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子学商斠     
笫三篇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藏。官之分也。心为天君体从命其位正中精气之所自出人者谓之窍九窍眼耳鼻各二口一阴阳窍各一窍气所自藏曰肝曰脾曰肺曰肾与心而为五藏各有府曰(?)曰胃曰心包络曰大肠小肠曰膀胱是为六府府藏精气开窍于上曰五官一目二耳三鼻四口五舌分司视聴(?)觉及言食故曰官之分也心外其道九窍循理。心主血而为种之所舍神经血系各有其脉理而心以摄之肝脾肺肾皆臣职也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嗜欲者迷离物所感目欲色耳欲声鼻欲香口欲味五色为外则使人目肓五声嘈杂则使人耳聋  相似文献   

2.
墨子通释     
天志中子墨子言曰今天下士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则不可不察义之所从出。提出义字作一问题既曰不可以不察义之所从出然则义何从出。第一问正问子墨子曰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从贵且智者出。答得奇崛智愚贵贱皆人也即之入而为此皆天之所生也以尚为主义答案可怪何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智者出也。第二问不容不问问得冷峭曰义者善政也。平平正正答出却轻轻将义字收入政治范围何以知义之为善政也。第三问亦是当然之问曰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是以知义之为善政也。答得稳洽使问者更无疑义  相似文献   

3.
贾谊论(节)     
苏轼 《船山学刊》2003,(3):99-99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  相似文献   

4.
<正> 杨伯峻先生编著的《孟子译注》一书,无疑是一部颇有影响的著作.但是,我感到该书对"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的译文,有几处不符合孟子的原意,今提出来与杨先生商榷.《孟子》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代之学制。皆本乎有周。周制国有学。州有序。党有庠。闾有塾。历代之郡县学及义学倣之。天子之学曰辟雍。即历代之大学及国子学。三代之学。至周而大备。相袭至于清而不改逮夫欧风东渐。科学繁多。清德宗之钦定学堂章程。始倣日制至民国十二年复改倣美制近又有中华学制改进社之设立。盖纯乎倣效之制。未能适合国情而行之既久未蒙其利则弊端见矣。查新制之弊。一为并师范于中学。今  相似文献   

6.
《天问》“舜服厥弟”节确诂龚维英屈赋《天问》:“舜服厥弟,终然为害?何肆犬体(豕),而厥身不危败?”此条两问,王逸《楚辞章句》释之最早,曰:“服,事也。言舜弟象,施行无道,舜犹服而事之,然象终欲害舜也。”又曰:“言象无道,肆其犬豕之心,烧廪填井,欲以...  相似文献   

7.
问何谓君子儒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小人儒则反是故曰古之学者为已君子儒也今之学者为人小人儒也君子儒喻于义小人儒喻于利逸按君子儒实心实行小人儒色取行违李二曲先生谓儒字从人从需言为人所需也。道德为人所需则式其仪范振聋觉瞆朗人心之长夜经济为人所需则  相似文献   

8.
孔子论"学"丰富而精彩,子夏在此基础上又有重要发展:由"修己以安百姓"到"学以致其道",明确了儒者为学之目的论,点明了儒者的存在价值及实现这一价值的途径;由博学、好问、多思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提炼了儒者为学之方法论,其"博"、"问"、"思"与"志"、"仁"并提,实现了方法论与目的论的结合、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统一;由"兴于诗"到"洒扫应对进退",丰富了儒者为学之过程论,日常之"行"成为"成人之道"的开始。但在儒者为学之境界上,孔子之"乐"与"不愠"为"心战"与"色变"所取代,这是子夏之"学"的最大不足。  相似文献   

9.
《张释之依法断案》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扑,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相似文献   

10.
今之人。或曰天定胜人。或曰人定胜天。为是说者。一则委心任运。置生人应尽之义务。概屏弃而不为。一则从欲横行。举人世无厌之图谋。逞私智而不已。是皆不知天命也。不识人道也。天命者先天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是也。命是性于人。则为贤为圣。听人之自为。天焉有胜人之心也。人事者。后天也。书曰。天工人其代之。是也。代其工于天。则即成圣成贤。只完天之所期望。人焉有胜天之力也。无天命。则生成化育。人物不能自起而有功。无人力。则栽培倾覆。天亦无所施其卷顾。天之望于人物厚  相似文献   

11.
问学何以关乎世运治乱否泰试言之答夫学始于人心。关乎世运。治乱否泰。咸由于兹。故为明善复初而学。则所存所发。莫非天理。处也有守。出也有为。生民蒙其利济。而世运安有不泰。为辞章名利而学。则所存所发。莫非人欲。处也无守。出也无为。生民毫无所赖。而世运安有不否。是一心理欲消长之所由分。卽生民休戚世道安危之所由分也。  相似文献   

