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关系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然而,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终的决定作用的理论,有人却恣意地理解为"经济唯物主义",即认为经济是社会历史发展唯一决定因素的所谓"唯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晚年对"经济唯物主义"进行了严厉批判,深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最终的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经济唯物主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和捏造。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学说自创立至今一再面临着被曲解的命运。威廉姆·肖立足于生产力动力学的立场,柯亨则诉诸功能解释学的模式,分别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本质展开追问,但是由于他们都脱离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社会历史性,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非历史的先验规定来加以阐释,最终都滑向了实证化的解读。重新回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出发来领会社会历史的发展,才能彰显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革命的批判本性。  相似文献   

3.
《水浒》歪曲历史,诬蔑农民革命,宣扬一条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最后受招安的投降主义路线,是一部历史唯心主义的反面教材。可是,有人却说这部书“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是“千古不朽的农民革命史诗”,把书中宣扬的投降主义这一中心思想,说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场哲学论争时起时伏,聚讼纷纭,这就是经济决定论与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之争。这本来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质的争鸣,可是,理论上的艰难和实践上的敏感使我们离这场争论的结论还十分遥远。但不论怎么说,现在总算到了客观而冷静地评论这两种理论观点的时候了。 在我们看来,不论是经济决定论还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它们都含有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成分,然而由于持其论者都各执一端,就难免有片面之嫌。 让我们先来看看把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经济决定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周祯祥 《学术研究》2000,(3):122-124
在我近期出版的《道义逻辑》一书中 ,我已经隐含地表达了我对决定论的看法。逻辑学家一般来说大都不是决定论者 ,即使存在所谓必然性的某种东西 ,它大概也只可能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之内 ,必然性对于无限而言几乎就找不到它存在的理由。但这只是我多年来治逻辑学的一个理论直觉 ,并没有想到要把这个非决定论的思想理个头绪的。明华君也刚刚出了一本书 ,书名就是《历史决定论的现代诠释》(广东人民出版社 1 999年 6月版 ,以下简称为《诠释》)。作者是认真地抱有决定论思想的 ,我直觉的非决定论思想是不是也有些充足理由呢 ?一旦潜藏的形而上…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观 ,以其强大的理论说服力 ,在社会历史研究领域中产生了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即使是那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 ,也常常不得不把马克思的思想偷运到自己的理论中。哈贝马斯虽然不满意于马克思的历史观 ,但是 ,也不得不承认它的理论价值。但是他在承认其理论价值的同时 ,却要对它进行重建 ,而在重建中 ,则试图修正和补充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一、用社会进化论机制描述历史进程在哈贝马斯看来 ,社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 ,社会可以被理解为生活世界。所谓生活世界 ,就是指以文…  相似文献   

7.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孰是孰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在逻辑起点、处理对象、科学背景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但它们的对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它们的结合与互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出自然界的规律性。与之相联系 ,非因果联系与因果联系一样都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方式 ,偶然性与必然性一样也都体现自然界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8.
9.
历史决定论和科技决定论孙显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向历史决定论提出了新的理论课题,要求我们把科学技术决定论看作历史决定论的重要内容。从而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出有充分根据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杨耕 《河北学刊》2003,23(6):21-29
本文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主题、理论空间、理论意义以及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重新考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也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了"形而上学",使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形态转向生存论形态,从而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  相似文献   

11.
劳动是历史得以唯物主义起来的秘密.马克思坚信,历史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唯物主义的.而要使历史唯物主义起来,就必须克服抽象的人,回到现实的人,并使抽象劳动转换为具体劳动.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抽象的人以及黑格尔哲学抽象劳动的扬弃,既窥见了作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人,同时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使历史得以唯物主义地存在的秘密:劳动,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可能.马克思通过劳动探究历史的方式开辟了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2.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争论旷日持久,它们都有自己的理由与证据。本文试图从决定论的概念、近代科学的要求和逻辑上来说明决定论和非决定论都是不完备的,它们之间只有相互依赖才能相对正确地解释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3.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既表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一个基本结论,又在深层次上表明了利益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紧密联系。我们以为,这种紧密联系不光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生成过程中,而且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利益的整个看法中。本文将以马、恩、列、毛、邓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们的论述为主,从以上两个方面来探析这种紧密联系,以求对利益理论在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14.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相关论述中把哲学等同于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思辨的唯心主义哲学,并用真正的实证科学指称从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出发去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考察方法,因而他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哲学而是真正的实证科学。至于我们现在能否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这取决于我们对哲学概念本身的界定。俞吾金教授以海德格尔对于哲学研究对象和实证科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为依据,将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一种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哲学,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这种说法无论从文本依据上讲还是从逻辑上讲,都是不能成立的。俞吾金教授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中央编译局《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相关译文作了修改,但他对译文的五处改译要么是画蛇添足,要么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决定论:从因果决定论到一般决定论──邦格对因果决定论的批判与发展廖延弼近代以来,由于牛顿力学的确立及其长足的发展,哲学家以此为根据,创立了统治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达三百多年之久的机械决定论(在经典物理看来,机械决定论等同于因果决定论)。可是到了...  相似文献   

16.
<正>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争是中外现代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然而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争议,我们发现,争议的各方在论及这两个基本概念时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混乱.这个混乱是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层次混淆,即到底是在本体论层次上还是认识论层次上来谈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基本概念的层次错乱使得人们各说各的,相互之间的批评与反批评也都不构成真正的否定或肯定.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些澄清.澄清之后,我们或许才能对这一倍受关注的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历史决定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突出地位。这不仅是由于那些马克思批判者把它当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失误的根源,从而使对它的坚持和探讨成了坚持唯物史观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而且由于“晚近的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可以根据其决定论的程度予以评价”,又使得对  相似文献   

18.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争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史上最悠久的争论之一,便是决定论与非决定论(或偶因论、自由意志论)之争。这种争论发端于古希腊,在持续了两千多年之后,被德国哲学家康德归结为他所谓的“人类纯粹理性”注定会陷入的四个典型的“二律背反”之一。在康德看来,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孰真孰假这样的形而上学问题,一旦被当作一种科学知识──而且是最“高明”的那种科学知识──来追究,便会导致严重矛盾的结果,即相互对立的双方竟都成了合理的和不可驳倒的。这表明人类理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而关于决定论问题的思辨是徒劳无功的。的确,无论是对科学发展的历史进行…  相似文献   

19.
王丽娟  刘同舫 《天府新论》2011,(5):22-26,45
马克思对精神生产力的认识有一个从萌芽阶段到深化阶段再到成熟阶段的逻辑形成与发展过程;古典经济学家的相关思想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力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源泉;精神生产力始终贯穿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是与时代相伴生的永恒主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萨特批评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对理论的根据与界限进行前提性反思,因此陷入了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论”之中。他自己则通过将实存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可理解性基础。但是,他用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实存主义并没有摆脱意识哲学的窠臼,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承诺能否实现,尚是一个未许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