,是因为其秉承德育为先、坚持“以生为本”、重视个体发展,引导人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幸福;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对人的幸福有所作为,是因为其讲求“道明”“法当”“术精”,极大改善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有助于人对幸福的追求;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蕴涵着诸多幸福元素,是因为其开展面向全体的分类施教,推行精益教育、实践教育、生活教育,为青年学生干事创业和追寻幸福注入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5.
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是高校德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科学的发展观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以正确的德育目标为保证,坚持高校德育全面发展;以德育能力的培养为基石,坚持高校德育的协调发展;以教育模式创新为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修养结合起来;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逐步形式全员德育意识和全方位的德育格局;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工作和“两课”教育;加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最后指出,高校德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个人的幸福追求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条件。在和谐社会条件下,大学生要增强幸福体验、获得幸福,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树立崇高理想,敢于承担责任,保持积极心态,培养综合能力,才能把握幸福的真谛;只有正确处理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享受与创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真正树立科学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8.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立足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教育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以发展为主线,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推行“三维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教育永远是“人”的教育,管理永远是“人”的管理。高校教育管理必须冲破“管理至上”、“制度至上”的陈旧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宗旨。明确目的论哲学的高校教育管理才能不偏离方向。坚持人本主义的高校教育管理才能切实有效地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10.
立足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教育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以发展为主线,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推行“三维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一个美妙而令人神往的字眼,是人们一种美好的主观感受。大学生对幸福有着独特理解和执着追求。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课"的重要内容,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课"教材中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首次入位于"基础"教材是在2015版中,并在2018版"基础"教材中加以修订与提升。在对幸福的基本内涵探讨的基础上,文章对"基础"教材幸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就如何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指出应辩证看待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幸福教育与幸福体验的关系,希冀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先秦幸福思想主要蕴含于先秦时期的考古资料及文献中.鬼神赐福的观念在商代王权政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商王维持政权的重要工具.周代是由神性幸福向理性幸福的过渡阶段,周代主张在“敬天”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动性,推行“保民”等民本主义的伦理政治以实现德性幸福.春秋战国的儒墨道法则提出了道义至上型、奉献利他型、超迈自得型等实现个人幸福和国家幸福的主张.先秦幸福思想奠定了后世幸福观的基础,为当代人树立积极健康的幸福观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从总体上说应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其中,高校德育应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为基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方向,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途径,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为核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和达到高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每个人都期望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永恒话题.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幸福观,不同的幸福观会导致不同的人生态度.只有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引下,坚持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创造,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才能享受美好幸福的生活,创造充实丰富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德育作为一种价值观,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幸福地生活。因此,德育应以幸福作为其逻辑起点和归宿,幸福是德育的必要条件,以幸福观为切入点建构德育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生中开展幸福观教育,应使大学生清醒认识到自我幸福是与祖国命运、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勤奋学习,踏实肯干,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懂得珍惜当下,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幸福观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给予现实的人民幸福以深切的关照.现实的人的幸福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实践本质的实现,而现实的从事生产实践的人民并没有得到自身的幸福.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民生活世界中的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和劳动异化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找到造成工人不幸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唯有如此,人民幸福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它存在于人类无限地探索和创造中.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消费主义幸福观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中.这种幸福观将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身份符号性消费与欲望地满足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与追求.实际上,它已经远远地超越了人类的正常需求,是人类欲望膨胀的表现;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是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它从属于经济主义与享乐主义.只有从人的根本需要的属性上,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角度,去探究人生的意义,才能揭示属人的幸福的本质.消费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崇尚“必要、适度、节约”的可持续的消费观才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践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要明确具体的目标、内容和基本原则;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规律,在整个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注重创设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把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为更好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 ,在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中 ,必须坚持德育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 ,并以德治为主导的方针 ,坚持紧密结合实际 ,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