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先秦时期的自然哲学,体系庞大,内容精深,几乎涉及到了当时人们思维水平所能达到的所有领域,特别是其对抽象玄远的宇宙空间的哲学思考以及在研究自然奥秘和社会问题中所形成的辩证思维,达到了当时世界文明的最高水平。由春秋到战国时代所形成的以阴阳、五行、精气、道等为基本范畴的元气论哲学体系,是古代哲人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先秦自然哲学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前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并在许多领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理论基础。固然,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与早期自然哲学的内…  相似文献   

2.
在希腊古典时期,泛希腊地区自然哲学——科学理性的发展主要有四种路线(或模式):自然哲学——宇宙论的理性路线;数理和几何证明的理性路线;宇宙论——物理学的理性路线;辩证法和修辞——逻辑的理性路线。这些关于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的哲学思辨和理性阐发,不但划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范围和问题模式,而且引领了西方自然哲学以至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路线和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3.
自然过程哲学是恩斯特·布洛赫哲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多数20世纪西方哲学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不同,布洛赫以巨大的理论勇气重构自然过程哲学,积极采纳了自亚里士多德左翼、文艺复兴乃至莱布尼茨、谢林、恩格斯的全部自然哲学素材.根据"能生的自然"、"自然主体"、"地平线-物质"概念,布洛赫重建了"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并追问马克思主义的宇宙学问题,大力倡导一种人道主义的宇宙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 ,由于各自不同的传统哲学背景 ,中西美学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理论和价值取向 :如果说西方美学是一种以主客的统一为其理想的美学学说的话 ,那么中国美学则代表了一种追求主体间的统一的美学思想。然而 ,现代西方的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哲学的出现 ,尤其是其两种类型的统觉理论 (对事物的统觉与对他人的统觉 )的提出 ,其从根本上论说主客关系与主体间关系、对物的统觉与对他人的移情的实际一致 ,则改变了以往中西美学的歧异状况。因此 ,现代哲学的理论发展表明 ,美不仅是主客的统一亦是主体间的统一。唯有在美的领域 ,人类才能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而获致自己的完整的人生 ;中西两种不同的民族才能克服其自我隔绝的困境而使彼此的心灵深深默契、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5.
施向峰 《南方论刊》2007,(11):41-44
以逻格斯为嚆矢的西方自然法哲学虽有久远的历史源头,却并不存在具有内在观念一致的理论发展脉络;毋宁说,仅存在不同范式与类型的自然法哲学,而自然法哲学史则仅存在于"字面"而非观念上。西方哲学由自然哲学、经客观理性主义的目的论哲学、直至主观理性主义的唯名论哲学的嬗变过程,直接导致了西方自然法哲学经由逻格斯、自然律令与自然权利的三次转向进而形成了自然法哲学的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6.
于光远先生最早提出关于人工自然的研究是自然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特色之一。通过对人工自然理论研究的溯源和分析,我们认为,人工自然可以而且应当放到元哲学高度进行研究,即从"人工自然的哲学研究"上升到"人工自然哲学"研究。就具体研究内容而言,可从人工自然本体论、人工自然认识论、人工自然价值论、人工自然文化论和人工自然发展论五个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历史时期内,自然哲学的发展比较缓慢,甚至被现代西方哲学遗忘。自然哲学是哲学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对自然哲学研究进行新的构想从自然本体论转向自然发展论,从天然自然观转向人工自然观、并对自然哲学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位。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论“自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思想史上对"自然"概念作明确规定和阐释的第一人.他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是生长、自然是实体、自然是动因、自然是目的等重要观点,不仅为他建构自然哲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我们今天认识自然,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研究的三维模式是相对于中西二元论模式而言。在中西二元论模式中,中西文学被看成是两个相互隔离的异质实体,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被简化为A影响B的线性平面关系的研究。跨文化研究的三维模式试图重新审视中西文学的关系,将以往研究中割裂开来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看待,考察文学文本或理论从中国古代文化到西方文化再到中国现代文化环形旅行的路线图,以此说明中国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接受视野,总是那些与中国文化有密切联系的西方理论才更容易被接受,它进入中国现代文化与思想的通道也才更通畅。而在如此的环形之旅中,每一个环节所发生的挪用、移植、转移、改造,都是很正常的现象。跨文化研究三维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文学世界观,从中西二元论转变为世界文化多元论。  相似文献   

