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跨语言的表达形式,在小说语篇中别具一格地体现其意义与功能。通过考察新加坡小说中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揭示了语码转换在三个层次的主位结构中的分布特点,即小句(或小句复合体)主位,超级主位和宏观主位、突出了语码转换对构建文学语篇和传递新信息的功能,探讨了选择语码转换的多种动机。  相似文献   

2.
语码转换是一种认知、交际和教学策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经常交替使用不同语言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文章在调查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英汉语码转换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语码转换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目的语优先"等大学英语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的一种普遍现象和有效的交际策略,它不仅仅发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也延伸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语码转换有其产生的社会、心理动因,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观照分析网络语篇中的英汉语码转换,可以发现英语语码起着填补词汇空缺,澄清观点,强调,委婉语等作用,而这种转换主要是基于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  相似文献   

4.
爱尔兰著名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被公认为20世纪最晦涩难懂的英文小说。小说中大量的语码转换是《尤利西斯》的一大特色,也是造成《尤利西斯》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功能观入手,不仅探讨了《尤利西斯》中存在的大量的语码转换现象及其诗学价值,而且分析了两个汉译本对原作中的语码转换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功能的再现。  相似文献   

5.
语言既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渗透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民族文化的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本文以色彩语码这一特殊词群为例,通过比较中、英、俄、法等语言中色彩语码的异同,从政治因素、宗教因素、其他文化的渗透、传统习俗、审美情趣五个方面简述了文化传统对其象征意义的巨大影响,以更深理解色彩语码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6.
对身体的关注,是90年代中国小说区别性特征。在90年代的小说中,身体不仅是小说的表现对象与表现内容,而且是小说的内在逻辑力量。小说中的身体向我们显示了身体与历史、意义、自我的关系的新变革。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小说中"人"的话语发生了一次转型。  相似文献   

7.
语码转换现象作为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了多个学科的重视。从顺应论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是近年来语用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在日常实践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仍然存在,通过研究发现,进行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参与者角色以及心理现实的顺应。  相似文献   

8.
《舞!舞!舞!》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20世纪80年代的"三大小说"之一。它以对日本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直白而深刻地批判,在村上"去意识形态化"的小说系列中独树一帜。小说通过对系列化的应召女郎形象,剖析了她们悲剧人生之后掩盖的日本社会由来已久的男尊女卑传统和借助国家权力兴办色情,通过组织女子献身慰安男权社会以稳定政治、促进经济,乃至实现霸权的集团性奴隶制思维。  相似文献   

9.
语码转换是一种认知、交际和教学策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常交替使用不同语言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影响教师语码转换的因素很多,母语的使用情况应当视学生目的语程度而定。文章探讨了外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发生的原因,为外语教学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校园是"语码转换"的自然场所。从校园交际看"语码转换"的原因,大致有四种,即"语码转换"所具备的言语交际特殊功能、环境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同时,这些原因也揭示了校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五四"到建国前这一时期是乡土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主要作家及代表性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综述,展示从20年代到4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不断更新视角,"乡土"成为具有更多重要意义的承载体,在主题上由文化批判到社会政治批判和到社会革命,全方位、多层次地再现了乡土生活.中国社会的一切思想和价值判断在乡土小说中得到体现,乡土成为作家展示现实中国本相与内核的必经之路,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生活并以文学不断探索人生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从词汇、小句及语篇等三个不同的层面分析了小说《围城》中语码转换具有的人际意义,揭示人际交往中语码转换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语码转换的机制大致有动力因素、功能因素和信息因素三种情况。交际目的需要是催生语码变换的直接动因,也是其最终控制因素,而其他一切因素都是受其支配的。一定的交际目的对应着一种最佳的表现方法或手段,而这又恰恰是其交际功能的表达形式,也是语码转换的价值所在。如何将其功能发挥到极致,实际上就是一个选择最佳表达手段和方法的过程。根据信息受众范围的不同,其语码表达手段上首先可以区分为明码和密码。无论明码密码,都不是绝对的。语码转换说到底就是各种信息数据通过选码赋义、编码组合、交换传递、解码破译、复原原义、信息采集、思维加工,以致将思维加工的结果再次以信息数据的形式选码赋义、编码组合等不断重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句法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研究关注两种语言在句内发生转换时两套语法规则的相互关系。Shana Poplack提出自由语素制约和对等制约两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法制约原则,但是其适用性和语码转换中的非对称性受到了批评。在人们对语码转换对称性的研究基础上,Myers Scotton提出了"主体语言框架"模式,但忽视了主体语言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Bhatt从优选论的角度解释语码转换现象标志着语码转换的句法研究愈加程式化。  相似文献   

15.
论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语言学中,语言、语域、方言、俚语等被称为“语码”。语码的选择、语码间的转换或混合构成了社会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我国大陆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中的汉语与英语夹杂使用的现象,可以用语码转换理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6.
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码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在语言界受到了多方关注,语言学家们从句法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等多维视角来研究语码转换。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即用顺应论来研究这一语言现象。笔者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17.
教师课堂英汉语码转换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顺应论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了多个学科的重视。在具体实践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仍然存在。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教师角色和心理意图的顺应。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生长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是新时期小说写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语境,它深刻影响着小说的叙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刘绍棠的乡土侠士传奇到中后期的王朔写作与市场化的结合,反映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背离政治启蒙和精英话语而走向大众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系统和逻辑—语义关系理论,分析小说Working Girls(《非常难女》)第四章中语码转换的类型及其使用,探讨汉英语码转换在构建文学语篇中衔接手段的作用,可以揭示出新加坡多语社会里使用语码转换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进程及其负面状态的官场文化、官场规则和官场腐败,官场小说创作成为了一种具有文化、政治意义的时代文学选择。但学界对官场小说关注不够,研究仅停留于静态、单调、个别、孤立的评说上。世纪之交出现的官场小说创作,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新写实"小说创作潮流中已现端倪,后又在90年代中期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中集聚了力量,并最终在世纪之交生成多种创作类型。在世纪之交的时代语境和生存环境中考察官场小说的生成逻辑,能够发现官场小说创作是存有缺失和误区的,应该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