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柯 《四川省情》2018,(7):57-59
川南经济区是四川第二大经济区,在四川“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中均将被定位为“新兴增长极”,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纽带,属于成渝城市群发展的中心地区,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四川长江流域经济带包括成都、宜宾、泸州和攀枝花四市(以下简称长江四市)。该地区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长江航道水运优势,而且拥有全国第三大航空港,是四川连接滇黔渝的重要通道,也是四川克服物流短板,打通向东向南出海口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3.
《四川统计》2014,(4):10-14
四川是长江经济支撑带的战略腹地和重要增长极、是促进长江经济带与南北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和重要依托、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战略前沿和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4.
《四川统计》2014,(4):36-37
按照《四川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四川还将进一步完善内河港口体系。除宜宾、泸州、攀枝花、成都市外,四川境内长江的两大支流——嘉陵江和岷江还流经广元、南充、乐山等地,这三市港口建设亦是四川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肖红叶  王健 《统计研究》2006,23(7):3-10
长江经济带一般指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东起上海市,西至四川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七省二市。长江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与沿海和其他经济区域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经济带。位于长江经济带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是全国最具竞争力的高度工业化地区。2005年,长三角地区实现GDP3385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8%,已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核心区。深入认识长三角及长江经济带七省二市区域竞争力的基本状态,对于实施长江…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新阶段新格局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提出了新要求。研究长江经济带自贸区试点政策实施的经济效应,对于更好地发挥自贸区试点的战略支点作用,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与“一带一路”推进有机结合,加快形成长江经济带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位于长江经济带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有限信息的政策评估方法——回归合成法,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金融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五个方面对重庆、四川、湖北、浙江、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经济效应进行系统量化评估。研究发现,自贸区的设立对当地的经济效应总体上是显著正向的,但是部分指标表现的显著性水平不高,经济效应基本上呈倒“U”型的变化趋势。具体来看,自贸区设立对地区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和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等都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金融体制创新和贸易便利化改革是自贸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而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两个指标不够显著;自贸区政策的经济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自贸区建设基础和发展定位是其政策效果呈现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且内陆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大于沿海自贸区。结果还表明,当前长江经济带五大自贸...  相似文献   

7.
张利利 《四川省情》2018,(11):37-38
浙江和四川同为全国经济大省,2017年经济总量分列全国第4位、第6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两省经济社会发展既有增长持续较快、结构转变较大等相近亮点,也存在人均水平、创新能力等显著差异。从经济区位看,“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四川和浙江分处长江经济带的上、下游,浙江是东部经济强省,四川是西部经济大省。浙江土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四川的1/5;2017年经济总量为51768.3亿元,是四川的1.4倍;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2005年其GDP占全国总量的18%。因此对这个区域竞争力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和现实的意义。《长江三角洲一长江经济带区域竞争力研究》一文以长江经济带七省=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地域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情况、优势、劣势和国际比较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区竞争力水平的三阶梯度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巴罗增长模型为基础使用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增长差距进行分解有力地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9.
一、长江经济带农业区域布局的特征 (一)西部地区农业布局的特征 西部地区包括川、渝两省市,农业发展水平低,人均农村经济收入不及长江经济带平均水平的1/2.  相似文献   

10.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解决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以及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分析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采用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拓展分析政府干预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科技创新能够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但科技创新对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的促进作用比对区域经济系统更大,对区域生活系统的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科技创新对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效应存在递减规律。政府干预对科技创新驱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且存在双门槛效应。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应正确认识政府干预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差异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26个主要地区的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泰尔系数与GIS-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明显,但呈现减弱趋势,各城市间差异大于城市群际之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州城市群,正相关集聚效应显著;中游城市群地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经济联系度不强;西部成渝城市群地区、滇中、滇南城市群区缺乏高水平地区,低低水平集聚关系较为显著;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组织特征呈现多核心与单核心边缘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剖析其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和作用机制异质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整体上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效应为4.8%,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分区域来看,其对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中游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下游地区,而对于上游地区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分区域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出口开放程度、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教育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科技创新对各区域均起到促进作用,但出口开放程度、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教育投入对各区域产生了差异化影响,从而导致战略的作用机制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扼长江、沱江咽喉,控川、滇、黔、渝要冲,为四川出海南通道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历来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经济枢纽。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软硬环境,泸州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使泸州具备了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经济发展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采用1997-2013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角度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空间经济影响特征明显,其中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呈空间溢出效应,信息基础设施呈空间竞争效应;信息基础设施的空间经济影响边际效果高于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是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率先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呈现先降后升"U"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并且存在指标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双重异质性。首先,长江经济带生态宜居与产业兴旺得分相对较高,乡风文明与生活富裕得分紧随其后,而治理有效得分相对较低;其次,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的分布格局,即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低;最后,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农村教育水平与财政支农水平是影响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环渤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薪酬水平、异质型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全样本、环渤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范围内提高薪酬水平均可促进区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本产生了正向的中介效应;进一步考虑人力资本异质性发现,高级人力资本在薪酬水平影响两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中皆发挥了积极的中介作用,但初级和中级人力资本在两个区域中发挥中介作用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四川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在采取一系列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下,全省经济实现了止滑回升、向好发展。前三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长13.5%,居全国31个省(区、市)第4位;增速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居31个省(区、市)第1位。四季度,全省GDP增速将继续回升。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四川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在采取一系列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下,全省经济实现了止滑回升、向好发展。前三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长13.5%,居全国31个省(区、市)第4位;增速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居31个省(区、市)第1位。四季度,全省GDP增速将继续回升。  相似文献   

19.
丁如曦等 《统计研究》2020,37(11):93-105
本文从集聚外部性和网络外部性相结合的视角探讨多中心城市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影响,并以长江经济带这一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典型区域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全域城市网络多中心程度与其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控制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经典生产要素后,非中心城市通过嵌入多中心城市网络过程中相对节点中心度的提升,缩小了其与中心城市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影响,并且整体上通过中小城市获得节点集聚增长效应、中等城市发挥正向溢出效应以及节点中心大城市突破地理近邻的长波辐射效应的叠加互锁来实现;加快区域要素流动集散、促进区域产业竞合协作,是多中心城市网络驱动区域板块融合互动和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作用机制,而地理邻近城市间因节点中心度提升在制造业发展等方面展开的过度竞争,则不利于区域地域功能的整合提升和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在长江经济带等区域范围内应统筹推进中心城市与城市网络建设,培育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以更加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污染排放对自身及相邻区域产业发展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污染排放不仅对本地的产业发展产生影响,还对邻近区域的产业发展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通过各地产业发展过程中接收的污染排放的正负效应体现,另一方面通过污染排放对各地产业发展发出的正负效应体现。此外,这种影响还可以通过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接收、发出的交互效应来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