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曹禺是一位公认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戏剧大师,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堪称我国现代戏剧的精品,将它们“列入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文章认为,曹禺建国之后,还是原来的曹禺。他始终倾心于艺术的追求,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矛盾冲突的建构与戏剧语言的提炼,为新中国剧坛增添了光彩。但是,曹禺又不是原来的曹禺。通览他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建国前后创作心态不一样、创作方法不一样,以致于创作效果也不一样。在总结曹禺建国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创作的功过得失时,要积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知识分子定位问题,一是创作自由问题。这两个问题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戏剧的成败与命运。  相似文献   

2.
<正> 一九四○年,万木萧瑟的深秋,在四川江安靠近城墙的一幢旧宅子里,年仅三十岁的曹禺满怀对旧社会的深恶痛绝,挥笔写下了三幕剧《北京人》。据说,曹禺认为《日出》是他一生中比较满意的一个剧作;实际上,《雷雨》的  相似文献   

3.
曹禺与斯格里勃和奥尼尔──再论《原野》是一部佳构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禺与斯格里勃和奥尼尔──再论《原野》是一部佳构剧李树凯"《雷雨》是内行人的制作"。这是戏剧家李健吾先生评《雷雨》时说的第一句话。①李健吾先生作为曹禺的同窗好友,非常了解曹禺,一语道出了曹禺写戏的优越条件──他是懂得戏剧艺术的"内行人"。曹禺的戏剧崇...  相似文献   

4.
中国话剧的成熟是以《雷雨》的出现为标志的,剧作家曹禺本人也以自己的创作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富影响的剧作家的地位,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新时期以来,曹禺研究渐渐被人们重视,但人们在阐释曹之所以成为中国话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的原因时,在指出曹禺剧作艺术上的完美之外,往往着眼于作家的创作和中国革命历程相契合这一方面:如《雷雨》对封建专制统治与资本家发家史的罪恶的揭露,《日出》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揭示,《原野》中所反映的农民对地主的复仇,《北京人》中所展示的封建家族必然灭亡…  相似文献   

5.
在曹禺的代表性剧作《雷雨》、《原野》、《北京人》中 ,作者流露出比较明显的野蛮情怀 ,这不仅体现为他对人类社会文明的理性批判、对人的狂放无忌的个性与旺盛的生命活力的由衷赞美 ,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剧作家对改造国民性与重铸文明问题深沉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曹禺的话剧创作无疑是独领风骚、别开生面,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流派之一。和古今中外优秀剧作家一样,曹禺的剧作风格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演变过程。如果我们把曹禺的话剧创作分别以解放前后两大历史阶段来考察,从《雷雨》到《北京人》显示着曹禺前期剧作风格演变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一《原野》是剧作家曹禺四十多年前的一部旧作,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的《文学季刊》,一九三七年八月第一次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这是曹禺登上剧坛后的第三部作品。在此之前,他的《雷雨》和《日出》已经震动文坛,获得广泛的赞誉。但《原野》问世后,情况却有些异样,反应远不如《雷雨》《日出》那样强烈。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方面,当《原野》问世时,中华民族的危亡已经迫在眉睫,这部以民国初年农村阶级矛盾为题材,与抗战救亡运动“无关”的作品,已经不可能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了;另一方面,这部作品本身,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缺乏象《雷雨》和《日出》那样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的影响并不很大。建国以后,曹禺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各自的研究中,已愈来愈深切地感到,曹禺早期剧作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念——“蛮性的遗留”。且看《雷雨·序》中的一段自白:“《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蛮性的遗国’,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与“蛮性的遗留”语义相近的还有“原始的情绪”、“神秘的吸引’等等。而且,这些意念虽只是在论及《雷雨》时提出来的,可事实上,“蛮性”是贯穿在他早期的心态与剧作全过程的,不单单是《…  相似文献   

