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河流伦理是从伦理的视角看人与河流的关系,它强调人对河流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种面向河流实践的责任伦理,它要求人们用前瞻性的眼光来对待这种新型关系,同时也能为现实的河流管理实践提供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也是人类最早开始的有计划、有组织从事的社会活动。一方面,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农业需要与大自然打交道,农业生产是在自然场所中显示和展开,自然亲自参与了农业生产的始终。另一方面,从对人类发展的推动来看,农业是人们最早为着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从事的一种社会活动。既然农业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而存在,它必然体现了人的各方面社会特征和价值。与人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涉及伦理一样,农业不但具有一般伦理的特性,而且因为它同时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决定了其伦理关注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不只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更主要的是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农业关注的对象不是人,乃是有生命特性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或者动物具备生命的类特征,而且这些生命特征出于自然,具有自然属性,这一点也决定了人在生产农作物的时候需要遵循自然的规范原则,由此亦决定了农业伦理需要在规范伦理学的框架中加以考察和认知。同时,农业是为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人对农业的判断又显示出功利性,使农业呈现功利性伦理的特征。因而,农业伦理具备了伦理学理论的各个层面,甚至将一些看似矛盾的伦理学理论恰如其分地整合在一起。农业伦理不只是单方面属于哪一个伦理理论,而是融合了伦理学中典型的两个流派即功利主义和义务论。在这种融合中,农业显明出一方面以支撑人的生存为目的,另一方面需要适应自然的客观性特征,于是农业伦理也随之在这两个层面反映出其独具特色的差异性。农业伦理的二重性不只是学理上的一种考量和认定,而且是具体地显明在农业实践之中,农业耕作中的"时"观念就是农业二重特性的实践显现,使农业伦理成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伦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是理论形态、实践行动和伦理指向的统一。在理论形态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引起的生态失衡,揭示了社会空间的非生态化趋势,建立了立足于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生态批判伦理;在实践行动上,马克思号召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来打破旧的社会空间结构,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空间,实现空间生产的生态化,协调人与自然空间的关系。在伦理指向上,马克思倡导空间生产要为人民群众服务,推行总体性的生态理念,建立新型的空间生产方式,达成人与自然空间的和谐,推动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空间生产"的生态批判伦理,顺应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提出了解决空间生态困境的路径,对中国空间生产的生态化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伦理秩序是一种具有客观交往规则的关系结构,交往规则内源于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被认为“虚拟实存”的赛博空间改变了“实际实存”中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它不但重现并重构了熟人关系,而且密切了陌生人之间的联结 源于网络社交的赛博空间伦理秩序由此萌生,它凸显交往自由的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已渗透和影响到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一切具体领域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展观与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任何一种发展观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伦理支撑和道义支持;任何一种发展观的实践推进都必然要体现出相应的伦理价值导向。对传统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进行比较研究,可揭示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伦理精神、道德原则,所体现的先进伦理文化的发展要求。如何认识和处理发展过程中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体现出不同的伦理意蕴。在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在认识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追求公平的伦理精神;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的合法性一直悬而未决,以往的伦理学家立足于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能感受苦乐等特性,把人类的伦理扩展到自然界,这是对伦理与价值进行的硬性的嫁接,它缺少了彼此之间可以通约的媒介.生态伦理何以可能的伦理学基础,其实可以从伦理本身找到答案.伦理的本质规定中蕴含着关系与责任两个基本范围,伦理关系的存在具有绝对性,同时,伦理本身暗含着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具有无条件性.在生态伦理中,责任充当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生态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7.
产权伦理作为经济伦理的基础,是调节人们之间财产权利关系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调整人们产权关系的一套规则体系。它通过不同的价值取向来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产权伦理的功利价值,促成经济利益最大化;产权伦理的道义价值,促使自利行为公益化;产权伦理的文化价值,促进物性文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8.
学术伦理是学术人在处理学术活动中的利益关系时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规则,由学术目标的伦理导向、学术活动的伦理调节、学术人与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学术行为的伦理规范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在学术伦理价值体系中,利益是学术与伦理同构的价值基础,管理充当学术与伦理连接的价值中介,公正性是检验学术实践的伦理价值标准。将学术活动置于伦理学语境之中,有助于规范学术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培育规则导向型学术伦理乃至关怀导向型学术伦理,营造和谐有序的学术环境,也可为今后对学术伦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学术失范治理实践提供一种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逆全球化中经济人的伦理困境体现为道德人格缺失引发信任危机、经济理性膨胀导致人性物化、消费主义泛滥致使价值错位,它表征着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与理性精神的衰落。经济人需要一种生态自觉,将人、社会与自然纳入整体性关系之中,自觉转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生态经济人。生态经济人是经济人面对伦理困境的一种自我革新,它具体表现在生态人格、生态理性与生态消费等方面。生态经济人重视生态人格,以实践中的生态人为基础,自觉遵循社会生态系统各领域的规范性约束,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抵制极端利己主义,自觉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生态经济人注重生态理性,以价值理性、交往理性、实践理性为根基,在世界性的交往关系中发展人的丰富性,反对用同一性思维来压制他者的差异性,自觉克服狭隘的价值偏好。生态经济人强调生态消费,注重生产、消费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高效简便的能量交换机制,追求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自觉提升人的自由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产权伦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伦理作为经济伦理的基础,是调节人们之间财产权利关系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调整人们产权关系的一套规则体系。它通过不同的价值取向来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产权伦理的功利价值,促成经济利益最大化;产权伦理的道义价值,促使自利行为公益化;产权伦理的文化价值,促进物性文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