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与庞德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他们都曾尝试过"不通顺"的翻译,并且有着同一类型的目的--把译文读者和译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中解放出来;通过"不通顺"的翻译来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引入新的表现法.但由于语言发展客观条件的不同,他们二人的同一种翻译策略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之一,作为"杂合"翻译策略的倡导者,他认为,翻译过程必然会涉及语言和文化这两种形式,其对译者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两种语言文化成分的保留使译文本身也具备了"杂合"性。对张爱玲《金锁记》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并以其中的意象翻译为例,可以充分证实"杂合"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杂合"翻译策略在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更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借助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理论,分析了旅美学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本,指出其译文在语言、文化和文学三个方面既具有汉语语言文化特质,同时也具有英语语言文化特质,表现出典型的杂合特征,对促进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杂合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学科领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在翻译领域,学者普遍认为杂合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在对中国观众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剧字幕翻译领域,杂合也显示出其优势,为影视字幕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发,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杂合的美剧字幕翻译文本既丰富了汉语语言文化,同时又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从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5.
杂合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学科领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在翻译领域,学者普遍认为杂合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在对中国观众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剧字幕翻译领域,杂合也显示出其优势,为影视字幕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发,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杂合的美剧字幕翻译文本既丰富了汉语语言文化,同时又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从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文学由于其边缘性和跨文化性而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表述使得华裔作家担当起文化译者的职责。文化翻译的过程不仅迅速构建起他们的文化身份,也是华裔作家对翻译伦理的选择过程。分析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翻译现象,能揭示美国华裔作家改写和翻译中国文化背后的差异性伦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在向外传播过程中,不断被恶意改写甚至被曲解,而林语堂的作品却是个例外,在国外倍受好评。林氏《京华烟云》实为后殖民文学,但据后殖民译论研究,其创作过程也可视为一个翻译过程。杂合这一后殖民文学最大的特点在其翻译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并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上。通过杂合中西文化各自的特色,林氏把弱势的中国文化根植于西方强势文化中进行传播,不但没有使之失去自身的文化烙印,而且使之得以在其他文化中重生,这就是林氏成功输出中国弱势文化的秘诀——杂合策略。杂合策略满足了权势两方的需求,并调和了两者的对立,同时又瓦解了对归化和异化的争论,在传播弱势文化的过程中它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梳理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杂合"概念,阐述它与翻译的紧密关联.本文认为翻译过程是一种源语、译语、异质文化及译者身份的杂合过程,"杂合"、"第三空间"的概念能够瓦解原文中心与译文中心、翻译策略中归化与并化的二元对立,从而开拓我们对翻译过程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谈谈翻译中的杂合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合是翻译中的一种现象,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翻译中采用归化法或异化法可以减少或增加译文的杂合程度.在目前不同文化融合处在不断扩张的情形下,要认真思考"杂合"的适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末,随着《论语》英译本问世,辜鸿铭成为中国翻译史上对外译介儒家经典的第一人。辜译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反文化殖民的色彩,他的"归化"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归化,而带有很强的杂合性。在后殖民语境下,通过考察译本生成的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的目的与决策以及译作对译语文化的作用,证实杂合策略在反对文化殖民,确立弱势文化身份的过程中能起到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