9.
靳以在《雷雨》发表中起了什么作用,历来众说纷纭。他对《雷雨》态度究竟如何,则乏人探讨。结合靳以的文类选择、文学观念,包括对曹禺其他剧作的评论,可以探究他对《雷雨》的真实态度,即他对此作很可能并不欣赏且存在隔膜。这是一个切入研究其文学趣味,包括编辑思想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接受与变形——曹禺剧作的主观追求与观众的客观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戏剧界,最让人羡慕的莫过于曹禺了.当他23岁的时候就完成了他的轰动于世的杰作——《雷雨》,从此曹禺就象一颗闪亮的新星活跃在话剧战线上,并成为戏剧界的泰斗.还让人羡慕的是曹禺的剧作特别是他前期的剧作几乎每一个都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久演不衰,历久弥新,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剧作家象曹禺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读者、观众和研究者.然而,也没有哪一个剧作家象曹禺的剧作那样在接受中带有那么多的误读、曲解乃至批评.也就是说,剧本的主体精神,主观追求与观众的客观接受、认同机制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有很大的距离,观众所理解所接受的意义也并不一定就是剧作者的主观意向.这种情况在他早期剧作的接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这里仅就《雷雨》,《日出》和《原野》的主观追求与观众的客观接受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了曹禺剧作《雷雨》始终表现的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其次探讨了《雷雨》表达出来的深层语义,使它带有现代主义色彩。最后论述了《雷雨》又是一个神话祭礼的世界,一个原型象征的世界。因此曹禺的《雷雨》不仅是仪式性,也是象征性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曹禺在他的《雷雨》、《原野》、《北京人》等几部剧作中 ,表现了对人生的困惑和命运的恐惧 ,表现了对传统与现代文明的质疑。这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人生的迷惘 ,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冲动以及对理性的挑战 ,这与尼采的非道德反传统、张扬强力意志 ,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现代主义精神 ,都是基本相通的。这种相通 ,是成就曹禺话剧创作超越同时代人而成为中国现代话剧发展高峰和里程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话剧,本是“舶来品”。对我国话剧影响最早最大的莫过于挪威戏剧家亨利·易卜生了。早在中学时代,曹禺就在易卜生的戏剧中担任角色,《雷雨》受易卜生戏剧、特别是他的名剧《群鬼》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但我们认为,《雷雨》还受到我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的《屏风后》的一些影响,而这一点却被人们所忽略。其实,欧阳予倩也受到易卜生的巨大影响,他译他的戏,演他的戏,“一脑门子易卜生”。(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欧阳予倩的《屏风后》早《雷雨》四年发表,对戏  相似文献   

14.
曹禺名剧《雷雨》是否存在宿命观念?这个问题,曾有个别评论家发表过保留意见或否定见解,然而绝大多数人却一致认为:《雷雨》存在宿命观念。这似乎已成了几十年来的定论了。我以为,持肯定论者之所以有偏颇之处,在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偏误:究竟应当怎样辨别剧中人物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究竟应当怎样理解作者的创作自白?究竟应当怎样判断一部悲剧是否存在宿命观念?搞清了这些问题,必然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雷雨》不存在宿命观念。  相似文献   

15.
论《原野》     
《原野》自1936年发表以来,评论者多执否定态度。杨晦的《曹禺论》在40年代是一篇有影响的长文,文中判定“《原野》是曹禺最失败的一部作品”。20余年之后,远在海外的刘绍铭博士写了一部同名论著,对曹禺的全部作品做出了一概否定的评价:“失败”、“浅薄”、“写得坏得可以”。后来他考虑到“几点客观因素”,觉得这种“论点失诸持平”,但仍然认为《雷雨》、《日出》和《原野》“三剧的观点,都是随波逐流的”。甚至作者曹禺在1978年5月和赵浩生的一次谈话中,也说“《原野》不算成功”。当然,也有执肯定态度的,这从唐弢的文题即可看出:《我爱<原野>》。1987年吴建波发表的《重评仇虎的复仇悲剧》一文,从心理学和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对《原野》作了新的考察。他的结论是:“仇虎是一个复仇的农民形象。他的复仇性格,凝聚着中国文  相似文献   

16.
《日出》问世后,就有人指出它在庄偕情绪的平衡上,取得了比《雷雨》更大的成功。 曹禺是位具有喜剧情愫的悲剧诗人。他的举止言谈,有一种喜剧性的幽默感。他对社会生活撕肝裂肺的悲剧发现,同时就包含着破涕为笑的喜剧体验。而这种体验,不但没有冲破反而加深了悲剧发现的底蕴与色彩,以更大的震幅震荡着人的灵魂。他在《雷雨》八个人物中特意塑造周冲、鲁贵这两个作用不同的喜剧人物,便最早地体现了这一点。 周冲的喜剧性在于他是“夏天里的一个春梦。”他的“梦”做得越执着,他同冷酷残忍的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四年,曹禺把他苦心酝酿五年的话剧《雷雨》奉献给社会,社会立刻报之以热烈的回声。次年,他又高屋建瓴,写出了第二部杰作《日出》。《雷雨》描写了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家庭的黑暗糜烂,《日出》则登上新的高度,变换视角,调整焦距,对半封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光怪陆离进行了观察,思考和显示。也就是说,较之  相似文献   

18.
陈国华 《中州学刊》2007,(2):218-221
曹禺的《雷雨》时时显现出神秘的命运色彩。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悲剧对《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影响最大;西方戏剧思潮对其影响更多地体现在表现手法上,但是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往往与附着在其上的思想内容是共生的,不可能完全脱离其思想内涵而独立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对《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顾广梅 《齐鲁学刊》2006,5(5):103-105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雷雨.序》作为一篇研究曹禺创作的重要文献,标示了《雷雨》早期接受史上的错位接受现象,也折射出作者原旨、读者释义和文本意义三者的复杂关系,更隐含着曹禺对文本意义的理想接受模式的期待。  相似文献   

20.
蓝嫦 《南方论刊》2006,(10):89-90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剧作中有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波澜起伏的命运跌宕,有惊心动魄的悲剧力量,有神秘莫测的情感憧憬。它是一部深邃、丰富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观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