12.
三代以上。治与学本诸已。而天下有治功。三代以下。治与学不本乎身。而天下无治术。岂今人果不及古人耶。由其所以为治与学者。未得其本故也。中庸曰。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论语曰。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孟子曰。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又曰。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夫以天下之大。而化为寘诸掌中之小。岂故为是大言耶。盖固有运于掌中之道在也。孔子之语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其语子贡亦然。曾子释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曰忠曰恕。其为词也二。而以此释一贯。何耶。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以忠恕待人。其视人  相似文献   

13.
“可欲之谓善”的命师出自《孟子·尽心下》。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因浩生不害之问从  相似文献   

14.
原群上     
人有强弱。而后有盛衰。有盛衰而后有治乱。人群则强则盛则治。人不群则弱则衰则乱。是故三皇五帝之世。合天下为一大群焉。其在五霸。则以群群不群者也。自汉唐暨国朝。群人之业术各不同。然皆以有群而强而盛而治。以不群而衰而弱而乱。曰其间败群者何也。曰党也。何以有党。曰私是也。何以私。曰人之群也。必有人安其居卫其生。以优游和同相养相教也。私乎名。名轧名。私乎利。利轧利。名利轧。则养不相养。教不相教。甚者相争相夺。穷乎宇宙若不足以容。旷乎垓垠若不足以生也。人情拂戾。不能郁郁久居。则鸟兽散耳。遑曰群乎。曰然则何以克其私。曰道德仁义礼乐刑政。其精焉者也。最显最要者。莫如公。公则人慕其有而相通。人利其有而相让。  相似文献   

15.
戴震的理欲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反程朱理学的理欲对立说,提出了一种新的理欲观——理欲统一观。 戴震认为,理是人们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一种必然之则。他说:“理者,察之而几微必要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  相似文献   

16.
答或问     
或问曰:子能书,然只作楷行,从不作篆隶,何也?我避席答曰:先雪堂公雅擅书艺,几无体不工,尤以篆隶为当行。吾家下一辈君羽、子期两季父。皆习篆隶,略得虎贲之似弓,于先人醇古之趣终不可得。况我质禀中下,又幼不嗜学,虽涂抹一生,终未入门径。年垂知命,始敢执笔应人求索,只能经楷行应之。盖于古贤墨妙,甚少观摩,此事不逮先祖万一。先祖尝奖藉之,《三代吉金文存》刊成,即命题署,书实未工,今中华复印本仍沿用之。学书数十年全无心得,所以敢于奋笔者,以晚近书坛受南海康氏之影响,“学魏卑唐”祛笔师刀,全弃前贤矩矱于不顾。虽有贤者,无力矫之,遂成今日风气。予于近贤书法惟  相似文献   

17.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8.
《种谷》第三:“《吕氏春秋》曰: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俱,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吾苗有行故速长,弱不相害故速大。”原文乃韵文,孤、俱、扶为韵,族、粟为韵,行、长为韵,害、大为韵。文中之吾字当讀为芽,古字同音假借,《管子·海王》篇有“诸君吾子”,吾子犹言牙子,今山东方言犹谓小男小女曰小孩牙子。《海王》篇谓“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注:“吾子谓小男小女也”。注说是。吾子与大男大女并举,明其是小男小女也。原文层次明晰,“三以为族乃多粟”,族字讀如尔疋释木“木族生为灌”之族,言下种亦言苗之  相似文献   

19.
墨子通释     
第一卷第三篇亲士孙诒让曰此篇所论大抵尚贤篇之馀义后人以其诗论尚正与儒家言近遂举以冠首拟不当为第一篇也入国而不存其士则忘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存恤问也急谓当务之急缓谓怠缓缓其君优言后其君忘国原本作亡国今据下文忘士正之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尝有也非贤无急谓自尚贤以外别无急务甚言尚贤之急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文公晋君名重耳为父所逐徧厯各国归而为诸侯盟主正匡正也桓公去国而霸诸侯桓公齐君名小白齐乱出奔莒归用管仲而霸诸诸侯  相似文献   

20.
征性篇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夫由习而远。则其可移者也。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此嗣系圣之清圣之和圣之任之类尽身之非性之也又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明其可移也。而不移者。则孔子所谓生而知之。及困而不学者也。班志曾分古今人为九等。而所举未必尽当。不足以穷厥恉。窃尝仰而思之。夜以继日。究天地四时之蕴。察阴阳消长之机。觉惟天地为不可移。而四时则相为进退。即其可移者也。孔子谓颜渊不远复。复而不已。遂移而至于乾矣。商纣智足饰非。才足拒谏。力能扛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