10.
在对米利都学派的阐释和评价中,历来存在着一个倾向,就是把米利都自然哲学当作寻求万物基质、结构和动因的物理学,对他们的学说作一种物理学的解释,而忽视他们本来的宇宙论目的。我认为,作为西方最早的自然哲学,米利都学派诸学说主要是讨论宇宙起源、演化和结构的宇宙理论,物理学研究是在宇宙论构思中逐步显示出来的,既不是这一学说的出发点也不是它的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对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论的阐释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从19世纪起步的中西新闻比较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中西报人、学者、传媒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建构了中西新闻比较的视角、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心态,指向西方化与去西方化的思维方式.尽管中西新闻比较充满矛盾与困难,但它依然是中国新闻改革的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文论60年的发展脉络呈"逆向行进终而合流"的基本态势.即建国后的前30年里,我国文艺理论发展的主流坚守的是"社会本位",而这个时期西方文论的中心范式则秉持"艺术本位";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西文论研究出现逆转:当中国结束极左文艺思潮,回归文艺本身、出现"向内转"的艺术本位和纯美倚重时,西方文论却出现"向外转"的理论趋向;20世纪90年代后,中西方文论呈现为"关注外部研究、共趋社会本位"的合流趋向.这一有趣的文论格局,是60年世界社会史变迁在文艺学领域的理论回声,其理论逻辑源于所依存的两大历史逻辑:社会历史主轴的文化撬动和社会模板的"图-底"关系.由是,文艺学跨越学科界限、走向文化综合,当是审美社会学的理论必然.  相似文献   

13.
范方俊 《江淮论坛》2013,(2):165-170
寻求对话是当代中西比较诗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和主张。究其根源,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诗学在西方诗学冲击下凸现出的"现代转型"使然,另一方面是西方比较诗学界对于包括中国传统诗学在内的东方文化视野的吸纳所致。当代中西比较诗学对话的危机,不仅体现对于片面地将"对话"解释为"理解与沟通"的理论解读层面,而且存在于机械地套用西方诗学话语"阐发"中国诗学话语的具体实践层面。而破除中西诗学对话危机的出路在于突出对中西诗学话语的语言性分析,通过对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的揭示、归纳和总结,为中西诗学深层次的理论对话的展开创造必要的条件。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将不可避免地告别惯常的文化或哲学比较模式,围绕着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这一主轴,坚定地走向中西诗学的语言阐释之途。  相似文献   

14.
谢楠 《东岳论丛》2012,(8):91-93
与西方语言学界基于理性、重句法、理论意识浓厚相比,汉语学界的语言学研究往往基于经验,重语义,理论意识薄弱,其关键原因在于中西的逻辑学差异与思维差异,而这归根结底在于中西语言的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5.
郭象的自然观涵盖天地万物的方方面面,在理论逻辑上实上通于其"适性逍遥"的理论,是其逍遥观的理论基础.通过自生之自然、自性之自然、理之自然及无为之自然诸义,郭象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自然哲学体系,在理论形态上不仅是对前人的重大突破,亦将道家之自然观发展至其极.  相似文献   

16.
中西国际伦理的不同是导致中西人权冲突的重要因素,伦理渊源的不同导致的人权理论与实践差异是中西人权冲突的重要原因,双方在国际道德标准上的差异是中西人权冲突的重要根源,而双方在国家利益与国际道德取舍上的差异则是中西方人权冲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人工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人工自然佘正荣,王辛河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自然哲学。它独特的"生态-一进化"之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的研究拓展了一个深广的理论视域。在这个视域中,人工自然与地球生物圈的自维生①和继续进化被统一起来,人工自然被当作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与...  相似文献   

18.
自十六世纪中国与欧洲发生正面接触以来,大量的西方学者对一切有关中国的文化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诸多的假设、猜想、认识,乃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范式性的概念结构.当代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西理论家去建立能说明中西方文化巨大差异的理论框架,更加自觉地在中西研究中运用不同的文化理论.本文旨在探讨理论范式形成中的一些显著的趋势和观点,并通过对文化普遍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文化理论的一些思考,试图在如何更有意义地使用文化理论的方法上发表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中西叙事概念,提出"脱卸"与"转换"在中国与西方叙事理论中都是表征情节转变的概念,中国评点家称为"脱卸",西方理论家称为"转换".西方文论没有脱卸一词,可以借用中国的脱卸概念,中国文论没有突转一词,也可以借用西方的突转概念,它们在中西叙事理论中是可以通用的.  相似文献   

20.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把"诗言志"与西方诗歌定义"诗是某种制作"作比较,二者的比较寓示了中西诗学传统在理论原点上的差异.中西诗学分别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沿着不同的轨辙,在文学本体规定、作者与文本之关系、批评阐释等基础观念层面,各自衍生了一套圆融自足的理论体系.中国主流文学传统强调"非虚构";西方则重视"虚构"和"想象".中国文学的文本与作者是一种物我不分的自然和谐关系;西方文学的文本则是作者意志控制的对象与产物.中国诗学批评以"作者"作为"意义"之源;西方诗学批评则以"文本"作为"意义"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