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爱方 《南方论刊》2008,(11):15-16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的基础上,科学地理解和解释了“人、实践、历史”各自的真实内涵,从而合理地把握和解决了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建立的前提、基础和本质,并自觉地形成了“人、实践、历史”相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2.
柳珍 《理论界》2010,(4):29-30
本文立足于经典原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探讨了人的历史主体意识这一深刻的理论问题。具体而言,文章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深入阐述,即何谓人的历史主体意识、人的历史主体意识丧失的原因、人如何获得其历史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如果以一种社会哲学方法论的视角审视,可以提炼出人、社会和历史的三重维度.在经验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统摄下,这三重维度在相互交织的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由于马克思仅关注到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线索,而漏掉了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线索,他必然无法找到历史发展的真实动力,而他的批判也就无法上升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科学批判.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世界历史思想,他从实践出发,从生产力、交往、生产关系等方面来阐述世界历史思想,进而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科学认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于正确应对全球化问题以及实现全世界人的解放、自由的现实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的历史规律,由于抽象和分析方法的运用,本身会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特征,因此直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解释现实往往陷入抽象和空泛.作为科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会面对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9世纪30年代,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写作了《实证哲学教程》通常被称为实证社会学。 就在实证社会学出现以后不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部著作清算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所制造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初步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自己的社会学说不称“社会学”而名之曰“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随着历史的推移,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作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虽经旷日持久的争论而尚未一致。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历史考察,以求得较为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使用和把握“意识形态”概念。其一是指意识形态的现实的具体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就是指“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这里的“意识形态”是指抽象的、思辨的、虚假的思想体系;其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系。探析意识形态概念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  相似文献   

8.
李旭  李应 《社会科学家》2006,3(Z1):9-10
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表述.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证科学"语境中实现了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解构,建构了以揭示历史规律为主要任务的新历史观。意识形态是对生产方式的间接反映,各种意识形式不管多么虚幻,都必然折射出特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性,改造或重建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必须从改造生产方式及其现实维度出发。《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消解传统社会的阶级意识及其具体形式的同时,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也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马克思、恩辂斯合写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历史的理论为依据,拟就马克思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得失、尤其是方法上的得失进行粗略的分析评价。 一 1、马克思历史观提出背景及其历史观 把历史观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加以探讨,通过对以往历史观的批判,来建立自己唯物主义历史观,这是本书重点论述的主题。全书属论战性著作,真正正面的论述只出现在本书第一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这章共65页,而“历史”一词则反复出现了167次。其中,专有一节谈论历史。从中,我们能找到他历史观和历史理论的详尽发挥。  相似文献   

11.
费尔巴哈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产生一个问题:"人们是怎样把宗教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通过思考这个问题而形成的。马克思找到的答案是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人和自然相互作用,人的社会关系发生改变,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宗教感情,产生宗教。答案最早出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它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出发点、前提和理论基础。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劳动实践思想吸收了唯心主义的积极因素,超越费尔巴哈,把历史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他的唯物史观。这是包含人、自然界和社会的历史在内的大唯物史观。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大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劳动实践思想和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对它的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在该著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等德国哲学家把世界历史看作精神或意识的产物,超越黑格尔式对世界历史的认知水平,从而阐释了他们对于世界历史的科学认知。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对后世尤其对我国来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它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为精神内核,以全人类的福祉为依归,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认真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着的世界历史思想,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历史哲学不同,它突破了以历史为单纯的受动客体认知对象的传统研究理路,确立了以历史与哲学的联通和共构为主体的探索人类社会历史的思维范式.“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逻辑进展的根本基点,也是它超越传统历史哲学观念的真正质点.物质生产则是其逻辑展开的中心环节,也是联通历史与哲学的现实枢纽.以物质生产为中介的哲学历史化与历史哲学化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彻底批判传统历史哲学观念和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4.
受苏联教科书时期的哲学思想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二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实践论四部分。但当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总体性;历史唯物主义被阐发时,是以成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而当前学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多集中于历史唯物主义,其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意蕴被忽视了。通过阐发《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揭示辩证唯物主义产生的标志,发掘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旨归,从而全面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意蕴,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发展理论,以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逻辑前提,并从生活资料的生产、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人类的生产、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等四个方面作了科学的理论论证。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关联,为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厚理论基础,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对自我思想历程的回顾以及学术界断裂论的解读可以看出,于两年内写就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体现了马克思思想整体中的内部张力,对现实的个人的论述是张力的表现,也是其原因.在写<手稿>时期的马克思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但使用异化图式还是囿于人本主义的框架,对人和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解答,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以及历史观的决定论思想依旧保持着抽象思辨的色彩.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现实的人的重新理解,基于对现实物质生产的内在向度--分工以及外在实现中介-生产资料的分析之上,既是唯物理解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又是探寻实现共产主义现实路径的立足点,还是确立其唯物史观基本原则,尤其是历史决定论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国富 《理论界》2013,(7):102-103
马克思从哲学层面探讨共产主义思想,论述私有制和分工导致人的异化状态,进而提出共产主义作为消灭现存异化的现实活动,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和分工对人的生存活动的消极影响,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为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理论界》202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世界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详细阐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起点、动力和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阐释与历史延续,包含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前提基础、关注人的现实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理念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等当代实践。其内涵延续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关注人类美好生活诉求的价值取向、完善全球治理中国特色方案、彰显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时代精神的四维价值,更加凸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唯物史观的根本范畴——社会存在,应当从那里寻找它的确切含义的最佳答案?回答是:应当从唯物史观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最终形成的光辉巨著中找。翻开《形态》,仔细地研读马恩有关社会存在的许多精辟论述,我们就会感到,多年来人们对社会存在范畴的理解,就其内涵来说,并未抓住它的实质;就其外延而言,又未免有过窄之嫌。如果我没有错误地理解马恩的经典性的论述的话,那么,我认为:所谓社会存在,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的有机统一,是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规律的无穷演进序列。马克思、恩格斯说,“存在”或者“社会存在”就是“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30页)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