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典型是女英雄(女铁人),①她们在行为模式上几乎与“文革”时期文学中的男性正面人物等齐划一.以此来论,似乎“文革”时期并没有真实表现女性世界的文本.这不足为奇,因为它不过是中国文学传统的延续及特定时期的极型.真正能“浮出历史地表”②的女性写作需要长久的时间去等待.男性权威对女性的压迫性渗透及女性为获得男性权威的社会指认所作的投降实质上仍然是现实,也仍然是女性文学无法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但是,历史文本是“把历史事件按照一种而不是另一种的情节结构或神话组合起来的作法”③,是以一种视点而不是另一种视点对历史事件的抽样选择,之后加以编排的叙事形式.因此,在既定的文本与历史真相之间并不能划上等号.以“文革”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典型来论,文本典型得以产生不能不说是对现实中的女性有所抽绎和变异.当然,现实中女性的真实面貌因“历史已逝去不返”,我们所能作的只是从多种材料出发去尽量恢复和了解那种精神性的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2.
江浙“财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旧中国历史上,关于在“四·一二”反革命叛变中资助蒋介石的江浙“财团”问题,以往尚少论述。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索,以求教于同志们。一、江浙“财团”的由来旧中国号称有四大“财团”,即华北、华  相似文献   

3.
由于“文革”的特殊原因,在我国的邮票发行史上,留下许多有趣的故事。 “一片红”是被新闻媒界介绍得较多的一枚邮票,集邮出版社发行的“邮票目录”列为未发行票,这与事实不符。此枚邮票当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均出售过,据闻只发行数小时,即告停售。停售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文革”后期全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青年改革研究会学术理论部于七月九日组织召开了《对“文革”的历史反思》讨论会,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反思“文革”的意义何在?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不能满足于给“文革”作出一个一般性的政治结论,更不应该把“文革”、“封存”起来束之高阁,不让“文革”的参加者来研究。大家在发言中指出:“文革”作为一个浩大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动乱,其历时之长久、涉及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目  相似文献   

5.
(一) 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成长过程,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至本世纪50年代末为止,整整80个年头,经历了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三届旧政府的统治,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革命阶段,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重大历史事  相似文献   

6.
(一)有些哲学书上把一事物(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向他事物(新事物、新矛盾统一体)的转化,也说成是“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首先,与一事物内包的两个矛盾的方面不同,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构成一对矛盾,它们虽然有承启关系,有历史的、必然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与旧事物内部两个矛盾方面之间的“联系”(统一性)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旧事物并不同时存在,并没有现实的互相依存的关  相似文献   

7.
论旧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词语”是现代汉语中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词语,与古代汉语中已不为今天现代汉语所采用的“历史词语”有别。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旧词语”产生的上线。“旧词语”的产生,自有其历史变迁与文化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论旧中国的公债发行及其经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长大了。但新中国是在旧中国的废墟上产生的,要认识新中国的一切,对旧中国的研究,仍然是有其必要的。旧中国是一个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所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旧中国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也很突出的表现在它的财政制度上。反动统治阶级对于中国广大人民的剥削,除了横征暴敛的苛捐杂税以外,滥发公债和通货膨胀是旧中国军阀、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搜括掠夺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这也是对劳动人民一种最  相似文献   

9.
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过去认识传统乡村社会的模式,影响最大为“租佃关系决定论”与“乡村和谐论”。前者强调租佃关系的作用,后者则把传统乡村看成一个非常和谐的、温情脉脉的大家庭。但这两种理论皆属一种理论虚构,难以考之史实。事实上,传统中国土地并不那么集中,租佃制并不那么发达。小农自由交易导致严重分化的说法不成立。历史上朝代际和朝代内土地趋向于集中的“规律”并不存在。当时的社会不公与社会危机另有原因,与租佃制关系不大。把地权问题说成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首要问题、把地权不均说成是传统中国社会弊病、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的主因,从而把平均地权说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都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旧事物”?就目前所见到的哲学教科书中的表述大致有下列几种:“旧事物则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逐渐丧失其存在理由的事物”。①“旧事物则是指已经失去其存在必然性、过时的和日趋灭亡的东西。”②“旧事物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③我觉得以上的表述有值得商榷之处。1.旧事物不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事物。首先,旧事物的产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从辩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过程。任何事物都是从其他事物发展变化而来,又要变化成其他事物。所以新事物都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1.
周扬“文革”落难现象之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到“文革”开始之前,周扬是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想史上一位显赫的人物,他的某些观点为“文革”提供了或直接或间接的理论依据。只是一个偶然的历史契机把他推到了极“左’文化路线的反面,他才尝到了灾难性的苦果。  相似文献   

12.
作为特殊文学现象的“文革”文学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当代文学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必然产物.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探讨“文革”文学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用心理学的观点、方法、理论来分析一些历史、政治现象,是政治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之一。西方一些心理学家较早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领袖人物,他们把研究领袖人物的心理叫心理历史学。“文革”十年,作为诺大中国的一段动乱历史,其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试图从领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对文革发生和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一、毛泽东同志决定发动“文革”的心理学分析对于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功过是非,已有很  相似文献   

14.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共性的集体生活便开始干预我们的个体记忆,而有关传统生活话语的记忆并未隐退,三者一直存在着一种复杂纠缠关系。《河岸》与《少年王》都是不久前文坛关于“文革”历史或者后“文革”历史书写的新作,两部作品都突破了先前文坛的“文革”叙事范式,更侧重于对历史掩映下的个体记忆、传统记忆以及集体记忆三者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时有以为史书不过是记述政变与战争的“相斫书”的说法。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一文中也曾经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中国古代的历史,在旧史家笔下,确实是一部政治史。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所谓“文以载道”的原则,也强调文化形态不过是“载道”,即承载政治内容的“车”。中国古代这种有人称之为“政治优先”,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它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气魄,带给人以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崇高美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十七年”文学时期是其兴起和成熟期;“文革”时期崇高美走向异化乃至衰落;20世纪80年代崇高美得以重新复归;90年代后因社会、历史原因崇高被“躲避”,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17.
自翁同龢1904年去世至今 ,百年来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他死后至解放前、解放后至“文革”前、“文革”后至今三个阶段。就其一生 ,多数学者认为他是一位对近代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甲午战争中坚持抗日 ,反对投降 ;戊戌运动中力图自强 ,促进变法 ,对国家民族做过有益的贡献。他为官清正、操守廉洁。但对其戊戌年间的变法思想、举荐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开缺革职原因等存在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法国哲学家阿尔杜塞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依据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法共党员,他对于当年苏共领导人“非斯大林化”并求助于人道主义持反对态度,尤其反对用人道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与此呼应,阿氏对中国“文革”及其“阶级斗争为纲”是衷心赞成的.他把自己的理论创作自觉地与中国当年的主流思路对苏共求助于人道主义的批判及中国“文革”联系在一起,并为“文革”唱颂歌.阿氏对唯物史观的结构主义阐释,是沿“无主体”哲学思路前推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便从哲学出发点上被略去了.由此出发,阿氏把马克思主义说成“反人道主义”;说“异化”概念不是马克思主义概念,等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严重错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实质上更是一种以历史主义(而非逻辑主义)为价值系统的学术史观。它直接继承着中国传统的历史主义、特别是“五四”时期所形成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而来,同时又是对这一传统学术方式的超越。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与旧历史主义最注重材料的鉴别与使用不同,文学人类学更重视对于主体思维方式的批判;从价值观念的角度看,与旧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不同,文学人类学采取的是一种更为客观的价值中立策略;从历史观念的角度看,旧历史主义对历史本身的理解基于一种“文化利用”态度,而文学人类学则以对历史本身的还原为旨归。作为一种学术史观的当代文学人类学研究,其唯物史观依据可以归结为“原始的存在如何决定了原始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伤痕文学:兴起、演进、解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伤痕文学”作为“文革”后的第一个文学──文化潮流,是中国文化走出“文革”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逻辑环节,它应合了政治实践、社会心理、文艺模式等多方面的以“新时期”命名的中国新现代性的历史诉求。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文学继续自文学革命以来到1949年后成为主流在“文革”达到顶峰的政治──文学传统,配合新的政治─—文化变革而进行的转变,伤痕文学是告别“文革”的一次政治──文学潮流;二、就伤痕文学本是政治──文化变革本身又为文学突破旧的政治──文学模式提供了可能和前景来说,它为文学走向新的文学本性的自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